〗《劝学》教学设计 〖作者/会员名〗扶摇仙子1234
劝学 教学目标 1.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2.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3.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识记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 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3. 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 诵读;讨论。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 三、:解题。 “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 四、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1.范读。 2. 正音,然后齐读全文。 五、诵读第1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学/不可以已 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奔腾不已,不能自已) “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文。) “虽”──这个“虽”跟下面两句话中哪一个“虽”字的用法相同: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不同)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相同) 2.学生练习背诵。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师生都不看书),然后检查试背,发现难点,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追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再追问: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本段论述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何特点?与学习有什么关系? 本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为此作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种事物进行设喻、论证。“青出于蓝”,是讲靛青从蓝草中取出,但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冷。这两个比喻句可以归纳扩展,得出:客观事物(如蓝、水)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结合本文所论中心事情是学习,联想一下,可得出同样道理:人只要不断学习,就会改变,就能提高。“輮木为轮”的比喻,说的是直木经过加热可以做成车轮;“木受绳则直”,木头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就砺则利”,金属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这三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如直木、木头、金)经过人工改造(如车柔、绳、砺),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如为轮、直、利)。根据同样道理推论: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可见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 以上的推理过程其实是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分析的目的是寻找规律,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启迪思维。 4.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四、作业 1. 诵读第1段,强化记忆。 2. 朗读第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第2段没有现成的句子可用来概括本段的基本观点,试自行概括。 ②第3段有哪些设喻用于说明学问依*积累?哪些设喻用于说明学习要“用心专一”? ③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一段,试背第2、3段。 二、诵读第2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吾/尝•终日• 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后解释词语: “彰”、“利足”、“致”、“能水”、“绝”、“假” 2.学生练习背诵。方式同前。 3.文理分析。 请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4.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方式同前。提示学生注意作者行文方式:“登高”“顺风”中已含有“假物”之意,但未明白点出“假”字;至“舆马”“舟楫”二喻,才明白点出;最后再说“善假于物”,给人的印象就深了。了解这种行文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记诵。 三、诵读第3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后解释下列词语: “跬”、“镂”、“一”、“焉”、“无以” 2.划分层次,然后练习背诵。 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 第二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 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提示学生:此段较长,可按上述层次,一层一层地练习背诵,最后连贯地背诵全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