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青春举杯
|
查询中学教案设计的详细结果
|
向 青 春 举 杯 专题教学计划
本专题包括三个板块: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具体由四首诗歌和四篇文章组成。虽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但同是以青春为圆心,从不同角度启发正值韶光的年轻人,步伐稳健、充满自信地踏上青春之路,扬帆驶向新的里程。 “吟诵青春”中,以诗歌的形式,展现不同时代青年人精神风貌的特征。“体悟人生”借助换位思考的方式,帮助学生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引导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考验。在“设计未来”板块中,指引学生走上希望的田野,设计人生的舞台。 本专题教学重点,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文本,组织活动,让学生感受青春的多姿多彩,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从而实现精神成长。具体如下:1)理解诗歌中描写的意象,跳跃的语言。通过反复诵读,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体会朗诵诗歌的技巧。2)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型学习,结合想象和联想,恰当的体悟人生,设计未来。3)文以载道,使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
吟诵青春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诗歌的内容大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吟诵,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跳跃性的语言。 2.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鼓励学生质疑、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在疑难处给予点拨。
五.多媒体的使用: 本专题抒情言志的意味较浓,用多媒体教学容易营造氛围,有关的背景资料,用多媒体也较易引进。(材料准备:简介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的文字图片,可作背景音乐的磁带)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熟悉“吟诵青春”中的诗歌,明确这一板块所创建的场:感受青春的美好,正视青春的责任,审视青春的意义。 2) 学习《沁园春 长沙》,指导学生诵读全词。抓关键词理清脉络,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教育学生珍惜青春,树立高尚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人们常常赞美青春,因为它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人生易逝,更何况美丽而短暂的青春时光。青春是热情向往,是积极沉淀,是我们不受任何约束而锐意进取,开始到社会峰谷中探险的年代。无数条成功的道路正在脚下延伸,无数成功就在眼前。正如诗人所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可要紧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首先来熟悉一下“吟诵青春”板块中,即将要学习的这些诗歌。 (二)、多媒体运用: 简介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的文字图片。 (明确这一板块所创建的场:感受青春的美好,正视青春的责任,审视青春的意义。) (三)、师说:“不同时代的青年人对于青春,有着不同的注解;对于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有着不同的领悟。接下来我们先去感受,二十年代青年人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 简述词的基本概念 (四)、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泛读《沁园春 长沙》,学生听读,注意语气。 (五)、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词,教师作诵读提示。 (六)、学生自由读 (七)、赏析课文 (课件) 1. 问: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本词的开头三句,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2. 问: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3. 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生:“万类霜天竟自由”) 师:对,共7句。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4. 师: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大家推荐一位朗诵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读:“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竟自由”7句) 师: “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湘江秋色图。(文字投影:“山红”“林染”“红碧”“舸争”“鹰击”“鱼翔”“万类竞”) 5. 师: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生:放眼望去。)对,是“远眺”,写的是“远景”。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生:收回来。)这是“近观”,写的是“近景”。“鹰击长空”怎样看?写的什么景?[生:“仰视”,写的是“高景”]“鱼翔浅底”怎样看?写的是什么景?[生:“俯瞰”,写的是“低景”] 6. 师: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现在请同学们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景。 7. 师:接下来让我们完整地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四步。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师:同学们在自己的“大脑荧屏”上看到这一切了吗?感觉到秋色的美好吗?嗅到秋的气息了吗?(生:看到了,感觉到了 ,嗅到了)。 8. 师:好。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生:染、击、翔) 9. 师: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号召和呼唤。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你能用四字短语概括这幅秋色图的特征吗?(文字投影: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10. 师: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最后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向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个“怅”字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 “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草?“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这是一种什么心境?(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文字投影:伟大抱负)。下面齐读上阕。 11. 师: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独立)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控制到哪里?(忆。“粪土当年万户候”。)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这八句读一下。 “忆”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师范读 )我们大家再来读一遍。(生齐读)“恰”——正值,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江山”代指什么?(国家大事。)这几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12. 师:可能有同学要问: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哪位同学能根据你的理解解释一下。(文字投影: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 师:可能有同学又要问:下阕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诗歌讲究形象性,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来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 13. 师: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文字投影:革命情怀)
(八)、归纳总结与欣赏歌曲。 师: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中学教案设计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向青春举杯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向青春举杯•体悟人生01教案 |
下一篇文章: 向青春举杯•体悟人生02(第二课时)教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