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街私立中学2007届高考作文全程指导 审题——话题作文的必由之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话题作文审话的一般常识和技巧。 教学过程: 近几年高考话题作文所采用的主要结构形式是: “材料+提示+话题+要求” 一、审材料 话题作文所给出的材料中往往隐含着命题者的一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因此,在审题时,首先一定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挖掘出来,并据此确定自己的作文方向。 “审材料”的关键在于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审清材料中的思想倾向。 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小船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所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材料的关键词、关键句,思想倾向各是什么? 材料中“丢弃”是关键词,“有弃有取,有失有得”是关键句。年轻人在人生的渡口必须做出取舍时,将“诚信”抛掉了。尽管故事没有给出结论,答案其中蕴含的思想倾向我们应该清楚——诚信不可抛。这就是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据此立意命题,方可准确无误。尽管作文的话题是“诚信”,但文章内容必须围绕“诚信不可抛”来写。然而少数考生写诚信可抛,可见未审透材料、未看出材料中隐含的观点。 2005年全国卷三的话题材料: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 关键句是材料的最后一句。这句话具有很强的思想倾向;忘记仇怨,铭记恩情;忘记矛盾,铭记友善;忘记厌恶,铭记感激。它正好暗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结草衔环”“乌鸦反哺”等美德。“忘记”意味着宽容、大度和与人为善,“铭记”意味着感激、感恩和知恩图报,但不论是“忘记”还是“铭记”都要有宽广的胸怀、高尚的情操。“忘记和铭记”是引导、领考生正视过去,正确的看待历史。 二、审提示 话题作文的提示部分,起着引领考生的思维方向的作用。能否审清提示,往往直接影响着考生思路打开的宽窄程度,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审提示”的关键在于围绕提示展开联想和想象,寻找与所给材料相似、相反、相关、相连的作文素材。 例如2005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提示“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 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的提示: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尖刀许多不同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关系呢?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到类似的故事”,这其实是在告诉考生应从相似联想的角度寻找作文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自己家的孩子最聪明,妈妈的话语最可信,故乡的水最甜,家乡的月儿最亮,情人眼中出西施等.高中教材中<>中妻子以为我美也是如此. “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这就为考生寻找作文材料开辟了一个新的天空——相反联想,即不以感情的亲疏来认知事物。这方面的材料考生也应能找到很多。古人所提倡的“唯才是举”“内举不必亲,外举不避贤”就是不以感情的亲疏来左右认知的典型。在如东晋的谢安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北宋的王旦举荐自己的死对头寇准;美国钢铁大王洛克菲勒兄弟临终不是把公司交给子孙,而是交给了自己的一个职员等等。 三、审话题 话题作文的审题核心是审“话题”本身。作文所给的话题,不论是词语,还是短语,不论是观点型的,还是范围型的,都必有一定的意义。审话题的关键在于首先深入理解话题的内涵,然后从相近相反的两个角度扩展联想,寻找话题的外延。如果是短语,还应辨明它的层次结构。 2005年高考山东卷作文的话题“双赢的智慧”: “双赢”的内涵是利人利己,“智慧”的内涵是处理问题的能力。“双赢” 是目标,“智慧”是方法。“双赢”是话题范围的外圈,“智慧”是话题范围的内圈。作文不能只重视“双赢”而忽视“智慧”,也不能大谈“智慧”而抛弃“双赢”。话题旨在引领考生在将来的为人出事中,不“损人利己”,也不一味“损己利人”。前者有违道德良心 ,后者有违正常人性,最恰当的方式就是取得“双赢”。不过,在立意中还必须强调“智慧”二字,解决“如何赢得双赢”这个问题。 2004年高考全国卷的作文话题: “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但二者并不完全矛盾。强调“相信自己”,不能否定“听取别人的意见”;强调“听取别人的意见”也不能否定“相信自己”。对于“相信自己”于“听取意见”,应该是既充满自信有虚心纳谏。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偏重“相信自己”,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篇中“听取别人的意见”。 “遭受挫折和放大痛苦”体现了“客观”与“主观”的辩证关系。“遭受挫折”是前提,“放大痛苦”是重点。有的人遭受挫折,能坚强面对,化解痛苦;有的人遭受挫折,却常常夸大事实 ,放大痛苦。前者是乐观、积极的;后者是悲观、消极的。 四、审要求 话题作文的要求,是对作文的最明确的限定,它直接规定着作文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如果审视不清,前面的功夫可能付之东流。 “审要求”的关键在于看准作文要求中的“能”与“不能”、“可”与“不可”。 话题作文的审题过程总结为一个32个字 的口诀: 材料主题、关键语句、话题内涵 、反义近义、前后扩展、结构关系、提示要求、限制范围。 话题作文审题常见的失误有以下几种: 1、忽视了概念的内涵 话题有时是以一个概念的形式出现的,比如“诚信”“欣赏”“选择”等。概念都具有特定的内涵,似是而非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就有走题之虞。如以“热”为话题作文,提示语中已经列举了“网络热”“打工热”“炒股热”等例子,显然,这里“热”是指一种社会现象,但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将“热”理解成了“热情”“热心”,甚至写成了“我为祖国献热血”等。错解内涵,作文之始,就误入歧途。 2、忽视了背景语的指向 背景语往往是命题者着意营造的某一种情境,不同的背景语引发的思维走向是不同的。只有审清了背景语的思维走向,才能保证写作中思维模式与文题内在文脉的贯通。请看下面一则材料: 哲理之于人生,时时相随,事事蕴含,处处显现。“逆境出人才,顺境就出不了人才”?做人坚持“行方”原则,具有润滑功能的“行圆”策略就可抛弃?人生,需要我们认真思辨的哲太多太多:德与才、苦与乐、美与仇、愚与智、荣与辱…… 请以“人生哲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审读背景语,我们就发现,要求我们谈论的哲理应是矛盾对立的双方,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之所欲,滥施于人”,孔子的“入世”与庄子的“出世”;谭嗣同式的“我自横刀”与[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