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荒岛余生
|
查询中学教案设计的详细结果
|
电影简介: 库克(汤姆-汉克斯饰)在联邦快递任工程师,负责监督全球各家分支机构的工作效率,这是一个整天飞来飞去的工作,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私人生活上,库克都是个严格按照时间表来安排一切的人。工作上的繁忙让他很少有时间来陪自己的女友凯丽(海伦亨特饰)。库克在一次公务中飞机在海上意外失事,库克成了唯一的幸存者,不过也因此流落荒岛,开始了现代“鲁滨逊漂流记”。 过惯了以前那些不愁吃穿日子的库克,如今,每天都要为了生存而与环境作斗争,包括如何填饱肚子、如何喝到干净的水以及自身的安全。在这段与自然相抗争的漫长日子里,支持库克活下来的是一种本能,然而这就足够了吗? 转眼库克在这荒岛上已生活了四年,命运让他被别人救出了险境,库克从自给自足的日子一下又回到了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在历经了这场长达四年的漂流后,库克发现自己比出事前更加懂得了生存的意义,此外,他还学会了坚持与希望。而女友凯丽又能否接受这失而复得的未婚夫呢? 尽管库克故事的结尾并没有像以往好莱坞传统影片结尾一样,不过它就正如真实生活一样,现实而痛苦,又充满了希望! 本片赞美的是那些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都会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突破困境的人们。不过这个故事讲的不仅是一个人如何能够顽强地活下来,更主要的,是它印证了人的精神是打不死的。 暂且当作旅游 旅程小说 《荒岛余生》是一部关于漂流历险的电影,很容易使人想起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或者是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然而这又不是一部简单的“漂流记”,它有本身的魅力和更深沉的内涵。 张世君的说法是:奥德修斯一人乘船在海上漂流,他漂到中世纪,变成了一个个贵族骑士,从骑士传奇到斯宾塞的长诗《仙后》,一批道德高尚的骑士在海上冒险和陆地旅行,他们从一个岛屿驶向另一个岛屿,从一座城市走到另一座城市。这种旅程文学的传统影响了近代的旅程小说。文艺复兴到18世纪的流浪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汤姆·琼斯、西木、摩尔·弗兰德斯,以及堂吉诃德、鲁滨逊,都迎面走来了,他们单枪匹马地在陆地和海上浪游,小说记叙了他们争取个人生存权利的行动史,充满宇宙意识和狂欢化精神。19世纪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奥列佛·推斯特》继承了旅程小说的传统,人物继续在路上漂流。19世纪后期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成了连接传统流浪汉和现代流浪汉小说的一座桥梁,哈克漂流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自由,超过了传统流浪汉求生存的物质需要,他的流浪过程贯穿的是帮助别人做好事,而不是象传统流浪汉那样不择手段的欺骗和上爬,他有了善恶是非观念。这些都是不同于传统流浪汉而接近现代流浪汉的地方。20世纪的流浪汉小说《茫茫黑夜漫游》、《奥吉·玛琪历险记》、《雨王亨德森》描写知识分子漫游者寻找自我存在价值的流浪冒险。传统流浪汉追求物质总能心想事成,现代漫游者追求精神总是事与愿违。但他们都有共同的进取特征,总是毫不懈怠地积极行动,永远探索,永不满足。这样的寻找,她梳理出了西方小说叙述的一个传统的模式――旅程模式。” 这是引自张世君小说《红房子》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实质是作者本人的写照。 按张世君的说法:“旅程模式”是西方小说16世纪到18世纪主要的小说样式,以流浪汉小说为主的。这种小说,总是以人物旅途经历为主,描写人物的旅途经历为情节的线索,这么样的一种小说结构,称为旅程小说,具有这种特点的就称之为旅程模式。旅程小说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描写户外空间,人在路上。旅程小说比较少写心理,它主要是以事系人,就是写人的行动,写人在旅途单枪匹马的活动。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淡化家庭,流浪汉小说从来不写家庭。旅程小说还有一个特点,从客观生活看,它是非常乐观的,整个小说具有喜剧的色彩。旅程小说是和悲观主义绝缘的。它的语言也是喜剧性的,这种喜剧色彩最突出地表现了一种文化精神,就是狂欢化精神。狂欢化精神可以说就是一种俗文化品格。 这种带有“喜剧色彩”、“与悲观主义绝缘的”、具有“狂欢精神”的小说显然是吸引读者的,这样的“旅程”令人神往。然而21世纪还有没有张世君先生所描写的那种“旅程模式”呢?还有没有令我们神往的那一块圣土呢?张世君没有再进行分析和探讨,但《荒岛余生》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全部答案。 精神出行 《荒岛余生》可以算是一部现代的“旅程小说”,它满足了我们大多数人对未知世界的冒险精神。整个影片最多的部分是主角库克一个人在一个太平洋中的小岛上,库克身边只有那只表,就连那个应该是装有救生用品的袋子也被飞机残骸绊住而不得不舍弃,他可真是一无所有的被扔在荒岛上了,唯有海浪不断的为他带来一些或者有用或者没用的东西,就这样他度过了四年。四年里,与他为伴的只有一只被他人性化了的排球。 这部影片带着我们进行了一次精神旅游,让我们理解一个人如何面对与世隔绝的生活,如何和自然进行沟通。但这又不是简单的一部现代版的历险电影,影片除了表达历险外,还在探讨隐含着现代人心中的一种无奈和悲凉。片子的开始,主人公是个绝对的工作狂,他就像公司的快递包裹一样在城市间飞来飞去,连新年之夜也无法同家人共度。直到他九死一生被冲到一个孤岛上,他忽然发觉世界一下子安静了,他大声在海滩上喊:“Anybody?(有人吗?)”多凄凉苍莽的声音,四周一片死寂,连回音都没有,使人感到一切都好象停止在这种叫声中。接下来一切的一切都似乎在同他作对――没有鞋的脚伤痕累累、小腿被珊瑚礁刺伤、钻木取火不成手反又划了个大口子――这时的他愤怒之极想把周围的一切都毁掉,这一切,仿佛使我们看到一个人处于绝望之际是那么无奈和无助、那么辛酸和脆弱。 正如海明威所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就在库克百般无奈,完全不知道怎样面对这个未知世界的时候,电影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当他看到白色排球上自己的血手印,他苦笑着无奈地用破布在上面画出一个同样苦笑着的脸,而这个脸就成了他以后的精神寄托。这是本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笔,也是最浓重的笔墨之一,正是这个寄托陪他度过了四年孤独而艰难的生活,使库克克服了恐惧、无助、孤单和绝望。这就印证了这么一句话:“虽然有时候我们真的绝望了,但试着在绝望中寻找最美丽的希望,你会明白绝境重生的真正含义。” 库克的历险又一次告诉我们,其实孤独、苦难、黑夜、寒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这个世界失去信心,可怕的是我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如果不会,我们一样可以在苦难中寻找慰籍,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寒冷中寻找温暖,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炼狱中寻找天堂…… 经常看那些电影台主办的那些无聊造作的“生存大挑战”,多了就觉得反胃。特别是有像这样优秀的电影出现以后,你很容易对所谓“生存大挑战”产生莫大的抵触。但不管怎么说,像“生存大挑战”类似的节目很受欢迎,这正好反映出这个时代人们内心是多么渴望户外的冒险和享受旅程的欢乐――冒险,旅程,未知世界,越是充满未知和不测越使人神往,越是充满危险和阻难越是使人兴奋。其实我们都有一种探求未知世界的热情,只是我们经常处在一种简单、无聊的劳作状态的时候我们已经遗失了。 这些看起来是“吃饱了撑着”的无聊活动使人们贫乏的精神生活得到暂时的放松和满足。但想想我们自己吧,或许你也是这些贫乏者中的一员。教育者是需要不断冒险的,只有在不断的冒险中才能产生各种不同的梦想,也只有在不断的冒险中才能跳出简单的圈子在更高的层次上发现原来圈子中的问题。教育本来是最具丰富精神状态的工作,但根据一些调查显示,教师很容易在在职三年以后就进入一种“精神真空状态”,被医学上称之为“教师综合症”,而且也有报告指出,造成教师“精神真空”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些老师缺少“旅游”。一些老师身心疲惫,是因为他们做着单调、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但有写老师却大不相同,把自己的生活酝酿得有滋有味,享受着“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快乐。同样的职业,别样的人生。为什么有的人过得好点,有人过得不怎么好?为什么有的人生活在快乐之中,而有的人只能选择痛苦?卡夫卡·陆(Kavka Lu)说:“生活的厚度决定了一个人的眼界。”在我看来,生活的厚度也决定着一个人的生存状态。如果情况真的是这样,那么,不要对自己过于严厉。我们整个生命就是一次精神的旅行。你会身处不毛之地,也会踏上充满机遇的土地,只需确保自己能不断向前迈进,再走几步你就会再次听到海浪的呼唤。要超越这种贫乏的生活状态,必须使生命尽可能向外界扩张,向未知世界扩张。那些精神长期处于无聊、单调、疲惫、乃至痛苦的人应该像库克一样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旅游。 这样的旅游是很重要的,无论是谁都需要不断进行旅游――至少要在精神上出行。旅游的形式是多样的,一般意义是的旅游是带着行旅,高高兴兴地到户外住上三两天。这自然是调节生活的很好方式,但我们说的旅游是更大意义上的旅游,把自己的思维放在一个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地方。当然我们或许没有库克那样不幸(或者是幸运?),我们不可能在荒岛上生活四年,但我们可以试图在必要的时候带上行旅到野外跑跑、跳跳,也可以偶然心血来潮时带上自己心爱的人一起出去游玩;如果你觉得这些太奢侈,随便在夜晚时分搭上一辆公共汽车,看看坐在周围发人在干些什么,想想窗外的男女老少迈着忙碌的脚步为了什么――如果以上都办不到,退而追求精神的出游总是可以的吧?一本好书?一本好的电影?这些都可以带着你远离城市的喧嚣,使你融进海天一色的大自然。放下那纷至沓来的烦恼,苦闷,惟有用旅行来填充生命,这样你才可能使自己的思想一直不会停下来。暂且让精神去旅行,这是解决“教师综合症”的最好良药。 守护神 漂流,流浪…… 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在人生有限的长河里茫然地漂流,在命运中既定的轨迹里孤独地流浪?无疑《荒岛余生》是用了心思的,无论是对周围环境的选择还是对风声、水声、波涛声的录制都宣示出一丝不苟的细腻和精致。毫无污染的海水、没有人烟的小岛,宁静的天空。即使是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也绝不是静止,也绝不是封闭。海水每天带来各种不同的东西,传递着信息,告诉库克这个世界发生着的事情。这些或者有用,或者根本没有用的东西偶尔也会给我们惊喜,就如同在不经意间发现的一颗闪亮的珍珠。大海是容纳了小溪之后变得宽广的,是经历了风雨激荡后才坦然的,大海也有着中年人的深遂、丰富、博大和成熟。这里发生的一切都使人迷恋。在无声电影时代,电影只有光与影,这或许才是体现电影的真正本质。如果真是这样,这部电影算是找到了本质的东西,在这部电影里,吸引我们的完全是镜头所记录的海面、荒岛、天空,和主人翁不多的自言自语的对话,情节也简单的像太平洋的海水一样纯净。荒岛生活本身是孤寂的,在这样的孤寂荒岛上何以能生存?除了自言自语,就只有海浪的声音,他也知道他可能已经失去凯莉了,他也知道他可能永远都离不开这荒岛,时间都在消磨孤独和绝望中逝去,生命挣扎在希望和绝望之间。四年过去了,查克的野外生存能力不用质疑,但他却越来越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了,原以为还可以决定怎么死和死在哪,结果都不行,于是,“我一定要继续呼吸,即使没有盼望的理由。” 是什么使库克“继续呼吸”?我曾一次次揣摩库克把排球人性化的看做朋友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显然他不是不知道那只不过是只排球,但他渴望有个伙伴,一种倾诉的欲望,才真正意识到人的社会性及库克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显然伟信已经变成库克的另一个自我,久而久之产生了兄弟般的情感。其实,谁不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守护神,这个“神”是在你无可奈何的时候倾诉的对象,是你在最失意时候寻找的依靠――即使是皮球,我们也赋于了它生命,而且在这样的荒岛上,皮球存在的价值往往比任何一个人都大。库克对皮球的爱已经超越了一种常人的情感,这种情感只有生死患难走过来的人才能够真正理解。当在回家的海上,眼看着“他”被海流冲走,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痛至心肺,在库克的嚎啕大哭声中,深深的感觉到人在命运,在造物主面前显得多么的渺小。在这个时候,即使是一个“皮球”――一个被人格化了的皮球,也使人产生像情侣般的爱怜和心疼。 摩罗在《因幸福而哭泣》的代跋《聆听天国的神秘声音》中写到,需要“向人类之外去寻找拯救”,我的浅薄的理解,这个“人类之外”的东西我们尽可能把它搞得很神秘、很复杂、很抽象,但本质上应该是一种信仰,一种给自己支持的东西,来自内心的一种安慰。这种东西我们称之为“自己的守护神”,或者如他接下来说到的:“说到底,爱的力量,拯救的力量,依然来自人类生命的内部。” 爱,其实是一种信仰,而信仰,圣•奥古斯丁说:“信仰是去相信我们所从未看见的,而这种信仰的回报,是看见我们相信的。”当皮球被人格化的时候,最初可能是出自一种孤独、一种需要人倾诉的冲动而做的事情,但一旦长期地把我们人格化了的东西当作是一种“精神伴侣”而存在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在告诉自己皮球后面有一种力量(我们相信的),这种力量虽然我们不知道什么,但我们相信最终是可以看到的。这被拿破仑一语点破:“所谓信仰就是自我暗示,在潜意识中被宣布或反复指点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库克就是这样,在对皮球自言自语的时候,他相信的是自己肯定可以钻取火,相信终究有一天可以逃出荒道,这些是他相信的,但在实现之前他从来未曾见到。 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守护神,都要有自己的信仰。或许罗曼•罗兰是对的,“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定的信仰”,库克没有被可怕的“敌人”打败,就是因为他有很坚定的信仰。 人生旅程 库克是“用生命去解释自己的信仰”,我在考虑一个被世界忘记的人该有多大的精神力量才能让自己不断地坚持下去,像保护火种一样保护心中的希望?坠机上的许多FedEx包裹被冲上沙滩,库克留了一个没有拆开,或许可以解释为是出自以一个作为职员的忠诚,但我更情愿把包裹看作是一个未知的东西,因为我们都有探索未知的热情,有未知也就有希望。 在经历了狂风巨浪的洗礼之后,他终于回到了那个曾经属于的地方,回到“文明世界”。已经是物是人非,看着熟悉而又陌生的生活又再回来,看着世俗而虚伪的人情世故和舒适的生活环境,看着每日都陪他入睡的爱人的照片却无法把她拥抱。人们在不知道的情况下为库克举行的“葬礼”已经令凯莉“被迫”埋葬了她自己的过去和他们的未来,命运还真是捉弄人。库克重回文明世界的时候,又一次失去了自己的爱人,并和自己的爱人“被迫”亲手埋葬了本应该属于他们的未来。是否他开始后悔离开那个荒岛呢?至少那里他还有一个真实的梦想。文明社会的道德和规范与荒岛上的原始生活形成极大的反差。在荒岛上,至少可以天天对着自己的爱人的相片做着各种的梦想,然而在文明世界里,必须因为道德和伦理而放弃对自己爱人的爱,这一点,也许是电影想要表达的,但这并不重要,因为生活本来就是这样,本来就是一个未知的旅程,旅程里面充满着未知和不测。当我们鼓起勇气从一个心灵的孤岛飘到心中向往的大陆,忽然发现,那里也只不过是另一个孤岛。死而复生的库克发觉自己失去了爱情,发觉自己不能适应原来的生活,他站在十字路口中央思考。该怎么走,为了什么如此奋斗,最后能得到什么?库克最后说: “我只有唯一的选择,我唯一可以控制的就是在何时、何地和怎样死去,所以,我造了一条绳子,想吊死我自己,我爬到山顶。但我试绳子的时候,代替我的木头把树枝折断了,……我甚至不能选择自己的死法,我对什么都无能为力。 就在这时,我终于有了温暖的感觉,我知道,无论如何,我一定要活着,无论如何我要继续保持呼吸,即使已经没有盼望的理由。 逻辑告诉我再也回不来这个地方了,这就是我所做的,我活下来了,继续呼吸着。后来有一天,逻辑被证明是错的,因为潮水给我带来了一个帆,而现在我又回来了,坐在一面前谈话,杯子里面还装着冰块。 所有失去的东西又重新回来 …… 我知道我自己现在要做什么,我要继续呼吸,因为明天太阳将会升起。谁也不知道潮水又会带来什么。” 站在十字路口中间,显然库克已经不再迷惘了。因为他知道前面的旅程一样是充满着神秘和未知,“我所做的,就是活下来,继续呼吸着(I just have to keep myself alive, to keep myself breathing.)”。置之死地而后生,处之亡地而后存,荒岛上都能生存,何况这里还有亲朋相助。一切的出现都可能是未知的,但我们要继续呼吸,因为“明天太阳将会升起,谁知道明天潮水会带来什么?” 人在一切都可以重来,库克站在十字路上进行着选择,在他的眼神中,我们好象看到了新的旅程…… 资料: 汤姆-汉克斯 身 份:演员/导演/制片人/剧作家 主要作品: 《绿色奇迹》(1999)《拯救大兵瑞恩》(1998) 《网络情缘》(1998)《阿波罗13号》(1995) 《阿甘正传》(1994)《费城》(1993) 《西雅图不眠夜》(1993)《长大》(1988) 获奖情况: 1994、1995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1994年柏林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1998年美国电视艾美奖杰出短剧集奖 1989、1994、1995年金球奖剧情片最佳男主角奖 1994年MTV电影奖最佳男演员奖 相关电影: 《鲁滨逊漂流记》、《肖申克的救赎》等 相关采访: 一场孤立无援的斗争 汤姆·库克的目标很明确,他又想拿奥斯卡奖了。《荒岛余生》也许是一部沉闷的电影,库克扮演一位倒霉的胖快递员查克,摔到一个荒岛上过了四年,并变成了一个细瘦的“鲁宾逊”。库克为此片付出了一年时间减肥,而且基本上是一个人演完了整出戏,恐怕今年参选奥斯卡的男主角们不会有戏份比他更重的了。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汤姆·库克倾诉了自己拍这部戏的努力与困难,同时还讲了自己和他心爱的儿子。――编者 我的表演 记者:孤岛的那些戏里,没有人和你演对手,那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库克:我在小棚里醒来,拉出小船,把所有道具准备妥当;然后跳进海里,和“朋友”威尔森一起为明天祈祷――而威尔森不过是个毫无知觉的排球。不容易,真的不容易。远处的驳船上,60名剧组成员正看着你,等着拍你的戏。而表演总要在与人交流中进行――一个人来做就非常困难了,你不能回避、无处可逃,因为你逃不掉。在岛上拍戏的那些日子,有时非常艰苦――我是指不光精神上累,体力上也吃不消。 记者:孤独吗? 库克:孤独。但它只是众多困难中的一部分。对我而言,拍这样一部描写孤岛生活的片子,我得到了一次体验孤独的机会,非常好。我们害怕孤独,因为我们害怕孤独带来的那种万念俱灰――它无药可医。我一直在孤独中挣扎,我44岁了,还没有想透孤独是什么道理。如果你每天都体验孤独,你会发现其实你每天都站在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但我们往往只在焦虑时发现孤独的存在――譬如,当某天我们的双亲突然辞世,我们立马就能体验到了。那种感觉,嘿! 我的孤独 记者:表现查克的孤独时,你是否加上了个人的体验? 库克:无所谓是或不是。我们都有过这样的记忆:年少轻狂时,目空一切,以为明天无比美好,偶然发现自己原来也会孤独时惊奇不已。你看现在的我,离了婚,拖着孩子,家里琐事一大堆。有时,我真的体会得到那种叫人心碎的孤独,尽管它稍纵即逝。我总是问自己:“时间能不能为我和我所爱的人停留?”答案是――不能。生活,还是一如既往,白驹过隙一样……演查克时,我想到了这些时候。 我的体重 记者:如果你处在查克的那种状态中,有没有什么会使你分心? 库克:生活中让我们分心的东西太多了,到处都是。在有场戏里,查克对威尔森说:“天堂里该死的一天又来了!”唯一可消磨的东西只有绝望,而它会持续多久呢?鬼才知道!查克就那样,在每个早晨睁开眼,在每个夜晚爬上床。累不累他都是这样。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体验,反正有一次我得了感冒,在一家酒店的床上憋了4天,到最后,我只有一个念头――朝自己脑袋上崩一枪。一了百了。 记者:你为拍《荒岛余生》减掉了55磅的体重,谁的主意? 库克:当然是泽米基斯(导演)!他出点子说:“分期拍。你体重减一点,我们拍一点,再减,再拍。”大家都同意。可真正开拍时,他们又变卦了,警告我说:“你如果不马上减下体重,就退出这个剧组好了。” 记者:你已有十来年没有什么惊人之作了,在接拍《荒岛余生》时有压力吗? 库克:每部片子拍完,最令人心焦的实际上是:观众们会看好它吗?在拍《Nothing In Common》、《Turner and Hooch》和《阿甘正传》时我都面临这样的精神压力。我感觉自己像走进了地雷阵,如履薄冰一样紧张――影片的问世会让观众趋之若鹜吗?如果不能,麻烦就大了。 我的片酬 记者:当人们对你一部影片获得2000万美元的片酬提出质疑时,你的回答是什么? 库克:真滑稽――这真让人吃惊。我不能相信他们付给我这么多。但我必须得说我的确在片酬的数目上争取过。而2000万有点疯狂,我不知道这是从哪开始的。可是,我达到这个价码之后就不会说我不喜欢了,此外我能说什么?我少拿点以便让老板或者场记多拿点?我不会那么做的。 记者:你是否认为自己在好莱坞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一个可以在某件事上具有更大影响力的人? 库克:在一定程度上,是的。但是现在不再有全能的存在了,因为跟那些掌控大集团的家伙们相比,像我这样的人就像微不足道的小蚂蚁,很轻易地就能被全球性贸易的脚跟碾碎。 我的儿子 记者:你有想当演员的儿子,这种感觉如何? 库克:噢,那很好。随着他们想成为演员的消息的曝光,我想我的孩子已经看到将来会是什么样子了。我认为他们理解这件工作有多艰难,因为他们看过我是怎样辛苦地工作的――他们总是在奇怪:“爸爸到哪儿去了?” 记者:我们都有这样的问题。 库克:是的,我们都有这样的问题。每一个人在是孩子的时候都渴望从父亲那里得到力量。 记者:你的儿子从你那里得到的是那些力量? 库克:他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很有发展的职业。(笑)是的,他正在做一些工作。但我惟一告诉他的事情是:“听着,你必须弄清楚自己要成为哪种类型的演员,而且……” 记者:那么有多了解自己――你是为电影而生或死的吗? 库克:噢,上帝,不是――不是,不是,不是。很显然不是。我认为我在对电影的理解方面做得很好,我惟一带回家的东西就是发型(笑)。 相关评论: 再也没有第二人能像汤姆•库克那样,成为美国好莱坞理想的典范:他演技出众,可以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抱回小金人儿;他观众缘奇好,可以赚回大把的票房;他风趣可爱,无不良嗜好;他婚姻美满,堪称楷模。拥有这样的可人儿,实在值得好莱坞在适当的时候拿出来炫耀一下,难怪某位好莱坞巨子提到汤姆•库克的时候要称“我们亲爱的汤姆”。 眼下,“我们亲爱的汤姆”又在美国创下奇迹,他主演的影片《漂流》(或译作《荒岛余生》)上映不久即登上票房排行榜冠军,并迅速达到1.1亿美元的票房收益。要知道,这并不是什么浪漫爱情片或是惊险剧情片,它不过讲一个因空难而漂流到荒岛的人,过了4年鲁宾逊式生活的简单故事,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影片里,约有70%是汤姆•库克一个人在岛上苟活的纪实,几乎没有台词。就是这样一出略显沉闷的“独角戏”,引得千万美国观众争睹,且好评如潮、财源滚滚,让人不得不惊叹于汤姆•库克写下的又一个好莱坞神话。 对于任何一个没看过这部影片的人来说,是不太好想象汤姆•库克为什么那么值钱的。而这样情节单一、拍摄周期漫长,还是“独角戏”的影片制作实在也有违以商业为本的好莱坞常规。事实上这部影片吸引人的不在故事本身,而在于它是汤姆-库克和好莱坞名导演罗伯特-赞米克斯自经典之作《阿甘正传》之后的又一次合作,人们理所当然地期待他们擦出火花。而这两位也为公众做足了水磨功夫,宣称拍部独角戏不算,老赞为了表现汤姆•库克在片中形容的巨变,拍了一半之后生生停机等他半年多,而汤姆•库克则毫不含糊地先增肥,再一周减肥50磅。这一切都端足了《漂流》一片将是部了不起的影片的架子,让影迷好奇不已。加之去年电视“生存者”节目在美国大火特火,看完普通人在荒岛上不择手段生存的纪实游戏节目,再来看看大明星汤姆-库克如何在荒岛上受折磨,如何利用那些“碰巧”也被冲上岸的联邦快递箱子中的冰鞋上的冰刀与排球之类的玩意儿过活,也很过瘾。除此之外,影片中吸引人的大概就是迥异于现代都市生活的“野趣”和一个人顽强求生的执着了。 于是我们听到大量称赞汤姆·库克演技出色的说法。的确,他的演技是没的说,演这部片子也真是相当聪明的选择,既体现了他不凡的艺术追求,又没有别人可在片中与之比较,他不仅可以撒开了表现,还将人们的视线全部集中在他的表演上,不然还有什么好看呢? 神话之所以是神话,就因为并非人人能书写,《漂流》一片究竟是不是杰作不用定论,然而是不是汤姆·库克出演却不一样,换个无名小卒,再加个无名导演,还会有那么多人争看吗?那恐怕今天我们也不用在此闲话了。 | 《荒岛余生》教案 执教:乐清市智仁乡中学 项海杰 授课时间:2006.3.31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概括鲁滨孙在荒岛上所遇到的困难。 2、学生赏析鲁滨孙身处绝境时经历的心理历程。 3、学生深入感受鲁滨孙在逆境中所折射出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有所感悟。 二、重难点 重点:讨论并概括“鲁滨孙精神”:珍视生命,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反抗命运,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难点:联系自身实际,学生借鉴鲁滨孙的“坏处好处对照法”分析问题。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它,你知道这是哪部书吗?(出示课件) 你看过这部书吗?请你作一个简短的介绍。 (二)、出示课题,了解作者及荒岛(课件) (三)、整体感知(课件) 1、快速阅读全文,在你印象深刻的句段边上标出记号,并谈谈你初读的感受。 2、选取你认为比较合适的方法再次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假如鲁滨孙先生在你眼前,你准备问他什么问题?假如你是鲁滨孙,你会怎么回答(注意紧扣文本)? 两个小组以记者身份,两个小组以鲁滨孙身份,双方展开问答。 (四)、探究赏析(课件) 1、找出你认为最能够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并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说一句话。 2、感受性朗读: 男生齐读关于“坏处”的内容,女生齐读关于“好处”的内容,女生读的时候请把“我”改成“你”,男女生形成对话。 (五)、体验与反思(课件) 1、回忆在你学习或生活中曾经遇到或正在面临的一两件不幸或挫折。试仿照课文中“好处”和“坏处”的格式排列出来。 2、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3、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或自己共勉。 教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我们要正确,辩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从而培养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愿你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师生在《真心英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六)、作业(课件) 1、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并做读书笔记; 2、假如你像鲁滨孙一样被弃荒岛,你会怎样想?怎么做?发挥想像,写一篇短文。
课后反思 《鲁滨孙漂流记》这部世界名著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以生动的、吸引人的故事启发人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是文学作品特有的魅力,这种魅力为教学中的“对话”提供了可能和基础。多媒体辅助教学渲染气氛,是吸引学生进入文本、理解文本、与文本对话的第一步;带问题自主阅读文本是学生理解文本、与文本对话的第二步,也是理解文本较为关键的一步;用记者采访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和原动力,“鲁滨孙们”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答记者问”是学生与文本、作者直接对话后的自我感悟的淋漓展现;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一个——的人”这个句式说一句话,是学生与文本对话、解读文本、感悟形象的总结。这样直接引领学生走进鲁滨孙的内心世界,感受“鲁滨孙精神”。用师生对话形式朗读“好处”与“坏处”对比段落是学生既与文本对话,又与自己心灵对话,是对文章主旨的再次感受及提升;仿照课文,将自己学习或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以“好处”与“坏处”的形式排列出来,是阅读本文的体验与感悟,也是阅读教学的价值观的体现。摘录文章中的句子为座右铭,写一句话谈启示,都是引导学生学习鲁滨孙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笑对人生。 22 荒岛余生
笛福
撰写: 曾奇 指导教师:胡齐鸣
[学生现状分析]
很多学生对《鲁宾孙漂流记》这类作品是很感兴趣的,有一些学生在课外已经读过这本书,他们深深地沉醉在主人公惊险的冒险生活中,小说 “奇”与“险”这两个重要元素形成了他们学习这篇课文的动力。可是由于当今时代的学生们生活条件较为优越,对父母、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因此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猎奇上面,不能深入挖掘人物英雄主义背后的精神力量和作品所蕴涵的丰富的生活哲理。 [教学建议]
一、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形近字,积累近义词和成语。 2.抓住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并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3.感悟主人公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从中领悟学会生存的道理。 二、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学生对这类作品具有浓厚的兴趣,应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设计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在对问题的研讨中,完成学习。教学中以主人公的奋斗精神为重点,逐步引导学生发掘作品的内涵,宜分组探究、合作,能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对人物作出适当的评价,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要提出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并相互沟通,在充分的交流中通过读、感、析、议、问、答,实现目标。 学生在学习中,要做好预习,掌握文中出现的多音字、形近字、成语等,查找课文的相关资料,熟悉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在阅读中,学会边读书边作批注。 [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多媒体播放电影剪辑画面) 最近有一部美国电影《明日之后》,讲述在人类的未来,地球遭受巨大风暴的袭击,美国的许多大城市成为冰冻的世界,整个国家陷入了极大的恐慌与混乱中,人们纷纷逃离家园,这时候,有几个青年人留在冰雪覆盖的城市里,风暴还在继续,他们怎么办?当然,影片的结尾是皆大欢喜,几个人安然无恙,他们怎么活下来的?在最艰苦的时候他们怎么想的?电影给了我们答案,但是,我还想到一句话“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这句话在电影画面播放后打出)说这句话的人是英国人笛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脍炙人口的小说《鲁宾孙漂流记》的一部分。 (二)学习课文 1. 在预习的基础上,研讨问题,掌握文章思路,突出理解鲁宾孙的奋斗意志。(学生的合作与探究)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先来初步探讨一下课文的有关问题。(多媒体展示) ⑴ 刚刚流落到荒岛上时,鲁宾孙是怎样想的?他找到了什么活下去的理由? ⑵ 他有哪些困难?为了生存,他做了哪些事情? ⑶ 身处逆境中,他是怎样安慰自己的? 将全班同学分为三组,各选一个问题,阅读课文相关内容,讨论并在书上勾画出关键词、句,推举一名发言人回答问题。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适当补充,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同学们对这几个问题的研究完成地很好,下面请根据刚才的研究情况,把这个表填写完整。(多媒体展示) 要不要活(1-3)—— :调整悲观绝望的心态,决定顽强地生存下去。 怎样活(4-9)——物质问题: 。 活得更好(10-12)—— :分析自己的精神世界,进一步调整自己生存的心态。 问:在鲁宾孙的生存过程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做的哪件事情?为什么? 学生分两大组朗读课文“坏处”与“好处”的对照部分。读后讨论: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2. 全面把握鲁宾孙这个人物形象 我们分析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么你能用简明的语言把鲁宾孙在文中的心路历程表述出来吗?请大家试一试,看谁写得最好。(参考答案:悲观恐惧——冷静思考——寻找生存物质——提升精神世界)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鲁宾孙战胜困难的积极性、主动性,而避免学生认为鲁宾孙的运气好。 教师质疑:(师生互动) 谁能帮我解答这个问题:鲁宾孙当然是一个英雄,可是文章开头写的却是他的恐惧、他的绝望,这是否影响了人物的高大形象? 同学自由讨论:你认为鲁宾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从这个人物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发?你认为什么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呢?(开放性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参考答案:一个乐观、积极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挫折,勇于战胜自己,善于在逆境中摸索出路的人。 3. 学生质疑(学生自主学习) 要求学生对课文学习提出疑问,学生能够解决的由同学解决,不能解决的或寻求老师帮助,或留待课后解决。 4. 结束语: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意识到,人类首先应该克服的是自身对困难的恐惧。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有战胜自我,才能战胜困难;只有超越自我,才能超越逆境。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面临许多挫折和失败,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去勇敢地迎接生活给我们的挑战! 二、教学反馈 (一)教学目标达成检测 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描写,为什么? (二)建议练习检测 阅读课文第10段和11段,回答下列问题。 1. 鲁宾孙为什么要把自己每一天的经历一一用笔记下来? 2. 作者在前文中曾经说“当我们遇到坏事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其中所包含的好事,同时也应当考虑到更坏的情况”。选文中哪一句与此句相呼应?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3.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宾孙的心情已经归于平静? 4.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会遇到不幸或者挫折,请仿照鲁宾孙“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事例及其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
参考答案: 1.鲁宾孙记日记的行为,表明了他作为一个文明人精神方面的需要,证明自己活得明白,在时间长河里没有走失。 2.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3.“我现在开始郑重其事地考虑我目前的情形和环境”“我的理智现在已经能够逐渐控制我的失望心情”等。 4.略。 三、教学反思 [案例推荐]
(一)《荒岛余生》自主学案(节选)
认识一本好书:
《鲁滨孙漂流记》是 国作家 的代表作。作者以明白晓畅、朴素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出身商人之家的 ,不甘像父辈那样安于平庸的现状,毅然舍弃安逸舒适的生活,出海航行,遨游世界,在一次海难中被抛弃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并在那里生活了28年的离奇故事。塑造了一个冒险家的英雄形象。这本来被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称作是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不可不读之书。
速读一篇文章:
快速阅读全文,并进行圈点勾划。统计阅读时间,计算阅读速度。
解决一组生字:
查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泅水 斫痕 抵御 搁浅 栅栏 沮丧 冻饿之虞
积累一列词语:
积累一列与“孤独”相近的词语:
积累一列与“航海”有关的词语:
积累一列言简意赅的成语:
探究一个问题:
细读文章,任选下列一个问题进行探究:
1.鲁滨孙流落荒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产生了哪些绝望的想法?
2.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3.在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念后,鲁滨孙做了哪几件具体的事?
4.如何看待鲁滨孙在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学习一种方法: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遭遇挫折和不幸。面对挫折和不幸,我们不妨可以学着运用鲁滨孙所教的方法: 。
结识一个朋友:
读一本好书,便让我们结识一个朋友,你认为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朋友?你有哪些话想对他说?
亲历一份体验:
我们生活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神奇的宇宙间,有多少个未知的领域在等待着勇敢者去探索。学习完本课后,在班上进行一次探险夏令营模拟招聘会。
( 章庄铺中学 陈丽 资料来源:http:www.ga.e21.cn)
[练习题库]
一、基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
行 削 处
沮 狐 街 贷 虑 踢
殂 孤 衔 货 虚 剔
2.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闻所未闻 郑重其事 知足安命 不毛之地 不可思议 聊以自慰
二、阅读·理解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989年发生在美国杉山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在混乱的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笑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挖着。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请你离开。”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我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到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帮忙。50分钟后,有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了出来。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⑴ 文中写“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8个小时”?
⑵ 文中反复出现“谁愿意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用意是什么?
⑶ 文章在写父亲挖掘时,为什么要写其他的父母和劝阻他的人?
⑷ 你认为文章主要写什么?结尾处写儿子让别的同学先出去和文章的主题有什么关系?
三、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鲁宾孙漂流记》和《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摘录其中的名言警句。
参考答案:
一、略。
二、1.刻画出这位父亲的坚持不懈和强烈的父爱。
2.强调父亲为了救出儿子决不放弃的信念。
3.反衬父亲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爱。
4.文章主要表现父子之间深厚的、无私的爱。结尾处的描写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资料链接]
1.笛福和《鲁宾孙漂流记》
笛福(约1660—1731) 英国作家,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生于商人家庭,早年经商,1692年破产后,从事写作。早年以写政论和讽刺诗著称,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1719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同年又写了续篇。1712年,英国航海家渥地士·罗吉斯的《环球巡航记》披露一件奇闻:一个水手被抛在距智利海岸五百海里的荒岛上,孑然一身,竟能生活了四年多。这件奇闻就成为笛福写作《鲁滨孙漂流记》的题材来源。晚年开始发表海上冒险小说、流浪汉小说和历史小说。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自由”,发挥个人才智,勇于冒险的精神。其他小说有《辛格尔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等。 《鲁宾孙漂流记》 《鲁宾孙漂流记》是长篇小说,作于1719年。主人公鲁滨孙因乘船遭遇风暴失事,漂流到孤岛,独自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历尽艰难困苦,不但供给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经营了一片肥美的土地。鲁滨孙是他那个时代的创业者。作者借此歌颂了处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精神。小说情节生动,细节逼真,描写细致,语言流畅,富于深刻的哲学和社会意义。作者继此又写了第二部和第三部。第二部写鲁滨孙旧地重游,以岛的主人自居,开化岛上居民,接着又到世界各地冒险,包括中国和西伯利亚。第三部大多是道德说教。
2.《鲁宾孙漂流记》赏析
笛福是英国18世纪启蒙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代表作《鲁滨逊飘流记》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它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这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逊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西方文学中第一个理想化的新兴资产者形象。 鲁滨逊出身于中产阶级,他父亲常用知足常乐的哲学教育他,要他满足现状,不要出海。但海外的新世界像一股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诱惑着他,他雄心勃勃,决心舍弃安逸舒适的平庸生活出海远航。第一次出海他几乎淹死。第三次出海,又被海盗掳去,逃出后在巴西发了财。但他仍不死心,经别人提议,再次出航,结果滞留海岛。28年的孤岛生活阻止不了他的继续冒险。这种勇于进取的冒险精神,表现了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满足于现状,要开拓世界、占有世界的欲望。 故事中关于鲁滨逊在荒岛上经历的描写是全书的精华。作者把鲁滨逊描绘成充满劳动热情的人。他凭着自己顽强不息的劳动与大自然作斗争,表现出惊人的毅力。鲁滨逊一到荒岛,在克服了最初的悲观绝望情绪后,立即投入了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他从搁浅的破船上取走了几乎所有可以取走的东西。他靠着自己的双手,靠着智慧,利用船上留下的简单工具,克服无数困难,为自己的生存创造了条件。他又挖凿山洞,修筑栅栏,驯养山羊,种植谷物,制造独木舟,焙制陶器,加工面粉,烘烤面包等,使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富裕”。最后他竟然有了自己的种植园、牧场、两处住所、许多家具,甚至还建立了一个包括狗、猫、羊、鹦鹉在内的热闹家庭。他每做一件事都要花费很大的劳力和很长的时间,但他失败了再干,从不气馁。他用近半年的时间造了一只能坐24人的独木舟,但要把它放进海里却需要花12年的工夫挖条小河,他只好放弃这条船,又用了一年时间另造一只。这种征服自然的无限勇气和坚韧不拔的实干精神使鲁滨逊的形象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作者借此歌颂了资产阶级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冒险进取精神,强调了个人的聪明和毅力。 鲁滨逊是个劳动者同时又是资产者和殖民者,因此具有剥削掠夺的本性。他几次出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到非洲贩卖奴隶。他用火枪和《圣经》慑服土人,使“星期五”心甘情愿地做了他的忠实奴仆。火枪和《圣经》就是欧洲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人民所惯用的双重武器。鲁滨逊顽强不息地与自然作斗争,既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占有财富和土地。在岛上还没有其他人出现的时候,鲁滨逊就踌躇满志地说:“这里的一切都是我的。”如果有可能,他要传给他的子孙。当岛上有了“星期五”的父亲和那个西班牙人后,他为自己“像个国王”、“我的百姓完全服从我”而满心高兴。即使回到英国后,他又去“视察”他的“领地”,把岛上的土地分租给新去的居民。鲁滨逊身上的两重性,充分体现了作者自身的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 《鲁滨逊飘流记》是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小说。作者用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作品语言朴素生动,文字明白易懂,虽然艺术上并不十分成熟,但它对英国小说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小说主人公鲁滨逊也因此成为欧洲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形象。 [名师点评]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中学教案设计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荒岛余生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创情境,感诗情,悟诗蕴 |
下一篇文章: 《行道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