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K >> kong >> 孔子 >> 正文

 

为人之道

是一种政治关系,也可能说是一种利益关系。但是,在传统社会家国一体化结构形态之下,君臣关系在文化上又往往被还原为一种父子关系。如前所述,在《蔡仲之命》中,已提出了“尔尚盖前人之衍,惟忠惟孝”的思想,这表明:人们对于忠与孝之间的联系有充分地意识。但是直到春秋以前,“忠”的观念在政治层面的运用,主要是指“忠周”而言,即所谓“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忠也”,但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忠于“公室”的观念也就产生了,如《左传·襄公五年》:称季文子“忠于公室也。相三君,而无私积,可不谓忠乎?”尔后又出现以“无私”来规定“忠”的思想,如《左传·成公九年》和《左传·文公六年》分别说:“无私,忠也。”“以私害公,非忠也。”除此之外,春秋时期还产生了“卫社稷”为“忠”的说法,如《左传·襄公十四年》:“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忠,民之望也。”更进一步,由“忠于社稷”即国家,发展为“忠于民”,如《左传·桓公六年》:“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由上可知,从西周至春秋,“忠”的观念变化反映在所“忠”的对象由周天子——“公室”——“社稷”(国家)——“民”。这说明,在这一时期,人们的“忠”的观念中并没有后世的“愚忠”思想。其中特别是视“忠于社稷”和“忠于民”高于“忠于君”的思想,更是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资源之一。对后来孔子“忠君”思想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忠”的范畴,在孔子思想中,本是一个具有社会伦理意义的普遍性范畴,其涵盖面不独指处理君臣关系而言,包括上述的朋友关系处理,也都适用于“忠”的原则。曾子所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论语·里仁》)就是从“道”的层面来概括“忠”范畴所具有的普遍性的。由此也可见春秋时期流行的“忠”观念对孔子的影响。

不过,相对言之,“忠”的原则在政治关系中的运用有着它的特殊性,子夏在谈到如何处理与“妻子”、与“父母”、与“朋友”和与“君主”之间的关系时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能竭其力”与“言而有信”,如果从“忠”的角度来说,其“尽己”的程度都还只限于在生命存在的范围之内,而“能致其身”,则意味着其“尽己”的程度要做到随时献出自己的生命。当然,这并不是说在家庭关系和朋友关系之中,人们对“忠”的实践可以有所保留。“尽己”就是全身心地投入,是没有保留的,这一点适应于任何伦理关系之中。但是,“忠”的原则贯彻之所以会有不同的“尽己”形式,原因或许就在于上述不同的人际关系的境遇内涵是不同的。父子关系有着血缘亲和性为基础,在这种关系中的利益冲突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大体来说,利益一致的情况还是多于利益不一致的;至于朋友关系,因为是以道义相合而成,其利益关系的冲突也不是主要的。换言之,在父子和朋友两种关系中,对主体之“尽己”要求,很少需要尽到牺牲自己生命的地步这样一种程度,故而“能竭其力”和“言而有信”就已经算是“尽己”了。

但是,君臣关系则不同,因为它是一种纯粹以利益为基础的关系,二者之间利益一致性的维护由于缺乏血缘亲和性调节,因而需要付出极高的制度成本。如果要降低这种成本,在传统封建宗法等级制下,往往得靠为臣者“能致其身”即能够献出自己生命的道德奉献,才是可能的。而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若能道德到献出自己生命的地步,也就是“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则应是尽己之“忠”的最高形式。正因为“事君”是一件需要随时奉献自己生命的事,从另一角度说,也就是“伴君如伴虎”,故孔子认为,此事乃“君子”之事,非“鄙夫”所能为,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阳货》)此处所谓“鄙夫”者,朱子认为,即“志于富贵”者也,由于追求的是富贵,所以有患得患失之病,故其“事君”一方面可能做到“小则吮痈舐痔”,另一方面可能“大则弑父与君”(《论语章句》),这都春秋史载中常有之事。

正是因为“事君”对于主体道德有着极高的要求,所以,孔子主张从两个方面来实践“忠君之道”。一方面,“事君尽礼”(《论语·八佾》),也就是按照礼的规定来事君。按照礼来事君,首先要做到“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即把国家大事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至于个人的利益则可次之;其次应“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即不能“欺君”,但可“犯上”,也就是在忠心的基础上敢于犯颜直谏,这也是臣子的职责所在。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孔子强调“以道事君”(《论语·先进》)。“道”是孔子思想中的最高范畴,也是孔子及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之所在。相对于“道”而言,“礼”只是“道”一种表现形式,因而以礼事君,总有其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譬如所事之君是昏庸无道之君,如果为臣者一味地尽忠,则有可能助纣为虐,或者有可能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愚忠”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治生活中比较普遍的现象之一。但如果将此归诸于孔子的思想所致,则是与事实不符。在《论语》中,有关事君之道,我们看到更多的不是如何事君以忠,而是如何以道事君。如孔子曰:

“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论语·公冶长》)

由上可知,孔子在事君问题上虽强调要“忠君”,但是,这种“忠君”并不是一种单向度的对君主的绝对服从,在“道统”与“势统”之间,孔子更倾向于维护“道统”的绝对性与崇高性,君臣之间的离合与否,主要靠二者间所尚之“道”是否相同,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道”是孔子及儒家知识分子的人格独立和精神凭依所在,也是传统士子与政治权势抗衡的依据。当然,孔子的“道”并不是与“忠君”相对立的存在,毋宁说它是一种按照孔子及儒家的思想理念而设计的“忠君”方式,而在这种方式之中,为臣者的“忠”作为一种“尽己”形式当然是面向君主的,君主的权利本位与臣子的义务本位乃孔子忠君之“道”的根本要求,只是与后世的“愚忠”所不同者,在这种“君主本位”中,臣子也有着靠对“道”的掌握而来的某种相对有限的权利,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使臣以礼”意味着君主的权力行使必须按一定的程序来进行,不管这种程序或礼赋予了君主以多大的权利,但只要是必须靠程序才能拥有的权利,它都意味着一种有限权利,因而礼作为一种程序规范才可以“恶法亦法”,换言之,在周礼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孔子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为人之道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与孔子并称圣人的周公
    周公旦是周武王姬发(约公元前1122-
    鲁国国王周公被孔子盛赞 开国始祖却一
    殚精竭虑的周公
    孔圣人也有老师 周公:一位不该被遗忘
    周公解梦的周公指的是谁
    知畏天命
    孔子思想大本大源考
    论孔子的音乐观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是保守还是进取
    还原爱民而不忠君的孔子
    “孔子热”面面观
    试论孔子真精神之复兴
    “五·四”批孔献疑
    德侔天地,道贯古今——中国古代镜像
    张汝伦 ·〖《论语》对于现代教育的意
    仁学的构建
    略谈孔子的乐道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一个章子怡胜过
    由姓名记录的历史——史上最牛家谱曝
    历代对孔子的评价
    为政之道
    祭孔的由来与演变
    孔子后裔人数超过200万 外籍后裔首次
    《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全文1
    《论语》全文2
    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
    孔子行年表
    礼记4
    陈 来 ·〖浅谈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礼记7
    孔子哲学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
    礼记13
    礼记12
    礼记11
    礼记10
    孔子伦理思想
    礼记8
    孔子、老子消费观比较
    礼学的功能
    礼记9
    乐爱国 ·〖孔子“仁者寿”的养生思想
    礼记5
    “力图还原真实的孔子” ——台湾学者
    《论语》全文3
    孔子的学术情怀与早期儒学的形成
    “论语学”研究
    中庸之道
    教育之道
    孔子与《春秋》——关于儒学运动起源
    君子之道
    孔子的十种形象
    礼记6
    孔子的教育思想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孔子其人
    孔子简介
    孔子生平年表
    回到“子思”去——儒家道统论的检讨
    孔子晚年的养生之道
    孔子哲理名言
    孔子箴言名句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简介
    《周礼》3
    孔子名言录
    《周礼》2
    孔子生平
    孔子:儒学的开创者
    孔子小传
    海外孔子学院概况
    全球“汉语热”期待孔子学院可持续发
    孔子生平
    论语1
    论语2
    论语3
    『四书五经』之《大学》
    中庸
    思想家——孔子
    “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新证
    《周礼》1
    《周礼》4
    《周礼》5
    《周礼》6
    《周礼》7
    礼记1
    礼记2
    礼记3
    孔子经济思想
    孔子 教育思想
    孔子史学思想
    孔子文艺思想
    孔子身世
    孔子年谱
    世界文化遗产——孔府 孔庙 孔林
    子贡与孔子
    蔡元培 ·〖孔子之精神生活〗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孔子被导演绑架是中国文化的悲哀
    孔子对公孙龙的“支持”──失弓得弓
    专家评说孔子其人其书:"野合而生孔子
    探析孔子之“心”
    孔子中庸之道研究与改革、发展、稳定
    孔子的人才思想
    孔子真的会武功吗
    错怪孔子许多年
    论语新译及解读
    孔子生平简介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