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井游记》学习要点
|
一、学习要点 1.背景介绍:一个被遗落的节日,一个南方人在北方经历春天的故事 1)花朝节 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人们把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二月十五的花朝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这三个“月半”被视为同等重要的岁时节日。还将花朝节与八月十五中秋节相应,称“花朝”对“月夕”。 晋人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一书:“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春序正中就是农历二月十五。“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清人蔡云的这首《咏花朝》是旧时江南民间庆贺百花生日风俗盛况的写照。可见人们将花朝节视为春天到来、百花开放的象征。 由于物候现象的不同,这一天在南北方定的日期有所不同:南方一般定在二月十二日,北方一般定在二月十五日。旧时浙江绍兴、河南光山还有以二月二为小花朝节、二月十五为大花朝节的民间习俗,如清光绪《光山县志》云:“二月二日,俗云‘小花朝’,十五日云‘大花朝’。” 对南方人来讲,二月十二曰过花朝节已经嫌迟,如果到了二月十五日还是看不到春天的景象,内心会是什么境况呢?《满井游记》讲述的就是一个南方人在北方经历春天的故事。 2)地名、作者介绍 满井,据课文“出东直,至满井”和课下注释,知其位于东直门外三、四里处。然而名为“满井”的地区,在今天的北京地图上,昌平区和朝阳区各一,知非袁宏道所游之地。七十年代,张中行先生曾寻觅过文中满井所在之地,在今东直门附近的东土城路上见到近似之处,可惜被玉米秸秆堆满,不见昔日盛景。水已干涸,井亦不在。附近居民称,此即古所谓“满井”所在。尽管如此,亦可知作者所游在北京无疑。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作品多写闲情逸致,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写景独具慧眼,怡情悦性。语言清新流畅,俊美潇洒,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今人钱伯城整理有《袁宏道集笺校》。 与兄宗道、弟中道合称“三袁”,因籍贯是湖北公安,所以称“公安派”。“公安派”在创作上坚决反对摹拟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即强调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流露。
2.课文分析 第一段:一个南方人在北京等待春天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此句是对北京初春的天气的描写。气温既“寒”且“厉”,冻风又时时刮起,一旦起风又是劲厉非常。这对于习惯于在花朝节即能感受到盎然春意的作者来说,实在难以忍受,此数句中包含作者无奈之情,“余寒犹厉”体现尤为明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寒气逼人,冻风煞人,爱春之人也只好局促于一室之中。极难忍耐之时冒风出行,却又被迫返回。“局促”二字可令人想象团团转地难受困窘之感,“辄”又见出其中的不得已。 本段景色和情感可用“寒”、“困”二字概括。 第二段:一个南方人在北京看到了春天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稍”字一出,即见作者迫不及待之情。“若脱笼之鹄”又见作者摆脱被困情状之轻松自由。目光所触之景色,无一不欣欣然带有喜气。“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表面写动物之气,实则着作者之感受。“始知郊阳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城居者,指所有居住于城中之人。此句中既有发现春天之庆幸,又有相见恨晚之意,更有为其他城居者遗憾之情。 盼春己久,此时见春,种种景物,无一不可喜。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写水。“冰皮”见出冰层之薄。“始解”令人想象一双巧手逐层解开,换做“裂”、“化”字,均无悄然之意。“鳞浪层层”,似有清风吹拂,又似游鱼轻轻游动,划动层层清波。“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太阳映射水面,亮晶晶而喜洋洋。“冷光”乍出,又给人清新爽快之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写山。一派晴空,春水沈山,温润如玉,秀丽清新。“鲜妍明媚”,字字皆含美好之意。美好的女子梳妆始毕,面目姣好,气息清雅,比喻既非寻常,传达给人的感觉亦婉约而美妙。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将舒未舒”是将要舒展,“麦田浅鬣寸许”展现麦苗的生长姿态,生机勃发之状如在目前。“柔梢披风”似与《小石潭记》之“参差披拂,蒙络摇缀”相近,又似有温婉羞涩之态。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汲取泉水而煮茶,手持酒杯而轻轻放歌,无一不是闲情雅趣所致。此外,作者没有描写乘坐轿子之人,亦未选择乘马之人,却被“红装而蹇者”这种平凡亲切又悠游而行的场景触动。虽似无心之选,却反映出了作者对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的倾向。“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出游何以“汗出浃背”?想来定是贪看景色,不由脚下行路增多。又或许,“泉而茗者,罍而歌者”,作者即在其中,而茶具酒器,甚而书墨文砚正在其背负中?其中之暖意,正与首段“寒气”相对。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曝沙之鸟”既悠然自得,“呷浪之鳞”又见戏水鱼儿之欢快。胸中既全是欣喜,目光所触之物便都欣欣然而快乐起来。 此段情感可用“喜”字概括,而景物特点概括则用“新、欣、悠、活”等皆有其中道理。 第三段:一个赏春人提出生命新主张 “余之游将自此始”是其主张,“恶能无纪?”知此主张于作者有着一番决定意义。然“自此始”者,不过谓作者此春或此年之游自此始,其生命中的隐居出游生活早已开始。 万历二十三年(1595),袁宏道(27岁)任吴县县令,上任之初,无比欣喜,在与其兄的通信中,自言:“弟已令吴中矣!吴中得若令也,五湖有长,洞庭有君,酒有主人,茶有知己。”去做官,所抱想法却是悠游从容地做“酒之主人,茶之知己”。可不久便写信向友人丘长孺抱怨:“弟作令,备极丑态,不可名状。大约遇上官则奴,候过客则妓,治钱谷则仓老人,谕百姓则保山婆。一日之间,百暖百寒,乍阴乍阳,人间恶趣,令一身尝尽矣。苦哉!毒哉!” 此时,他已经萌生归隐的想法,他在给沈博士的信中写道:“若夫桃花水发,鱼苗风生,请看渔郎归棹,别是一番行径矣。嗟乎,袁生岂复人间人耶?”当来春桃花盛开,春水潮涌之时,他这位宦海中的“渔郎”,将乘一叶扁舟,归隐故里,到那时,他袁宏道哪里还是人间人,那简直像天上的神仙一样啊!一年之后,他终于难却心头对自然的渴望,辞去了官职。刚卸去职务,他立即发出感慨:“乍脱官网,如游鳞纵壑,倦鸟还山。”“快活不可言!不可言!”此后,他将妻眷寄托在无锡,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个人漫游,徜徉于无锡、杭州、绍兴、桐庐、歙县佳山秀水间。直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起为顺天府(今属北京)教授。 他对这个职务颇为满意,“若真看作隐居之地,未有不足者矣”。在给友人的信中,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状态,“养花种竹,赋诗听曲,评古董真赝,论山水佳恶,亦自快活度日”。他养花、品茶、饮酒,无一不透出一股文人雅意。 万历二十八年(1600),袁宏道因兄宗道去世,上《告病疏》请归。他筑“柳浪馆”于公安城南,终日与少年旧友吟诗作文,寄趣山水。袁宏道在柳浪湖一住就是六年,直至万历三十四年(1606)才返京任职。四年后病逝。 他的“三仕三隐”的生平经历,令人想起了陶渊明,一个同样有着“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的感慨的文人。 生活中有着像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一样对功名仕途保持着热切的盼望的人,他们的理想在于借仕途实现胸中抱负,利泽百姓,有益苍生;生活中还有着陶渊明和袁宏道这样淡泊的人。远离尘世喧嚣,低头采菊、仰头见山。不一样的人生态度,不一样的人生品味。然而无一不是人生价值、人生态度的体现。
二、能力训练检测 1.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燕地寒yàn 鳞鬣liè 倩女qiàn 蹇者jiǎn B.花朝zhāo 脱笼之鹄hǘ 堕事huī 靧面huì C.飞沙走砾lì 辄zhé 罍而歌者1éi 己亥hái D.廿二日niàn 山峦luán 茗míng 鲜妍yán
2.与“娟然如拭”中的“然”用法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B.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C.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D.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3.与“鳞浪层层”修辞手法不相同的项是() A.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B.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C.麦田浅鬣寸许。 D.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4.与“呷浪之鳞”修辞手法相同的项是() A.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B.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C.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D.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5.选出加红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①冻风时作 ②于时冰皮始解 B.①呷浪之鳞 ②鳞浪层层 C.①于时冰皮始解②始知郊田之外 D.①欲出不得 ②偕数友出东直
6.选出加粗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 A.①娟然如拭 ②悠然自得 B.①游人虽未盛②风力虽劲 C.①未之知也 ②曝沙之鸟 D.①泉而茗者 ②红装而蹇者
7.在记叙描写中,文中运用了许多贴切新鲜的比喻句,按要求各举一例 ①以物比人 ②以人比物 ③以物比物
8.翻译下面的句子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天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附参考答案: 1.C 2.D 3.A 4.C 5.D 6.C
7.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若脱笼之鹄;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新出于匣也。
8.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诗词中的“长安” 初二(1)孙慈姗
提起长安,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一定是汉唐盛世的繁华。定都长安的王朝,一般来说定是“长治久安”,国泰民康。然而,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长安”一词被加以各种感情色彩屡屡出现,它可以代表喜悦,亦可以代表哀伤;可以令诗词婉约,也可以令诗词豪放。下面,我们就来以几首诗词为例,品析一下诗词中的“长安”。 《登科后》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首诗十分贴切地表现出作者“人逢喜事精神爽”的得意欢快之情。这里的“长安”是作者的登科之地,金榜题名后,更是将在此地迎来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前程似锦。长安城是他的得意之地,如锦似绣的长安花更衬托出诗人的欢愉之情。诗人寓情于景,在长安城一边骑马游逛,一边兴高采烈地题诗,这种狂欢,大约也只有在京城长安可以体会到了!也难怪,直到如今,这“金榜题名”依然是多少学子们的梦想啊!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写于杜甫在安史之乱中不幸被叛军所俘,困在长安城时。同样是在长安,然而杜甫之心却无一点喜悦,相反,是充满了哀伤。他的妻子儿女被安置到鄜州,他孤身一人困在这战火纷飞的长安城中,他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独自望月的娇妻与儿女。颔联中“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之句更是值得深深品味。有人说,这是“不忆之忆”,儿女们太小,还不懂得父亲不在身边的悲伤,这更令人可怜。而妻子呢?望穿云月,她看到远在长安的诗人了吗?战乱流离中的两地情思,令人可悲可叹。“长安”对于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片伤心之地…… 《浣溪沙》韦庄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 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同样是相思之情,这首诗从另一个角度,写下了对远方长安城中心上人的思念。对于作者来说,长安城是那么遥远虚无。月下凭栏,无限幽怨,不知几时才能与爱人携手共入长安。这种凄怨,令读者动容。相传这首词是韦庄为被楚王夺去的爱姬所做,但读至此处,我仿佛产生了一种时间与空间的错觉感,好像发出“几时携手入长安”这深情问句的是位闺中少妇,而她的爱人远在长安,是什么样的心情?是“一日看尽长安花”而忘记了远方等待他的恋人,还是和杜甫一样思念着在闺中独自望月的娇妻?也许,他和她曾有过“携手入长安”的誓愿,而最终,她的思念能否换来他的真情?但愿…… 《虚池驿题屏风》宜芳公主 出嫁辞乡国,由来此别难。圣恩愁远道,行路泣相看。 沙塞容颜尽,边隅粉黛残。妾心何所断,他日望长安。 宜芳公主是唐朝天宝四年被派往北方同奚族人和亲的公主。(据记载她并非真正的公主,而是因和亲才被加封的。)她在和亲的路上,悲伤地写下了这首诗。对于她来说,长安是她的故乡,而如今,她要为了“国家利益”远走他乡,这般凄苦谁堪体会?她最后悲伤地写道“妾心何所断,他同望长安”,于她而言,今后便只能在梦中出现故乡了,因为长安何远,望也望不到了。离开故乡,离开亲人的凄苦与渴望能见到家乡的心情,全部都凝在一句“他日望长安”上……长安对于她,只能是不可望更不可及的故乡了……(据记载,六个月后,奚族起兵叛唐,宜芳公主还未及望到长安,便惨死刀下了。)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诗相传写于李白被人排挤离开长安后南游金陵(今江苏南京)时所作。金陵乃六朝兴亡之地,诸多文人墨客都曾赋诗怀古,但李白为何把这“短命古都”与当时正处盛世的长安城联系起来了呢?正因为存在这疑点,所以这首诗我始终没有完全读懂。《世说新语》中有“举目见日,不见长安”之说,而当时东晋被从北方驱逐后正巧也是定都在南京,似乎在南方金陵的忧愁总让人想到盛世中的长安。而诗人李白又在此抒发了“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感叹。允我妄自猜想,如果说孟郊在长安感受到了荣华将来的欢悦,那么李白在金陵远望长安,是不是感受到了荣华即逝的惆怅?得意与失意,全在这“长安”一词上…… 这五首诗词,各有各的情感,但却无一例外地用到了“长安”一词,欢愉,思念,伤痛,惆怅,尽在这词汇中包含……它早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一座城市的代表,而是机头了古今人们千万种情思的词语。 此情说不尽,执笔话长安……
[评语] 长安一片地,千情万思尽。每一首诗的背后,是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是一个环境,是一个时代。而作者既明诗词,又了人情,复有文思如此,难得。(指导教师:黄丽娟)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八年下试卷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满井游记》学习要点,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湖心亭看雪》学习要点 |
下一篇文章: 作文指导:《小石潭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