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初中 >> 八年级第二学期 >> 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试卷 >> 正文

 

《马说》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文本分析
  1.作者简介
  作者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2.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一种论说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说”的语言通常简沽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4.内容分析
  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5.情感分析
  这篇文章感情色彩十分浓厚,特别是每段的结尾都用一个“也”字作结,颇有可品之处。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即“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一形象的概括已经显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作结,再着一个“也”字,更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用反诘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而这句话中的“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第三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

  6.常见问题
  (1)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2)概括第二段内容——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3)第二段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第二段中的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的什么?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6)概括第三段内容
     抨击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却大呼“天下无马”的人。
  (7)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句式?
     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刻“食马者”的愚妄。
  (8)“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办之”的“之”一样。
  (9)第三段中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
  (10)第三段中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第三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12)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第一段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进行正面论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再进行反面论证: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
  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论证,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第三段痛斥执策者的愚蠢,勾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
  (13)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1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15)“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人才(被埋没摧残、怀才不遇明主的人才)
      伯乐——识才之人(让人发挥作用的封建统治者)
      食马者——昏庸的统治者
  (16)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能力检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辱于奴隶人之手,(  )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  )尽粟(  )一石(  )。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之不以其道,食(  )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意,执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一、有括号的地方需为前一个字注音。

  二、在行间距中为加红字或是划横线的短句标注上翻译。

  三、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通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         ________通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____
  (3)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通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____
  (4)其真无马邪         ________通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____

  四、一词多义。
  (1)而  而伯乐不常有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其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3)以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4)策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5)能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6)食  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食不饱
  (7)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五、翻译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六、用原文填空。
  (1)千里马的悲惨结局是:
  (2)千里马不能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是:
  (3)表现食马者“不知”千里马的语句是:
  (4)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
  (5)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

  七、阅读题。
  1.伯乐、千里马、司马者各比喻什么?
  2.以下各句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附参考答案
  一、二、
  世有伯乐(春秋时人,善相马),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zhǐ,只是)辱于奴隶人之手,(pián,两马并驾)死于槽枥(喂牲口用的槽)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着称)。
  马之千里者(日行千里的马),一(shí,一顿)(或许)尽粟(sù)一石(dǎn,量词,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sì)也。是马也(这样的马),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用鞭子打)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鸣之(听到它的叫声)(却)不能通(千里马的)意,执(马鞭子)而(面对)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三、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  喂
  (2)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  才能
  (4)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四、
  (1)而  而伯乐不常有 表转折,却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表顺承,来
  (2)其  其真无马邪        表疑问语气,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    表肯定,其实
  (3)以  不以千里称也       用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4)策  策之不以其道       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     马鞭子
  (5)能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6)食  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喂养         食不饱       吃
  (7)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尽         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使……穷尽

  五、
  1.想要跟普通的马比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七、
  1.千里马:人才(被埋没,怀才不遇之人,在文中指)
    伯乐:识才之人(明主)
    食马者:昏庸的统治者。
  2.(1)无限痛惜
    (2)对马的同情,对食马者的愤怒
    (3)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切之情,以及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3.伯乐。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的才能将会被埋没。
    (1)可以同意作者观点。
    (2)可以认为千里马重要,因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六香茶叶蛋
初二(3)文行

  小的时候,总喜欢吃妈妈做的五香茶叶蛋,淡淡的咸味,一股清茶叶的芬芳,和着蛋黄特有的醇香,百吃不厌。
  茶叶蛋总是由妈妈亲手“炮制”。泡茶叶蛋的罐子总是舔着大大的肚子倚在墙角,妈妈总是要费力气地挪着步子向外移。那时候的我,常常倚在厨房的门口,看着妈妈忙碌地出出入入,嘴里不断地与妈妈说着幼儿园里发生的趣事。每次移罐子,妈妈的额头上总是布满了密密的汗珠。每次我问她累不累,妈妈总是微笑地抬起头,通红的脸上扬起慈祥的笑容,眼睛眯成一条弯月,再摇摇头。
  罐子总是不情愿地上了水池。妈妈把水注入罐子,踮起脚尖,把藕色的胳膊伸进去,来回费力地搅拌,使水唱起了欢乐的歌。注水、搅拌、倒出,如此反复,数次之后,大汗淋漓的妈妈总会拿出一条白净的毛巾,伸进罐子擦拭。每擦拭一次,妈妈总要将毛巾凑到眼前,直到确认已没有任何尘埃存留为止。
  接下来,妈妈就仔细挑选出最好的鸡蛋洗净小心翼翼的放入罐中,再按着“秘方”,将茶叶、酱油、姜片、五香粉、花椒和大料放入水中在火上煮,煮开放凉后和着盐一起放入罐中。然后满面笑容地撩一下头发,摸摸倚在门前的我的小脑袋说:“别着急,过几天就可以吃到五香茶叶蛋了。”
  年幼的我总是按耐不住心中的渴望,常常踮着脚尖向坛中望,妈妈总是一脸疼爱地刮一下我的鼻子叫我“小急鬼”。其实妈妈心里面比我还着急,她总是希望我可以早些吃到心爱的五香茶叶蛋。
  过几天鸡蛋腌制好了,妈妈小心翼翼的从罐中取出几个咸蛋放在茶叶水中煮,茶蛋煮好了,包去蛋皮并分成两半,妈妈说这样可以凉的快些,吃起来方便。茶叶蛋有着蛋白嫩滑的感觉,大料特有的香气,茶叶的芬芳,蛋黄的纯香,和着淡淡的咸味,五香俱全了!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我的童年在妈妈的五香茶叶蛋中消逝了。上学后,再也没有品尝过妈妈做的五香茶叶蛋。每每在小吃店吃时,总觉得比妈妈做的少了一种香味!细细回想,才知到妈妈的茶叶蛋比别的地方的,多了一种爱的味道!

  [评语] 小作者的选材十分具有个性色彩,选取了妈妈为我精心制作五香茶叶蛋的事件加以细细地描摹,构思更是精巧,在结尾处话锋一转,“五香茶叶蛋”变成“六香茶叶蛋”,因为多了一味妈妈的爱,真令人叹为观止。(指导教师:王迪)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八年下试卷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马说》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阿长与〈山海经〉》学习要点
    初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期末考试作文讲评
    课外阅读复习
    期中考试作文分析与点评
    《送东阳马生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北京四中期中语文试卷
    第二单元综合检测
    《春酒》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短文两篇》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诗词曲五首》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第一单元检测题
    《中国石拱桥》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
    八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考试试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
    《岳阳楼记》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观潮》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第六单元阶段综合检测
    《海燕》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老王》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诗五首》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岳阳楼记》能力训练检测
    《信客》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老王》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阿长与〈山海经〉》学习要点及能力…
    《亲爱的爸爸妈妈》、《世界何时铸剑…
    《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
    《新闻两则》《芦花荡》学习要点及能…
    初二语文开学测试
    初二寒假语文现代文基础知识练习
    《湖心亭看雪》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
    语文教研组第二轮层推课活动总结
    《核舟记》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名著导读与综合性学习”练习
    《桥之美》学习要点与如何写读书笔记
    《落日的幻觉》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
    《苏州园林》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语文阶段综合测试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桃花源记》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背影》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藤野先生》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文言文基础知识练习
    作文:请以“感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送东阳马生序》《马说》《五柳先生…
    《观潮》学习要点
    《核舟记》学习要点
    语文阶段综合测试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桥之美》学习要点
    “名著导读与综合性学习”练习
    《落日的幻觉》学习要点
    《苏州园林》学习要点
    初二寒假文言文
    初二期末作文辅导
    说明文阅读指导
    初二语文备课组计划
    《中国石拱桥》学习要点
    《湖心亭看雪》学习要点
    《满井游记》学习要点
    作文指导:《小石潭记》
    《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
    《新闻两则》《芦花荡》学习要点
    初二语文开学测试
    《小石潭记》学习要点
    初二开学检测
    《桃花源记》学习要点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测试题
    《背影》学习要点
    《信客》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八年级(下)第二单元测试
    语文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测试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检测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初二语文(下)入门考试题
    初二语文(下)第一次月考测试题
    初二语文(下)期中测试卷
    初二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测试题
    初二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测试题
    《亲爱的爸爸妈妈》、《世界何时铸剑…
    初二语文上第三次月考试题
    初二寒假语文复习
    初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作文训练
    第二单元 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
    作文题目:在       中我学会了
    第三单元 综合性学习:科海泛舟
    作文(六)  作文题目:科普类说明文
    第四单元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
    作文题目:珍惜所拥有的
    第五单元  综合性活动:古诗苑漫步
    作文题目:十六岁的天空
    第六单元 综合性学习 背起行囊走四方
    高二语文选修二(《先秦诸子选读》)…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