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指导教案

查询中学教案设计的详细结果
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王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之久!、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正在诗的多义。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二、值得注意的字词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同学们自己体会!)虚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呑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中学教案设计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指导教案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我的五样》教案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3
    《祝福》教案3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3
    《边城》教案4
    《阿房宫赋》教案4
    《荷塘月色》教案4
    回忆我的母亲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4
    《亡人逸事》教案1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4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4
    《我心归去》教案3
    西地平线上 教案3
    《乡土情结》教案3
    《想北平》教案3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3
    今生今世的证据
    作文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教案2
    山中避雨
    武陵春
    4、《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
    美丽的西双版纳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采…
    都市精灵
    专题:荷
    囚绿记
    《六国论》教案2
    《我与地坛》教案3
    赤壁赋
    《亡人逸事》教案3
    华罗庚
    蜀   相
    《登高/蜀相》教学设计
    《说真话,抒真情》作文教案
    听音乐写作文
    话题作文拟题训练
    联点成线,缀珠成链
    一双手
    黛玉之死
    囚绿记
    话题作文指导:月亮的联想--漫谈中…
    06-07高考 赵孝云的教案、学案
    诗歌鉴赏特别复习教案
    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花相似
    心声
    陈情表
    高考作文之十二
    高三复习课: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金岳霖先生》教案1
    《金岳霖先生》教案4
    解答六种病句类型的技巧
    《听听那冷雨》教案1
    从2006年湖南高考看如何打造精美议论…
    从2006年湖南高考看如何打造精美议论…
    《西地平线上》教案2
    《乡土情结》教案2
    《想北平》教案2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2
    《师说》教案2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
    甘地被刺
    《我与地坛》教案1
    《荷塘月色》教案1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1
    《六国论》教案1
    《落日》教案1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
    《鸟啼》教案1
    《边城》教案1
    《落日》教案2
    《阿房宫赋》教案1
    《将进酒》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2
    《边城》教案2
    《祝福》教案1
    《荷塘月色》教案2
    《金岳霖先生》教案2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2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7
    向青春举杯•体悟人生02(第二课…
    《图片两组》教案1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3
    《听听那冷雨》教案2
    《亡人逸事》教案2
    《图片两组》教案2
    〈我与地坛》教案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2
    《草莓》
    《劝学》教案6
    《乡土情结》教学设计
    《劝学》教案5
    《劝学》教案14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3
    苏教版《向青春举杯》活动体验设计
    苏教版《向青春举杯》活动体验设计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课堂实录
    《劝学》教案1
    《劝学》教案2
    《劝学》教案3
    苏教版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吟诵…
    扩展语句
    《劝学》教案4
    《劝学》教案7
    《劝学》教案8
    《劝学》教案9
    《劝学》教案10
    《劝学》教案11
    《劝学》教案13
    《劝学》教案12
    《劝学》教案15
    《鸟啼》教案2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教案1
    《师说》教案3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教案3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教案5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教案4
    《赤壁赋》教案
    《神的一滴》教案1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1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1
    《听听那冷雨》教案3
    江南的冬景教案15
    苏教版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02(第二…
    《像山那样思考》课堂实录
    祝福教案2
    《我的五样》教案1
    《我心归去》教案1
    《乡土情结》教案1
    《西地平线上》教案1
    向青春举杯•体悟人生01教案
    向青春举杯
    江南的冬景教案14
    苏教版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吟诵…
    江南的冬景教案13
    《吟诵青春》板块教案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2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2
    《我的四季》教案2
    《我的五样》教案2
    《我的五样》教案2
    江南的冬景教案10
    江南的冬景教案11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2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6
    向青春举杯•体悟人生01
    江南的冬景教案12
    气象物候
    江南的冬景教案16
    江南的冬景教案17
    江南的冬景教学实录
    江南的冬景教案18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2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4
    《我的四季》教案1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5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7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6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8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9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1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0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2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3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4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3
    《师说》教案1
    敬业与乐业
    金岳霖先生
    听听那冷雨
    登临词二首
    言情词三首
    《两小儿辩日》
    你一定会听见的
    爱国诗四首
    《端午的鸭蛋》教学课例
    生命与和平相爱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孩子
    《春》教学设计
    《泪珠与珍珠》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珍珠鸟》说课稿
    成长的烦恼
    最后一课
    爱情--永不凋谢的玫瑰
    我为什么生活说课稿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综合性学习: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
    唐诗宋词元曲的有关知识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
    《物种起源》导言
    《我的叔叔于勒》(第二课时)
    读〈伊索寓言〉》
    秋声赋
    不自由,毋宁死
    奥林匹克精神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诗词曲四首
    宝玉挨打
    装在套子里的人
    品质
    品质
    安妮日记
    听听那冷雨
    云南的歌会
    巴金-短文两篇
    旅鼠之谜
    吆喝
    诗五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春酒》教学设计
    浅谈比较法在《我的空中楼阁》教学中…
    召公谏厉王弭谤
    西地平线上
    《与朱元思书》第二课时
    辛弃疾词三首
    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
    《春酒》课例分析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介绍…
    促织
    浅谈《祭十二郎文》中“其”的意义和…
    促织
    哦,香雪
    原毁
    黃州快哉亭記
    《我爱这土地》
    紫藤罗瀑布
    春风
    《说真话诉真情》教学设计
    关汉卿散曲二首
    《祭十二郎文》教案
    凡尔赛宫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语言鉴赏
    古诗鉴赏: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古典诗歌鉴赏之形象
    《满井游记》教案(第二课时)
    苏教版配套用书《语文读本》第四单元…
    《蒹葭》教学设计
    诗歌习作指导课研究教案
    第14课苏轼词二首
    杜甫诗五首
    即景抒情诗四首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山水田园诗四首
    边塞战争诗四首
    白居易诗四首
    杜牧诗三首
    李商隐诗三首
    第10课酬赠诗四首
    咏物诗四首
    第13课柳永词二首
    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珍珠鸟
    综合性学习:科海泛舟
    《窗》教学设计
    《窗》教学设计
    细柳营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作文指导:用诗化的语言评述历史人物…
    茶馆
    咬文嚼字
    《孙权劝学》教案
    诸葛亮舌战群儒
    第34课  陈情表      李密
    《真正的英雄》配课件教案
    新教材《童稚记趣》课堂实录
    云南的歌会
    张可久散曲二首
    《肖邦故园》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案
    《白蝴蝶之恋》教案设计
    邓稼先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散步》说课稿
    《詹天佑与京张铁路》教案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实录及点评
    真正的英雄
    再塑生命
    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师说》教案
    《鸟专题》
    《散步》教案
    2006年高考复习资料(语言知识及运用…
    滕王阁序教案
    《鸟》专题说课稿
    牵手福娃
    冬天之美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
    六国论
    三戒
    邓稼先
    《书愤》第二课时
    城市的文化与文物
    说木叶
    与朱元思书
    五柳先生传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结构特色
    马说
    凤蝶外传
    动物游戏之谜
    宇宙的边疆

    《愚溪诗序》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二首
    议论性散文写作指导
    巧审题——广取材——求创新
    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
    古诗新唱想象作文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文言文复习资料分类汇编
    武汉百里长堤巍然锁大江
    《家园如梦》阅读指导教案
    华南虎
    骆驼寻宝记
    《皇帝的新装》课本剧
    《迢迢牵牛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5
    核舟记
    《两小儿辩日》
    《出师表》学案
    综合性学习:好读书,读好书
    窦娥冤
    王维诗四首
    李白诗四首
    咏史诗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
    黄河母亲河
    金盒子
    巨人和孩子
    我儿子一家
    乡愁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创情境,感诗情,悟诗蕴
    荒岛余生
    《行道树》
    我儿子一家反馈练习
    《小巷深处》课本剧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