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
(二)内容提示: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 1 段:此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远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说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第 2 段:诉说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
第 3 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为此抱恨终身。
(三)重点研读和诵读:
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研读第二部分(4-9段)
(一)重点字词句
1、注意下列加黑的词语:
(1)通假字:皆康强而早世(逝) 其信然邪(耶)
(2)古今异义:虽然/志气/几何/成立
(3)词类活用:视(名,视力) 病者全乎(形作动,保全) 旦暮(状)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的家业)夭其嗣(使…夭)
苍苍(形作名,黑发)者欲化为白(形作名,白发)矣
(4)虚词“其”: 其能久存乎 其信然(大概) 其无知 (如果)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其然乎?其不然乎?
(5)特殊句式:何为而在吾侧也?(宾语前置)
(二)内容提示:写十二郎之死。
第 4 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
第 5 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
第 6 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之情。
第 7 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
第 8 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
第 9 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的悲哀。
二、重点揣摩第5段虚词的作用
揣摩文章第5段中的“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点拨: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实,所以用推断来排除现实的可能性,整个一句用的是假设语气。
第六七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的质疑,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
第十一、十二、十三句连用“矣”来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
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点:1、研读第三部分; 2、总结全文,鉴赏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一、研读第三部分(10-12段)
(一)重点文言词汇:1、通假字:敛不凭其棺(殓) 以待馀年(余)
2、其它词语:吊汝之孤 以待终丧 先人之兆 然后惟其所愿 窆不能临其穴
长吾女与汝女 尚飨
3、虚词“其”:其又何忧! 曷其有极?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汝其知邪?其不知邪?
4、虚词“以”:取以来 以待终丧 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5、特殊句式:生不能相养于共居。 其又何忧!
(二)内容提示: 第 10 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
第 11 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惧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 心愿而已。
第 12 段:全文结束,“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而痛伤不已。”
总之,全文 12 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
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是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叙写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
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二、鉴赏特点
1、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思考:作者何以对侄儿的死悲恸欲绝?结尾的“言有穷而情无终”舒怎样之情? 明确:为世间少有的哀情——( 1 )悲家事不幸;( 2 )悔“旅食京师”;-叔侄情深
( 3 )叹未老先衰;( 4 )恨小病丧命; -噩耗传来
( 5 )哀后辈孤苦;( 6 )疚丧葬难周。――祭奠亡灵
思考:文章以情感人,文中那些语句集中表现什么情感?试以四字句概括。
至情之文,千古绝调――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人生无常、宦海沉浮。
(1)在深沉的叙事中倾泻情感。
侄儿的突然死去使作者想到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早逝全赖兄嫂抚养,自己的孤独全凭有侄儿相依相慰;侄儿死后,其子女幼小无依而自己未老先衰,万念惧灰。一幕幕一桩桩,回忆过去,面对现实,叙述时不加修饰,不做渲染,诉说琐事显得平淡,但字字句句发自骨肉至情,真实而且深沉。在深沉的叙事中融着作者奔流起伏而倾泻的悲伤之情。开篇是含着眼泪的诉说,进而呜咽抽泣,进而泪流满面,安排侄儿身后事时已是号淘痛哭,直到罪己责己已竟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了。在情感的倾泻中,有怀念、有感激、有悔恨、有哀愤、有自咎、有乞望,或徐或疾,或高或低,直至“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仍是悲哭不已。可以想见,作者一面哭一面写,一面写一面哭,一边叙述一边抒情,百思萦集,情不能已,真是催人泪下。 (2)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真切感人。 古代的祭文大多是公式化的,赞颂死者的功德,评说死者的一生,实际上是讲给活人听,叙事难免夸饰,抒情难免不实在。本文却敢于打破常式,写得真切感人。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开篇一个“告”字,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 2、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这种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和语气词的运用,增强全文的感染力。本文读来似叔侄二人之间,生者死者之间的无尽交谈,语言形式独具特色,文中多用重叠的语句和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的使用也增强了全文的感染力,多处接连不断地连用“而”,“邪”,“于”,“也”“矣”字。加重语气,强化情感,并使形为散体的这篇祭文,含有了韵味,节奏也更加顿挫有力,从而更能打动读者。 在这里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是使其真挚、深沉的情感紧紧融注在日常平凡琐事的叙述之中。让绵密深沉的主体情感,直接投射于与十二郎有关的生活细节之中,反复抒吐,与之融铸成完整的审美意象,释放出强烈、隽永的感情光芒。
3、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
本文却不拘格式,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难以抑制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和莫大哀痛。
总之,《祭十二郎文》之所以能将诚挚的抒情与日常琐事的叙述紧密融合在一起,
深切地表达出对亡故亲人的悼念和对人生浮沉离合的无限感叹,其另一个重要的艺术特
点不能忽略,即成功的语言运用。作者首先善于极贴切、生动地使用语言,使其文字不
但切情而且切“境”,即描写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场合,便用什么样的语言手法使之凸现
出来、活动起来。其次是作者在用语方面擅长变化。人的情感活动本来就处在时刻张驰
起伏的规律之中,所用于表达的语言如果平板单调,就万不能表现好情感世界的微妙深
奥。而韩愈这篇文章的语调句式随着自身情感的发展变化段段变、时时变。句式或长或
短、或口语或雅句;语调则或急促或迂缓、或高亢或低回,真正做到了情至笔随。从而
使文章收到了情文并生的最佳效果。
附 祭文:
诸葛亮吊周瑜: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