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即基本含义。微言大义即比较具有深奥精湛的思想,亦就是儒学的深层义蕴。儒学是有时代性的,时至今日,儒学的许多观点(主要是浅层思想)都已过时了,但是其中也有一些重要观点(主要是深层思想)却具有相对的‘普遍意义’,虽非具有永恒的价值,但至今仍能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36]
本文认为以现代和传统两分的思维模式为基础的启蒙思想,是在20世纪将儒家和孔子形象“构造”成落后和保守的主要原因,在中国保守甚至成为革命的对立面而成为一个政治性很强的术语。这种思维方式随着新的知识体系的传播而成为一种不可怀疑的“真理”,而中国独特的政治气氛,又使得许多学者无法真实表露自己的思想,梁漱溟在批林批孔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仅是对于威权体制的抗拒,而且还有自己对于中西文化和民族性的独特而有远见的思考。性格平和的张岱年先生,则试图从史实和现实的民族发展的需要出发来定义儒家,而同样他反对以一种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的立场来解释儒家,因此,他同样反对以复辟和保守来定义儒家。正是在这一点上,张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中体现出他对儒家的深邃见解,而不是简单以去回应韦伯式的问题。
--------------------------------------------------------------------------------
[1] 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18-19页。三联书店,2004年
[2]罗志田:《异端的正统化:庚子义和团事件表现出的历史转折》,《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30页,中华书局2003。
[3]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载《独秀文存》,116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4] 《广泛深入开展批林批孔的斗争》,载《红旗》杂志,1974/2
[5]任剑涛:《作为现实摹本的传统——儒家经典解释在中国现代性追寻中的处境》,http://www.cc.org.cn/old/zhoukan/shidaizhuanti/0111/0111161003.htm
[6]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孔丘其人》,《人民日报》,1974年4月3日。
[7] 《批林批孔中学习小组上的一次发言》,载《梁漱溟全集》,7卷,242页。
[8] 《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载《梁漱溟全集》,7卷,304页
[9] 同上,308页。
[10] 《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载《梁漱溟全集》,7卷,309页
[11] 《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载《梁漱溟全集》,7卷,310页
[12] 《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载《梁漱溟全集》,7卷,310-311页
[13] 《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载《梁漱溟全集》,7卷,312页
[14] 《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载《梁漱溟全集》,7卷,313页
[15] 《敬答一切爱护我的朋友,我将这样地参加批孔运动》,载《梁漱溟全集》,7卷,321页
[16] 宋仲福、赵吉惠、裴大洋:《儒学与现代中国》,(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页353。
[17]当时萧公秦的《儒家文化的困境》一书,也在思想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萧文的特点是富有文采同时又引入了许多在当时看来是关于郭嵩焘等的新材料。萧文认为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化有三重障碍,一是 “传统文化对外部世界文化的自我中心主义的态度模式和反应模式构成的观念屏障”。它 “以中国正统的官学化的 ‘圣人之学’ — ‘尧舜周公孔孟之道’ 的纲常秩序和价值体系,作为判断外部世界文化的 ‘是非’ ‘正邪’ 的价值尺度”,闭目塞听,在近代西方挑战面前无法作出积极反应,“陷入极为被动和屈辱的境地”。二是其 “保守意识、思维方式及价值准则对现代化的抗拒”。这是一种 “处于文化心理结构中的文化惰性”,“潜在地顽强地支配和制约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对断方式”。三是 “两千年来由封建传统积滤成型的被动国民性对改革构成的阻力”。在中国古代,“受到礼法制度压抑的、用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秩序范铸出来的社会人格,是一种只有依靠强有力的自上而下的外部规范约束力才能‘安份敬制’的被动国民性“。这种国民性不仅与现代化需要的主体进取性相勃,而且产生一种”不开化的人的利己性“,成为现代化的”“野性的、盲目的、放纵的破坏力量”。参见《儒家文化的困境》,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18] 李泽厚:《孔子再评价》,载《中国古代思想史论》,36-37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
[19] 同上书,15页。
[20]陈来:《张岱年先生的儒学观》,《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3期。
[21]张岱年:《关于孔子哲学的批判继承》,《全集》,第5卷,482页。
[22] 《张岱年全集》第5卷,河北人民,1996年,159页。
[23] 《张岱年全集》第5卷,河北人民,1996年,335
[24] 《张岱年全集》第5卷,河北人民,1996年,336-350页。
[25]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孔丘其人》,《人民日报》1974年4月3日,
[26] 《孔子与中国文化》,《张岱年全集》,第6卷,114页。
[27] 《孔子与中国文化》,《张岱年全集》,第6卷,115页。
[28] 《评“五四”时期对于传统文化的评论》,《全集》第6卷,441页。
[29] 《评“五四”时期对于传统文化的评论》,《全集》第6卷,437页。
[30] 《评“五四”时期对于传统文化的评论》,《全集》第6卷,438页。
[31] 《评“五四”时期对于传统文化的评论》,《全集》第6卷,440页。
[32] 《孔子评价问题》,《张岱年全集》第5卷,393-394页。
[33] 《张岱年全集》第6卷,114页。
[34] 《易传》与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全集》,第5卷,597页。
[35] 《儒学奥义论》,《全集》第7卷,1页。
[36] 《儒学奥义论》,《全集》第7卷,1-2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