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K >> kong >> 孔子 >> 正文

 

教育之道

,吴氏认为:“子夏之言,其意善矣。然辞气之间,抑扬太过,其流之弊,将或至于废学。”(《论语集注》引)宋儒的这种“废学”之忧是有道理的,这也说明“文教”仍是“行教”所不能代替的,尤其是在“明道”之学的层次上,更是如此。

“忠”和“信”二教,属于典型的道德教育内容。其内容已在前文中多次论述,此不赘言。而孔子的“绝四”,也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与“忠”、“信”二教相比,“四绝”是一种个体道德修养论,而前者为社会道德义务论。一者对己而言,一者对人而论。忠,尽己谓忠,忠的对象则是他人;信,也是取信于人;而“四绝”皆是就“我”而发。道德教育在教育的性质上,是一种“应然性”教育,即要使道德主体对于义务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使道德的“命令”转化主体内在的要求。而要使主体产生对道德命令的应然感,即完成社会道德的主体内化,就离不开主体对“命令”的理解活动,人只有“理得”方能“心安”地服从“命令”的要求。当然,忠信之教是离不开“文教”的。但是,“文教”也离不开忠信之教,因为,“文教”在儒家主要是作为一种道德知识教育,在内容上主要一种规范教育如学礼,即它所告诉人们是如何具体地实践道德规范的要求,但它未告诉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相比之下,忠信之教实际上是关于道德原则方面的教育,而原则是规范的抽象,规范则是原则的展开,人们对道德的了解之所以不能停留在规范的层次,停留于子夏所谓“未学”之“学”的层次,原因一方面在于不了解原则,就不能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从而主体就无法产生一种义务的应然感;另一方面,从规范的掌握来说,了解原则,可以帮助主体更好地掌握规范,原则学习对规范掌握而言,有着“以简驭繁”的作用;此外,规范无法穷尽所有的具体的实践环节,无法应对新的伦理实践境遇,如前面所提到的叶公“攘羊”,孟子所谈到的“嫂溺叔援”等,皆是按礼的要求去做必然会陷入一种“二难”境地的突出事例,如果没有仁义原则去消解其中的矛盾,其伦理实践的困境是可想而知的。

忠信之教作为一种道德原则教育并不具有教育本体论的地位。因为,一个理性的人确可以接受许多为什么要这样去尽义务的理由,但是,这种接受始终是有限度的,如忠,一个理性的人可以尽可能地帮助他人,但要他“尽己”到不顾自己生命的地步,没有更高的理据是不行的,因为,理性告诉他:生命只有一次。正因为他意识到生命的不可让渡性,所以,理性的他是不可能尽己到牺牲自己生命的地步的。所以,要使一个人道德到这种地步,就必须有更强的理据来说服之。而一旦要求这样的理据,就涉及到了形而上学层次的问题,这就是孔子的“道”、“天命”或“罕言”之“仁”(即“天道之仁”而非“道德之仁”)。孔子所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谋道”等,即是此谓。

由上可知,孔子的教育是以培养“君子”为目的,这种“君子”作为一种人材类型,其内在的知识构成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以道德知识为主体并以去之整合其它知识的知识结构,其知识的性质既有涉及具体事物与领域的“下学”,也有涉及普遍与超越等形上问题的“上达”。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孔子所培养的“君子”是一种全面发展的人格与人才,即“成人”,《论语·宪问》:“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而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可见,孔子对于“成人”的要求虽然有“今之成人者何必然?”一说,或者说孔子的“今之成人”主要是指人的道德品质构建而言,但毕竟孔子心目中理想的“成人”却是仁、知、勇、艺等多种品质的综合,是强调人的知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

二、“有教无类”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欲培养“君子”或“成人”,但以什么样的人为培养对象呢?关于这一问题,孔子提出了著名的“有教无类”主张(《论语·卫灵公》)。

如前所述,在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教育为官府所垄断,也是贵族的一种特权,而作为下层的民众是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的。但是,春秋以来,随着“礼乐征伐”之权的不断下移,甚至出现了“庶人”议政的现象,与此相适应,在文化教育上,“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也就被打破,私人收徒讲学之风渐渐兴盛,而孔子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根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一生授徒三千,其规模之大在当时是无出其右的。而私塾的出现,一方面说明贵族对教育的文化垄断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扩大了受教育的阶层,从而为下层民众开辟了一条纵向上升的渠道。在这一过程中,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主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所谓“有教无类”,从字面上讲,就是不分贵贱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诚如《吕氏春秋·劝学》所云:“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贱,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关于“有教无类”之“类”,我认为,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在血缘意义上的“同类”,如《左传·成公四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里的“类”是指同一宗族或民族而言。另一种是指社会分层意义上的“同层”,即按经济地位来对社会成员进行的分类。而孔子所说“无类”,我认为,应指向上述的两方面。因为,在孔子的仁爱思想中,仁爱的范围已经超出了传统氏族宗法关系的狭隘圈子,“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而孔子也一度欲居“九夷”(《论语·子罕》),又,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其中之“朋”首先是指“弟子”而言,“自远方来”,表明孔子的学生来源是超地域和超民族的,根据《史记》所记孔子弟子的国籍,就有鲁、卫、齐、陈、晋、宋、蔡、楚、秦、吴、燕等,几乎遍及当时所有诸侯国家。这些都说明孔子已把仁爱的对象扩展至了华夏以外的各氏族,想把华夏先进的文化推广到其他氏族之中,故“有教无类”主张具有全民教育主义的思想。

当然,从孔子仁学的主要意蕴来说,“有教无类”主要是针对教育的阶级差异性而言的。因为,在阶级社会里,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实际上取决于个人的社会地位(贵贱)和经济地位(贫富),孔子认为,对于百姓而言,首要的问题是让其“富之”,即解决其温饱问题,在此基础上,然后“教之”(《论语·子路》)。孔子说:“自行束 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卫灵公》)“束 ”,十条肉干,可见孔子收徒的学费是十分低廉的,这使得孔子的学生成份构成主要以贫贱子弟居多。根据考证,孔子的学生中,除了极个别的学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等之外,其余大多数皆出身贫寒,如子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 豚,陵暴孔子。”像个地鄙流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孔子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教育之道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与孔子并称圣人的周公
    周公旦是周武王姬发(约公元前1122-
    鲁国国王周公被孔子盛赞 开国始祖却一
    殚精竭虑的周公
    孔圣人也有老师 周公:一位不该被遗忘
    周公解梦的周公指的是谁
    知畏天命
    孔子思想大本大源考
    论孔子的音乐观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是保守还是进取
    还原爱民而不忠君的孔子
    “孔子热”面面观
    试论孔子真精神之复兴
    “五·四”批孔献疑
    德侔天地,道贯古今——中国古代镜像
    张汝伦 ·〖《论语》对于现代教育的意
    仁学的构建
    略谈孔子的乐道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一个章子怡胜过
    由姓名记录的历史——史上最牛家谱曝
    历代对孔子的评价
    为人之道
    祭孔的由来与演变
    孔子后裔人数超过200万 外籍后裔首次
    《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全文1
    《论语》全文2
    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
    孔子行年表
    礼记4
    陈 来 ·〖浅谈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礼记7
    孔子哲学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
    礼记13
    礼记12
    礼记11
    礼记10
    孔子伦理思想
    礼记8
    孔子、老子消费观比较
    礼学的功能
    礼记9
    乐爱国 ·〖孔子“仁者寿”的养生思想
    礼记5
    “力图还原真实的孔子” ——台湾学者
    《论语》全文3
    孔子的学术情怀与早期儒学的形成
    “论语学”研究
    中庸之道
    为政之道
    孔子与《春秋》——关于儒学运动起源
    君子之道
    孔子的十种形象
    礼记6
    孔子的教育思想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孔子其人
    孔子简介
    孔子生平年表
    回到“子思”去——儒家道统论的检讨
    孔子晚年的养生之道
    孔子哲理名言
    孔子箴言名句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简介
    《周礼》3
    孔子名言录
    《周礼》2
    孔子生平
    孔子:儒学的开创者
    孔子小传
    海外孔子学院概况
    全球“汉语热”期待孔子学院可持续发
    孔子生平
    论语1
    论语2
    论语3
    『四书五经』之《大学》
    中庸
    思想家——孔子
    “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新证
    《周礼》1
    《周礼》4
    《周礼》5
    《周礼》6
    《周礼》7
    礼记1
    礼记2
    礼记3
    孔子经济思想
    孔子 教育思想
    孔子史学思想
    孔子文艺思想
    孔子身世
    孔子年谱
    世界文化遗产——孔府 孔庙 孔林
    子贡与孔子
    蔡元培 ·〖孔子之精神生活〗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孔子被导演绑架是中国文化的悲哀
    孔子对公孙龙的“支持”──失弓得弓
    专家评说孔子其人其书:"野合而生孔子
    探析孔子之“心”
    孔子中庸之道研究与改革、发展、稳定
    孔子的人才思想
    孔子真的会武功吗
    错怪孔子许多年
    论语新译及解读
    孔子生平简介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