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伦理思想
|
伊尹的行为,称赞武王有至德。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不但没有后世的忠君思想,反而赞成推翻残暴的君主。后人将“君为臣纲”的始作俑者强指为孔子是毫无道理的。 其实,忠君只是忠的特殊政治涵义,是利国、利公、利他意义的转化,将利国、利公、利他的对象限定为国君一个人,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界定为与国君一人的关系。在历史上忠君是与爱国联系在一起的,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忠君就是爱国。 孝 孝的本意为祭祀,《论语》“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诗经》“以孝以享”、金文“虞司寇白吹作宝壶,用享用孝”都是祭祀的意思。以后引申为孝顺,《左传》“父慈子孝”、《诗经》“君子有孝子”、《论语》“弟子入则孝”都是孝顺的意思,孝也就成为道德规范。 孝是奴隶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因为奴隶社会是宗法社会,实行以亲亲为原则的家族和政治体制。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嫡长子继承王位为大宗,其他儿子是小宗,被分封到各地为诸侯;诸侯嫡长子继位为诸侯,是诸侯国的大宗,其他儿子封为大夫,是诸侯国的小宗。在这种制度下,君臣关系既是政治关系也是一种具有血缘关系的宗族关系,两种关系是统一的。为了维护这种关系,“孝”就成了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它既是家庭道德也是社会道德。所以“孝”字在西周的文献中大量使用,《尚书·尧典》称赞虞舜为“以孝烝烝”,同书《康诰》指斥“不孝不友”为“元恶大憝”,《诗经》中“孝”字凡十七见,“永言孝思,孝思维则”(《下武》),“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既醉》),“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楚茨》),“孝孙有庆。俾尔炽而昌,俾尔寿而臧”(《閟宫》)。孝是法则,孝顺之人可以辅佐天子,是君子的榜样;孝心不竭,神将永远赐福于你的后代,赏赐大福,赏赐万寿无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诗经》中的十七个孝字,六见于《小雅》,六见于《大雅》,三见于《周颂》,二见于《鲁颂》,无一见于国风,由此可见,孝主要还是统治阶级所热衷的伦理道德。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已经土崩瓦解,孝也失去了作为奴隶社会最高政治规范的意义,而只剩下社会道德规范的意义,所以孔子讲的主要是社会道德规范意义上的孝。 《论语》记载,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曾分别向孔子问孝,孔子作了不同的回答。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此章中,孔子为孝确立了必须遵循的原则,那就是不论生养死葬还是死后的祭祀都必须严格执行礼的规定,不能违背礼法。礼的形式是仪式,礼的本质是规范和法度,奉事父母合乎规范和法度就是孝,不合乎规范和法度就是不孝。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父母要你去做违背规范和法度的事情就不能去做,因为违背了规范和法度就是不孝。“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就要委婉地劝阻,自己的意见没有被听从,也要恭敬地不去冒犯,虽然内心忧愁也不要心存怨恨。后人片面解释无违就是不论父母的意见正确与否子女必须一律遵从,倡言“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甚至提倡“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将愚孝的罪名加在孔子的头上,其实这对孔子真是天大的冤枉。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这是孔子四次回答问孝中最为简洁的一次。文字虽然简洁,但包含的内容却最为广泛。怎样做才能算作孝呢?只让父母为自己的疾病担心就是孝,言外之意就是除疾病之外没有任何可以让父母担心的地方。实际上,父母担心子女的绝非只有疾病一项,父母最为担心的恐怕还是子女的行事做人,特别是像孟武伯这样执政的贵族。孔子之所以只提出疾病一项,就是因为疾病在医学并不发达的古代是人类自身所无法避免的,但是人的行为是自己完全可以掌握的,只要自己的行为处处、事事合乎礼法,父母就不会担心。要做到孝,就必须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合乎社会规范和法度,孝不仅是家庭伦理还是社会伦理。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这一章,孔子提出了敬的问题。子女孝顺父母不能仅仅满足于能够供养,如果不心存敬爱,那与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阳货》),孝敬出自血缘亲情,“哀哀父母,生我朐劳”,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就必须心存孝敬,只有发自内心的爱敬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回答子夏关于孝的提问时谈到了色难: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对于色难,历来有两说,一是汉代包咸的“谓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也”,一为汉代郑玄的“和颜悦色是为难也”,今人杨伯峻先生以为包咸之说应为“侍色为难”,采用郑玄之说,我赞同杨伯峻先生的说法。事奉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实际上,这章可以和答子游问孝联系起来理解。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好吃好喝的,年长的先用,这不能称作孝,只有和颜悦色地事奉父母才能叫做孝。侍奉父母要做到一时一事和颜悦色是很容易的,但要做到时时事事都和颜悦色是很难的。人生活在社会上,难免有不顺心的时候,难免会将不顺心的表情写在脸上,难免不被父母读出来,所以孔子才说色难,只有对父母心存爱敬才能不论在何种情况下保持和颜悦色。 《论语》中有一章孔子谈到了孝与政治的关系: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 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虽然没有做官,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了社会风气也是参与了政治。而身在政界的官员更应该带头行孝,发挥表率作用。季康子问如何使人民尽心竭力,孔子告诉他“孝慈则忠”,统治者孝敬父母慈爱幼小,人民自然就会尽心竭力。 孔子谈孝的语言虽然不多,但对如何行孝却谈的非常具体,非常全面,行孝必须合乎礼法,必须心存敬爱,必须和颜悦色,行事做人必须不让父母担忧,通过自己的孝行影响社会,改善社会风气。在孔子的影响下,弟子曾参将孝提高到“仁之本”的高度,汉代以来,历代王朝也都以孝治天下,应该说孝和睦了家庭,安定了社会,对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进步的作用。 忠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其既属伦理范畴,也属政治范畴。 在先秦时期,忠多归为伦理范畴。在伦理上,忠是指真诚待人,诚实负责和竭心尽力的态度,是“尽己”“为人”的由内向外的道德情操和高尚行为,同时也是保证人与人之间进行正常交往所必须遵从的行为准则。《论语·学而》中“为人谋而不忠乎?”,强调要“与人忠”(《子路》),对人要“忠告”(《颜渊》)“忠诲”(《宪问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孔子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孔子伦理思想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孔子哲学思想 |
下一篇文章: 孔子经济思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