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南音教学校本课程开发任务。②、逐步完善学校管理办法。建立完善以校为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全面完成师资培训和课程改革过渡工作。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观念、模式和方法。 ③、加强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努力探索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④、加强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树立“实践中体验自我,感悟中塑造人格”的德育理念,努力构建“以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学科教学渗透为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为辅佐,文化艺术教育为陶冶,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科学规范管理为保证”的德育新格局。建立学校、社会、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⑤、积极推进评价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发展性评价机制,发挥评价与考试的导向、激励、反思作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教育科研与队伍建设 ①、建立科研型教育制度。突出教法改革研究和教师培养功能。要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生成提炼课题,深入研究,增强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继续深化2个市级立项课题的研究实验,加强理论和实践总结,适时完成结题工作。坚持以教科研和新课程改革为载体,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创造成功和发展的平台。 ②、实施学习型学校组织。促进学校成为与教育教学改革相适应的学习型组织,建立教师终身学习制度。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通过网络教育、函授学习、自学考试和脱产进修等多种形式,提高学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力争到2010年,教师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75%,45周岁以下教师计算机培训合格率达到100%,其中绝大多数教师能独立制作课件,熟练运用网络资源。 ③、培养骨干型师资队伍。把占50%以上的青年教师作为培训培养的重点,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一支占教师总数30%左右的有造诣、有成果、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群体,推动队伍建设的良性发展。 ④、实施聘任制管理办法。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职业准入制度,改革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健全激励机制。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加强聘后管理和履职考核,逐步实现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聘任的统一。建立和完善教师流动机制。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和任期制,强化校长负责制和校长责任制,逐步建立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校长选拔任用制和任职交流制度。进一步提高师德教育的实效,把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首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加强,逐步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能胜任课改要求和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 3、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 ①、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在“十一五”期间构建起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②、遵循整体规划、体现个性,以及艺术性、知识性、教育性相统一和全员参与原则,立足长远,着眼现实,突出管理,注重效益,重点抓好校园文化传统积淀、制度文化建设、师生人际环境建设,引导和规范师生行为,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铸就校园精神,使之成为师生共享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不断提高学校的文化品味和影响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