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80~81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 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 师生准备:小棒、白纸、三角形、稳定性学具、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导入新课 1、说一说:生活中哪里见过三角形? 2、屏幕显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的三角形。 二、操作感知 理解概念 (一)动手操作,发现特征 1、师:你能自己做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动手操作) 2、投影展示学生动手做的三角形。 生1:用小棒摆的一个三角形。 师:你们对他摆的三角形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他摆的三角形小棒与小棒处没有粘牢。 师:你愿意上来让这个三角形变得更完美些吗? 生2:用白纸折了后剪出来的一个三角形。 3、学生自己动手画一个三角形,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一个。 比一比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对优先者进行适当鼓励。) 4、交流观察: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5、学生汇报。 6、学生尝试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7、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8、教师引导认识三角形的边、角、顶点的特点。(板演) (二)概括定义 1、引导:大家对三角形的特性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2、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3、请学生对照上面的说法,议一议: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 课件演示,学生判断。 4、讨论:哪种说法更准确? 5、阅读概念(课件出示),想一想:你是怎样理解这个概念的,其中哪些词最重要?组织讨论,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教师用准备好的三条线段的教具在屏幕上演示帮助理解关键词:三条线段、围、相邻两个端点相连。学生发现:只有具备了这三个条件才能准确无误地围成三角形。 学生齐读三角形的定义。(屏幕显示) (三)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命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数学上通常用三个连续的大写字母A、B、C来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就叫做三角形ABC,这个顶点就叫做顶点A、顶点B、顶点C;这条边就叫做线段AB、线段AC、线段BC。 三、观察操作 掌握画高 (一)自主探究 掌握画高 1、老师这儿有一个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对边画了好几条线段(屏幕显示)哪一条最短?为什么? 回忆旧知:什么是高? 2、学生尝试在练习卡的三角形上画高。 3、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畅谈画高时的感想与收获。 反馈:你是怎么画的? 4、教师根据学生作品的实际情况进行适时有效的指导。 这是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吗?画出其他的底和高,画后提问:三角形有共几组相对应的底和高? 5、学生完成书第86页第1题。 (1)学生动手画高,师巡视指导。 (2)投影展示,师生评讲。 (二)实际应用 解决问题 1、口答: 在上面的三角形中,以AB为底边的高是( ),我还能找到以( )边为底边的高是( )。 四、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提出问题:小兔、小猴在干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 2、实验解疑。 下面,请大家来做一个实验。 学生出示学具(三角形、四边形)。 拉一拉,有什么发现? 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4、屏幕显示教材第81页插图:图中哪儿有三角形?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这具有什么特性? 5、实践运用(完成书第86页第2题): 学校的椅子坏了,课件演示,怎样加固它呢?学生讨论,商量对策。 五、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看书质疑。 3.你还想了解和三角形有关的哪些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