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毕业生语文学业考试模拟题(一)
本试卷共8页,分三部分,共22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重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卷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密封线处。
2. 所有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后的答案也不能超出指定的区域;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 考生必须保持答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卷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共34分)
一、 (6小题,19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作揖 编辑 缉拿归案 B. 婚姻 哽咽 绿草如茵
C. 账簿 怅然 为虎作伥 D. 会计 市侩 脍炙人口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把他的这次大陆之行定名为“搭桥之旅”,显示了求沟通的成意。
B.老师一进课室,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班里顿时鸦雀无声。
C.达赖集团一手策划扇动拉萨打砸抢烧暴力事件,他们杀人放火,无恶不作。
D.风烛残年的老华侨李先生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对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目不瑕接。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替换为括号内的成语而不改变句子原意的一组是(3分)
①在强调环保时,有的人却对目前的生存环境不屑一顾,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失误,也表明环境意识的启蒙迫在眉睫(a. 迫不及待b. 刻不容缓)。
②刚刚参加了政协代表大会的代表们在座谈会上畅所欲言(a.高谈阔论b.各抒己见),表现出了参政议政的极大热情。
A.①a②a B.①a②b C.①b②b D.①b②a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李明浩在今年抗击五十年一遇的特大暴风雪的斗争中,被评为英雄标兵和模范单位。
B. 2008年3月3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办了盛大的奥运火炬接力启动仪式。
C.运动员们在比赛中都全身心投入,他们无时无刻不忘自己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期望。
D.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不仅为那些未能完成学业的人打开了一扇门,也为那些对知识有着更高需求的人提供了机会。
5.请你从以下名著中任选一部,撰写一段阅读心语(感受)。要求不少于50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4分)
名著:《水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格列佛游记》
6.手机短信是当今人们沟通的一种最便利的形式,可以互通信息,表达祝贺,传递关怀。请你给你的亲人、朋友、同学……拟写一则“春节祝福语”表达你的祝愿。要求包括标点在内,不得超过30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二、 (2小题,15分)
7. 古诗文默写(10分)
(1)根据课文,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风雨不动安如山,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误入藕花深处。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出则无法家拂士,入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E.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F.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2)根据课本,给下列古诗文补写出上句或下句。(六题只选四题作答)(4分)
① 浮云游子意, 。(李白《送友人》)
②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 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
④ 若到江南赶上春,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⑤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⑥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文名句。(本题有4分为附加分。第7小题加分累加不超过10分。)
天下之楼,以诗文而名。《登鹳雀楼》中脍炙人口的一句“ , ”道出了千古志士登高志远的进取之心;《黄鹤楼》中传诵不衰的一句“ , ”则唱出了多少游子去国怀乡之思。《岳阳楼记》中久负盛名的一句“ , ”则说出了作者登楼之愉悦、忘却荣辱之情怀。
8.解释下面文言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5分)
①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②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④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⑤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共56分)
三、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文段,完成9-11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以头抢地耳 此庸夫之怒也
A. B.
皆以美于徐公 臣之妻私臣
要离之刺庆忌也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C. D.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闻寡人之耳者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句子。(4分)
(1)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1.以上两个文段是战国时代谋士说服君王的闻名片段,他们都达到了目的,取得了成功,但他们的方法却并不相同,请指出他们的不同点,并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3分)
1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请找出诗人直抒胸臆的诗句。
(2)有人把诗中“几处”“谁家”换成了“处处”“家家”,你认为好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四、(9小题,40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4题。
生命与气候
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主要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立即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假如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5亿多年前“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到处都是将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它们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所以当时的气候极其暖和。
当时,植物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动物又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物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而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再次反击,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二氧化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过去约4000万年来,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使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应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
13.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一项是(3分)
A.动物能使地球降温,植物则使地球升温。
B.地球上的气候与生物息息相关。
C.地球的生物圈适应环境。
D.动植物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14.下列判定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B.气候的变迁大约经过了三个时期:“寒武纪大爆炸”时期——严寒期——温室效应。
C.“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这一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D.在动物与植物的斗争中,植物最终获得胜利,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16题。
①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人相处,与外界发生各种联系,因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要紧的是要豁达大度,善于容纳同自己性格、志趣不同的人。古人说:“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②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一种大将风度。要心怀坦荡,宽容他人,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谅就是彼此谅解,就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平和的心境。互让,就是彼此谦让,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心底无私天地宽。淡薄名利,摒弃私心杂念,自觉做到以整体利益为重,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这样相互之间的矛盾就轻易解决。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一事先替自己打算,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是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互敬,就是彼此尊重,不计较你高我低。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敬人者,人自敬之”,尊重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尊重。假如无视他人的存在,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就不会有知心朋友。互爱,就是彼此关心,不计较品格、气质的差异。爱能抹去尊卑的界限,爱能化解矛盾芥蒂,消除猜疑、嫉妒和憎恨,爱能消除如同坚冰似的隔膜——爱能包容大千世界,爱能使千差万别的人亲密无间。
③我们所讲的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并不是主张善恶兼容,与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和平共处,而是要在党性原则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相互理解和支持。要把对同志的宽容与对错误的批评统一起来,面对违反原则的言行,决不姑息迁就。这样我们才能建立纯洁的人际关系,创造出一种健康向上、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
15.文章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3分)
16.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请具体分析。(7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21题。
盲人看
毕淑敏
每逢下学的时候,四周的那所小学,就有稠厚的人群,糊在铁门前,好似风暴前的蚁穴。那是家长等着接各自的孩童回家。
在远离人群的地方,有个人,倚着毛白杨,悄无声地站着,从不张望校门口。直到有一个孩子飞快地跑过来,拉着他说,爸,咱们回家。他把左手交给孩子,右手拄起盲杖,一同横穿马路。
多年前,这盲人蹲在路边,用二胡奏很哀伤的曲调。他技艺不好,琴也质劣,音符断断续续地抽噎,叫人听了只想快快远离。他面前盛着碎钱的破罐头盒,永远看得到锈蚀的罐底。我偶然放一点钱进去,也是堵着耳朵近前。
后来,他摆了一个小摊子,卖点手绢袜子什么的,生意很淡。一天晚上回家,一下公共汽车,黑寂就包抄来。原来这一片忽然停电,连路灯都灭了。只有电线杆旁,一束光柱如食指捅破星天。靠拢才见是那盲人打了手电,在卖蜡烛火柴,价钱很便宜。我赶紧买了一份,喜滋滋地觉得带回光明给亲人。
之后的某个白日,我又在路旁看到盲人,就气哼哼地走过去,说,你也不能趁着停电,发这种不义之财啊!那天你卖的蜡烛,算什么货色啊?蜡烛油四处流,烫了我的手。烛捻一点也不亮,小得像个荧火虫尾巴。
他愣愣地把塌陷的眼窝对着我,半天才说,对不住,我……不知道……蜡烛光……该有多大。荧火虫的尾巴……是多亮。那天听说停电,就赶紧批了蜡烛来卖,我只知道……黑了,难受。
我呆住了。那个漆黑的夜晚,即便烛光如豆,还是比完全的黑暗,好了不知几多。一个盲人,在为明眼人操劳,我还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他,我好悔。
后来,我很长时间没到他的摊子买东西。确信他把我的声音忘掉之后,有一天,我买了一堆杂物,然后放下了50块钱,对盲人说,不必找了。
我抱着那些东西,走了没几步,被他叫住了。大姐,你给我的是多少钱啊?
我说,是50元。
他说,我从来没拿过这么大的票子。
见他先是平着指肚,后是立起掌根,反复摩挲钞票的正反面,我说,这钱是真的。您放心。
他笑笑说,我从来没收到过假钱。谁要是欺负一个瞎子,他的心先就瞎了。我只是不能收您这么多的钱,我是在做买卖啊。
我知道自己又一次错了。
不知他在哪里学了按摩,经济上渐渐有了起色,从乡下找了一个盲姑娘,成了亲。一天,我到公园去,忽然看到他们夫妻相跟着,沿着花径在走。四面湖光山色美若仙境,我想,这对他们来讲,真是一种残酷。
闪过他们身旁的时候,听到盲夫有些炫耀地问,怎么样?我领你来这儿,景色不错吧?好好看看吧。
盲妻不服气地说,似乎你看过似的。
盲夫很肯定地说,我看过。常来看的。
听一个盲人连连响亮地说出“看”这个词,叫人顿生悲凉,也觉得一些滑稽。
盲妻反唇相讥道,介绍人不是说你胎里瞎吗?啥时看到这里好景色呢?
盲夫说,别人用眼看,咱可以专心看,用耳朵看,用手看,用鼻子看……加起来一点不比别人少啊。
他说着,用手捉了妻子的指,沿着粗糙的树皮攀上去,停在一片极小的叶子上。说,你看到了吗?多老的树,芽子也是嫩的。
那一瞬,我凛地一惊。世上有很多东西,看了如同未看,我们眼在神不在。记住并真正懂得的东西,必得被心房茧住啊。
后来盲夫妇有了果实,一个瞳仁亮如秋水的男孩。
(选文有删节)
17.文中的盲人为了谋生,先后变换了哪几份工作?写盲人工作的不断变换,直至最后娶妻生子,旨在表现什么?(5分)
18.作者对盲人的了解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试概括作者通过哪些事了解了盲人的哪些方面?(8分)
19.“我知道自己又错了”,是作者意识到自己对盲人的两次误解,作者两次误解了盲人什么?(4分)
20. 文章题目为“盲人看”,你是怎样理解“盲人看”的内涵的?(3分)
21.阅读拓展(4分)
在你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有哪一部是描写主人公遭遇困境而不懈努力的?请填下以下空格。
书名:
作者:
主人公:
主人公所遭遇的不幸:
第三部分 写作(共60分)
五、(1 小题,60分)
22.根据下面的提示和要求作文。
总有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首诗歌、一句名言警句,深深地留在你的记忆里。它或许掀动过你的情感,或许改变过你的观念,甚至可能影响了你的人生状态。那书、那文、那诗、那言,就是你的人生拥有的财富,而且是享不尽的财富。
请以“享不尽的财富”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的名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