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当做人杰
作者:肖复兴
四 感应加热
她一咬牙,连续三年没有回家。
几个春节的夜晚,整幢大楼,只有两处闪着灯光。一处是她的房间,一处是于志海的锅炉房。每当这个时候,她拿着挂面和菜,走进锅炉房,和老于头就个伴。两个人生活都不富裕。大过年的,还只是粗菜淡饭。可毕竟是有人面对面,有话心碰心。寂寞的大年夜里,荡漾起浓郁的人情味。
"姑娘,人家都回家过年了,你怎么不走啊?"
她苦苦一笑,算作回答。那笑像老于头杯中的烧酒,有些苦涩。哈尔滨的春节,寒风呼啸,冷!冷得窗户在风中不住地颤抖。家呀!此刻,谁不愿意在自己的家中,和亲人团聚在桌旁,碰杯畅饮,交谈几句热乎乎的话呢?
好姑娘呀!她有她的心事!她有她的公事!
是的,在愁苦和痛楚之外,她还有她的精神上的寄托!
在她从家乡回来之后,马上接受了一项新的任务。伊春友好木材加工厂,是生产出口纤维板的全国首屈一指的木材综合加工企业。这种纤维板质量要求高,切边必须光滑、平整、不起毛。生产中,切边的圆锯片磨损大。八小时得换一块锯片,一个班就要磨一次。锯片寿命低,直接影响生产的平衡。工厂的全套设备是从瑞典进口的,这个小小直径只有三百五十毫米的圆锯片就需要外汇四百五十美元。不进口,生产就得停顿。每年都要花大量的外汇买这个小小的圆锯片。
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审查进口项目的财务预算中,偶然发现了它。一个小小的圆锯片竟然花了我们这么多的外汇。他指示:"我们自己不能生产吗?哪怕质量差些也行!"
任务由林业部下达,落在黑龙江省机械研究所和哈尔滨第二工具厂的身上。嵇汉雄参加了这个试制小组。组长是研究所的技术员陈又新。她又结识了一个新的人。好人,能人。陈又新一九五八年毕业于沈阳机械学校,在研究所里有过许多新的发现。人本分,老实,有股子钻劲。在他的手下,她能学到许多东西。
这个圆锯片,每片的外圆上镶着七十六个硬质合金锯齿,每个齿只有八毫米长。焊接这七十六个锯齿成了这项技术的关键。他们学的是焊接专业,任务主要落在他们头上。焊接,人称机械工业的裁缝。面临这个铁裁缝的不是一般常见的焊接,而是一座难越的高峰。
她和陈又新几个同志一起研究,观察出瑞典的锯片是用银焊片钎焊起来的。这种银焊片熔点低,却成本高。我们能不能用铜锌焊片呢?这种焊片成本低,但熔点高。若用旧的钎焊工艺,在焊接这个锯齿时,齿尖和齿根温差相差太大了。国外的科学家们当然不会不想到这个难点,否则谁还用银焊片这种贵重的焊接材料呢?她在给自己出难题。
一次吃饭时,她端着饭碗对陈又新说:"我看国外感应圈结构有些问题。"
"对!"
"试试去!"
和工人师傅一起用绳子这么绕,那么绕,终于绕出来了。
啊!感应圈变了,加热的形式变了。一个小小的发明,加热一个锯齿只需要短短的六秒钟!而且加热均匀。
行!这方法行!
他们继续前进!改进了高频感应圈的结构形式,调整了钎剂、钎料的成分,设计了冷却及加压装置……
成功了!焊接变形小,速度快,锯齿剪切强度比瑞典的产品提高了三分之一。当这种新试制成功的圆锯片在东北三省工具展览会上展出,十块硬质纤维板厚厚地摞在一起,飞旋的圆锯片,闪着光,呼啸着,"咔嚓"一下切下去,刀切豆腐两面光,切边光滑、平整、不起一点毛。而且,锯片可以连续使用六个月不用刃磨。人们无不拍案叫绝。
新产品荣获东北局二等奖。
这种圆锯片连续生产十七年,为国家节约了二百多万美元的外汇。
在爱情上,她一筹莫展,无能为力。在工作上,她却如鱼得水,挥洒自如。她并不都是处处碰壁,处处失败啊!这一次,感应加热,一个小小的发现,使熔点高的铜锌焊片那样快便熔化了,使那七十六个小小的锯齿那么块地就焊接上了,使她和她的圆锯片都经受了一次火与力的考验。他们成功了!高峰,横越过去了。
"祝贺你!"
这一年春节,烧锅炉的老工人于志海拉住嵇汉雄,非要再一次和她一起过过年,一起碰几杯不可。嵇汉雄真像个男人,没有一点女人的娇柔,她能喝两盅烈性烧酒哩。老于头敬重她。
可是,这一次嵇汉雄摆摆手。
"怎么?怕我没有东西?现在,我有钱了!咱爷俩喝两盅,好好过个年!"
"谢谢您!"
"谢什么?你干出这么大成绩,谁谢谁呢?今年春节,咱们说什么得在一起庆祝庆祝!"
"不!"
"干吗呀?"
她抿起嘴唇,微微一笑。
"看不起我这个老头子?"
"哪儿能呢?"
"那为啥?"
为啥?她怎么能解释得清楚呢?她要回家。看妈妈、弟弟、妹妹。她要看看那家乡的木屋,那石板小路,那甜甜的江水,那湘江开阔的水面和一叶扁舟……当然,如果能见到他--周德求,更好!啊,一颗爱得那么深的心又在萌动了。
她毕竟是一个女人呀!
老于头似乎明白了。挥挥手,向她告别,为她祝福!这样的好女子,她理应得到幸福!
她真的会得到幸福吗?
首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