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收集资料的及时性
研究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意识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研究的每一个程序、每一个环节中及时记录收集当时的情形和重要的细节。如果是通过查阅文献积累资料,务必要定期翻阅最新出版的报刊杂志,资料越鲜活越有利用价值。
3.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如果是搞教育实验,研究人员一定要如实地记录研究过程中的一切现象,事实、数据要正确反映实际,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收集资料,不守成见,不抱偏见,对资料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不要进行人为的加工,不要凭自己个人的主观愿望取舍,不能把人们的评价当作研究事实来记录。如果是做理论研究,摘录援引的资料要原原本本,不添不漏,意思要全面,不能断章取义;对同一专题的几种不同论述,都要收集、积累,这样便于在针锋相对的争论中或在相互补充、完善的阐述中,更全面深刻地把握专题。
在教育实验中有时资料的准确性对课题研究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收集资料时,要注意观察研究的整个动态过程,及时记录动态过程中的现象,每份记录都必须注明日期,不仅要记录为什么做研究,而且要记下研究是在什么条件下如何进行的,研究过程中有什么异常的现象出现,有没有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等等,以提高资料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4.提高收集资料的技术性
要积极运用录音、录像、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收集和储存资料,这是多快好省收集与储存资料的有力措施。如条件许可,应在课题研究中预留出一定经费用于添置录音笔、数码相机等设备,由这些设备摄取的资料便于用计算机处理,将为后续的资料整理与保存带来很大便利。
三、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
在课题研究中,尽管我们有时收集来的资料很多,但这些资料可能是彼此孤立的、零散的、因而它不一定能直接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所以,我们要揭示事物的规律,对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就要对积累的资料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对原始资料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进行科学分类,做必要的处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以供分析,就是对科研资料进行整理的过程。整理科研资料的目的是能准确迅速地提供利用,便于分析,从中发现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得出结论。
(一)对科研资料进行分类
分类整理就是按照研究对象的特征,把收集到的众多资料依系统性和专题性原则,进行合乎逻辑的科学划分。对科研资料进行分类是整理科研资料的第一步,是非常必要的一个过程。通过对科研资料的分类,可以在分析时更科学地发现相关因素和类别特征,更好地发现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避免笼统分析可能造成的假象。对研究资料进行分类是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
1.分类标志
分类必须要有分类标志,分类的标志就是分类时所依据的特征。
(1)数量标志和性质标志
数量标志是反映研究对象数量差异的标志。如年龄、年级、成绩、家庭收入等。性质标志是反映研究对象属性差异的标志。如性别、地区、民族、职称等等。
(2)固有标志和人为标志
固有标志是研究对象固有的客观标志。如性别、地区等等。
人为标志是按照某种理由或指标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时定的主观标志。如学习成绩,按测验的分数将研究对象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类。
2、分类的原则
对资料分类并非有一定之规,往往要根据研究课题的目的,选择能反映研究事物本质的分类标志。但一般说来对科研资料进行分类,应遵循两个基本的原则。第一,要遵循周延原则,即按照分类标志所分的各类能包括应进行分类的所有科研资料,不会有遗漏。第二,要遵循相斥原则,即按照分类标志所分的各类之间不分混淆,凡是能归入某一类的科研资料,只能归入该类,绝不能再归入其他类,各类资料界限清晰,互不相容。
(二)对数量资料的整理
对数量资料进行汇总登记是一种比较适用的整理方法。具体做法是设计原始资料综合登记表,将每一个研究对象的全部数量资料按设计好的类别、指标填入其中。在这个原始登记表中,一般应包括:研究对象的姓名或序号、性别等预先设计好的一些分类标志,以及预先设计好的指标,包括问卷中的每一道题等诸项内容。在汇总登记中,分类标志一项,可以用表示符号或代表数字,如可以把姓名中的“男”设计为“A”或1,将“女”设计为“B”或0。资料如果用一般计量数据,如分数,可直接将其填入表中,以便分析时计算总分、平均分、标准差等。如果资料用的是分类,需要最后分析时统计时统计人数,则可以将类别用符号或数字表示。如果题目内容较多,为了节省空间可以只写出题号。以上说明的方法比较适宜样本较小的课题研究,如果取样比较大,涉及的因素比较复杂,就要使用特定的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了。
(三)对非数量资料的整理
对于文献资料和教育经验总结、行动研究、访谈调查、观察中的文字资料以及问卷中开放型问题的回答等非数量科研材料进行整理时,需要将其中内容丰富、生动具体、典型的事例或观点等先做摘要记录,再进行分类,以便分析时查找。有了内容摘要,就可以为定性分析提供丰富的论据。内容摘要可以与定量科研资料的汇总登记同时进行。边登记,边发现有价值的事实或典型语句,将其记在摘要卡片上。
四、课题研究资料的分析
所谓分析就是指研究者运用必要的认识工具与分析手段,对收集并经过初步整理的研究资料,进行仔细的分解和深入的剖析,以能达到用来论证假说、说明事理、创新知识的作用。分析的方法一般分为数学分析和逻辑分析两类。
对研究结果进行阐释分析是课题研究的基本环节,一项课题研究若是没有对结果的阐释分析,只能是不完善的无多大价值的研究。首先,只有对研究结果进行阐释,才能正确做出研究结论。以实验研究为例,在研究中,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干扰变量无法完全控制,有些干扰变量可能被遗漏,这些影响和自变量的影响混合在一起对因变量产生作用,如果不加以分析研究,所得到的研究结论自然是不准确的。一些定量数据究竟有何意义,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如何,也只有运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阐释,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其次,只有对研究结果进行科学透彻的分析阐释,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做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一项研究,其目的除了对某一个具体问题做出结论,更有意义的是从个别问题入手,寻找对同类问题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在某种特殊环境条件下获得的结论,是否能在更大范围内适用,这当然离不开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此外,运用教育科学的理论对研究结果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的深入分析还能够培养研究者比较质疑、探索创新的能力,提高研究的操作水平和理论水平。
(一)数学分析
数学分析也称定量分析、统计分析,就是以数学为工具,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经过整理的数据资料进行研究,并把结果用数据图表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数学分析,可以使资料得到简化,得到准确的数的概念,了解研究对象量的特征和变化趋势,便于同类事物的比较研究,从而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领域内的大多数研究只停留在经验总结的水平上,只是用生动和突出的事例说明问题,阻碍了教育科研的发展。使用定量分析,可以从数据中得出研究结论,可以从数据中发现规律,使得研究避免了主观随意性,经得住检验和挑战。没有充分的定量分析作基础,定性分析就不容易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果,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和精确化。鉴于此,当前基础教育科研应强调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