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专题
|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专题 在说明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一、单元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掌握有关生字词,了解什么是说明文,初步认识说明文体特点;培养学生筛选、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科学表述能力 2.过程和方法:以记叙类文章与说明类文章作比较,初步掌握读写说明文的基本方法,明确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能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对建筑文化的兴趣,获得一些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 二、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内容,以“美”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文化美学小品,《你一定会听见的》是一篇极富诗意的美文。 《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一位著名桥梁专家,文章以丰厚的知识、明晰的结构、灵活多样的说明方法、准确周密的语言来解说中国石拱桥,是普及桥梁知识读物中的名篇。教学时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侧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感受桥梁文化的魅力。 《桥之美》的作者是著名画家吴冠中。文章涉及绘画与人生,是一篇耐人咀嚼的美学小品。文章意蕴丰富,特别是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极具个性色彩。适于鉴赏性朗读。在朗读中贯穿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对课文美点的鉴赏,对课文意蕴的探究,提高审美情趣。 《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为摄影集《苏州园林》作的序。因作者年幼时曾经在苏州的生活经历,使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解说显得高屋建瓴,对我们鉴赏博大精深的古典园林文化之美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教学此文,应因势利导,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通过多媒体的运用,也可与老北京四合院的比较,培养对古典园林文化之美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故宫博物院》原来是一篇广播稿,曾配上音乐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文章按照游览路线,以空间为顺序,沿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故宫的建筑群及其布局和功用。着眼于读者对故宫有一般性的了解。教学中,可把制作精美、知识准确的“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搬进课堂,不仅使课堂快捷、高效,而且能拓展文化层面,品味文化内涵。
《说“屏”》是一篇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不太讲究章法,也不注重屏风知识的完整,由于作者对屏风由来已久的着迷,让他着眼于揭示屏风的文化韵味。教学时还是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品味课文语言,感受传统文化地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品位。
《你一定会听见的》是一篇极富诗意和情趣的美文,尤其是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值得让学生反复品读和玩味。
有人说,建筑是一种容器,建筑师的思想和智慧盛在里面,人类的欢愉与哀伤沉淀在里面,历史发展的秘密隐藏在里面。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是人类聪明才智的集中体现。冲突与和谐,华丽与朴实,往昔与现代,都使用着一种语言,那就是沉默的建筑语言。它具有异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本单元 1.仅仅把目光停留在让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建筑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深入文化层面,应该以“审美”为核心,让学生去欣赏桥之美、园林之美、宫殿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的文化品位。这才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2.鉴于本单元的课文特点,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素材资源,丰富我们的课堂,活跃我们的课堂,但切忌喧宾夺主,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我们的“根”还是在文本的阅读和感悟。 3.说明文相对而言,没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动人心扉的浓郁情感,也没有令人深思的深邃哲理,它重在给人以知识,因而会略显单调、枯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尤为关键。教师应使用各种方法,采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只有这样才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说明文文体知识的落实,可采用不同文体的文本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阅读文本,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达成。
三.“在说明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实践与思考
一.释题 《全日制义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中又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明确地肯定了语文教育同时还肩负着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使命。 那么,什么是审美情趣呢?《教育大辞典》是这样解释的:审美是一种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或者说价值实现活动,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期望与追求,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它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我想,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审美情趣就是指“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思想情感和高尚的艺术趣味”。 审视我们身边的这个功利盛行、世风浮躁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当前许多中学生阅读审美的品味普遍不高,审美娱乐化、粗俗化,美感模糊,美感淡漠,美感缺失。当然这与整个社会的审美倾向息息相关,电视节目的低级庸俗,青春文学的无病呻吟,网络媒体的虚伪浮躁,无不在侵蚀着稚嫩的心灵。 而我们的语文有大量美的因素,这些因素集中体现在语文教材精选的许许多多的优秀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这些作品形象地表现作家的思想情感与审美情趣。这些文章,或描绘了自然的景美,或表现了人物的的境界,或阐述了生存的意趣,或创造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多少人情事态、多少悲欢离合、多少英雄迟暮、多少普通人的真情告白,一幕幕都体现在这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作品中。不仅文学作品如此,就是那些说明文、议论文,虽不像文学作品那样鲜明突出,但他们或说明美好的事理物态、或抨击社会假丑恶,或展现理性思维中美的特质,或蕴涵着美的情感。这就是我们语文学科跟其他学科相比在审美教育方面的优势。 因此,语文教育就要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汲取充盈的人文精气、滋养自己的精神家园,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实现人格的完美和灵魂的和谐。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虽然我们的力量也是如此的菲薄!
二.实践与思考
本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内容,以“美的欣赏”为主题。课文中蕴涵着大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我们完全有可能而且完全有必要发掘其中的审美因素,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洗礼。下面结合本单元,谈谈“在说明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点滴实践和思考。
【案例一】给学生“直观-感性的审美体验”
【案例】 请看本单元几篇课文的“导入激趣”环节的简要过程 1.《中国石拱桥》教学伊始,教师问学生“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你知多少”,“世界十大名桥你知多少”。正当学生面面相觑之时,教师接着展示大量古今中外名桥的图片,请学生猜桥名。 2.《桥之美》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示一组精美的世界名桥的图片,让学生自由议论桥之美。 3.《苏州园林》: 教师点击“苏州园林__中国网”(http://www.china.org.cn/chinese/ch-czyl/),展示著名摄影家陈健行的苏州园林风光摄影图片,学生畅谈苏州园林之美 4.《故宫博物院》: 让去过故宫的同学上来展示并解说自己的旅游照片。 登陆“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http://www.dpm.org.cn/),浏览故宫图片,说说故宫之美。
【分析】 从以上的教学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说明文课堂教学借助了多媒体和网络,融入了大量直观的审美素材。世界名桥的结构美、形式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自然美,故宫博物院的气势美、对称美一一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视觉的冲击,在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时,更给了学生以直观、感性的审美体验,为再进一步阅读文本达到[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课文教案学设计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专题,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背影》人教版八年级(第三册) |
下一篇文章: 现代文阅读单元教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