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4
|
像山那样思考 相关链接__作者介绍 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科学家。《沙乡年鉴》是其最重要的著作,被称为土地伦理学的开山之作。作者利奥波德在沙乡尝试恢复生态环境,书中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其文笔之优美、思想之深邃,均可列为绿色书籍之首。该书历年排于美国绿色畅销书榜首,累计销售已达600万册,被誉为“绿色圣经”。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年生于美国衣阿华州柏灵顿市。哈佛大学林学专业硕士,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系教授。曾任联邦林业局官员,毕生从事林业和猎物管理研究。这位被称为美国先知、美国野生生物哲理之父的享誉世界的环境保护主义理论家,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他离世一年后出版的《沙乡年鉴》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1948年4月21日上午,利奥波德在奔赴邻居农场救火的途中,因心脏病猝发而突然离世。 思路拓展 1.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知道(我希望我们已经知道)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美)奥尔多•利奥波德 2.从60年代开始,人们逐渐发现了潜藏在富裕生活中的各种危机——征服自然带来的环境破坏。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和巴里•康芒纳的《封闭的循环》的出版,犹如打开了一扇封闭的大门。在这种清新的空气中,人们又发现了早已存在的《沙乡年鉴》。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随笔中,利奥波德以抒情的文学手法描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栩栩如生地记叙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搏斗,如歌如泣地叙述抒发了崇尚自然的情趣。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扭力,也可以看出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躁瞒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观念已成为美国一些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的思想基础。很多人被他对自然的生动描述和全新的伦理观念所感动,接受他的新思想,成为环境保护者。——《20世纪环境警示录》 突破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篇随笔类的文章,作者是通过叙事来说明道理、阐述观点的,寓理于事。 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应当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所要阐明的观点。 狼在一个州一个州中被消灭,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变得荒芜,毫无生机;鹿儿因找不到食物而饿死;草原植被被破坏而不能复原;人类有了沙尘暴,没有了未来。人类的征服行为破坏了生态链条,太多的安全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由此作者发出呼吁:人类应当像大山一样思考,用整体和有机的世界观来对待荒野和自然,用发展的眼光来善待自然。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观点,首先要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事和理。 1.概述各小节的内容。文章第一节到第六节是叙述狼被一只只灭杀;第七节写狼被灭杀后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第八节揭示文章主旨。事理的界限非常清楚。 2.一种抓关键句。在叙事前、叙事后、过渡处、文章的结尾处等等地方,找出一些议论性的句子进行分析研究。文章的重要观点往往就藏在这些议论句中。 本文教学重点之二是品味语言。 随笔类的文章,语言往往很精练、含蓄,值得细细品味。 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精彩的语句和内涵深刻的句子。第一节的排比句和第十节点明主旨的句子要反复探究、研究,挖掘它们的内在含意。 本文教学时间安排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是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事理, 一、阅读准备 1.学生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特别是几个重点词语:驯服、蜿蜒、艾蒿、饿殍、湍急、嗥叫、毛骨悚然、无动于衷。(可以课前布置预习。上课时默写检查。) 2.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多媒体课件介绍作者生平经历、代表作《沙乡年鉴》和作者的政治追求、生活理想。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事理,突破教学重点一 1.阅读全文,概述段意,划分层次。(段意概述见前文。) 2.品味第一节到第三节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品读第一节到第三节。 集体朗读第二节的排比部分。通过朗读体会排比句式的气势。 (1)第二节中的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对郊狼来说,是就要来临的拾遗的允诺;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这几句在语言上最大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先概括内容,然后品味艺术特点。) 提示:画线句子运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作者用这种手法列举了狼的一声嗥叫声可能带来的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突出了灭狼的危害之多,之严重,为下文写要像山那样思考作铺垫衬托。句式整齐,读起来富有气势,有力度。、 (2)作者说:在这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这段话怎样理解?结合全文解答。 (通过讨论这个问题,从整体来把握文章的主旨。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深刻的含义的内涵。) 第二课时,继续研习课文,教学重点是品味语言。 一、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第四节到第七节 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几个地方:第六节中的议论句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和第七节的排比句我看见……。 探讨它们的含意及作用。 1.第六节中这种观点指代什么内容?用原句来回答。 提示:指代文中的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4~6节的内容。 提示:群山荒芜,毫无生机;鹿儿因找不到食物而饿死;草原植被被破坏而不能复原;人类有了沙尘暴,没有了未来。这些都是狼被灭杀后的严重后果。(引导学生概述内容,品味语言,以便突破重点。) 3.作者呼吁像大山一样思考,这句话怎样理解? 这个问题关系到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以及对作者观点的把握,难度较大,可采用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总结的方法来解决。 提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关系,人类应当像大山一样思考,用整体和有机的世界观来对待荒野和自然,用发展的眼光来善待自然。否则,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 二、总结课文 三、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和追踪训练题。 合作讨论 一、讨论题目 你认为人类与大自然有哪些依存关系?作为人类应当怎样去处理好这些关系? 二、讨论指导 讨论方式: 1.可按班级的行政组分组;也可按座位分组,前后四人为一组。以组长为记录员。 2.选出中心发言人作总结发言。课后做成课件。 讨论思路: 1.根据平时的知识积累,找出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例子。像本文中所写到的狼、鹿、草、树等,甚至于山,都组成了一个生物链条。猎人杀了狼想保护鹿,结果却毁灭了鹿。因为鹿大量繁衍,最后终因断绝食物而饿死。而鹿的毁灭导致其他一些生物相继毁灭。 2.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去阐述自己的观点。人类与大自然是有机的整体,彼此息息相关,相互依存,所以人类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否则遭受惩罚的最终将是人类自己。沙尘暴、泥石流等等就是人类受到惩罚的例子。 3.作为中学生应当怎样做,要提出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讨论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累运用 一、学海拾贝 比喻:是通过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其作用是:能使要表现的事物生动形象,要说明的道理深入浅出。 例一:信念是石,敲击星星之火;信念是火,点燃希望之灯; 例二:信念是灯,照亮前进之路;信念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二、新题导练 1.仿照前后的句式,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比喻句,组成前后顺序呼应的排上句。 面对生活,人们有种种思考:生活像一首乐曲,有快板也有慢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像行船,有顺流也有逆流。乐曲不断变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船需要胆识。生活使强者充满自信,使弱者望而却步。 解析:仿写这样的句子,要注意以下几点:(1)仿句必须是比喻句,本体必须是生活,喻体与喻义之间必须有内在联系,且内含一定的人生哲理。例如原句生活像一首乐曲,有快板也有慢板,本体是生活,喻体是乐曲乐曲与有快板也有慢板就暗含着一定人生哲理。(2)句式要整齐,几个仿句还得构成排比。 答案:生活像一坛陈酿,有醇香也有苦味;生活像登山,有胜景也有险景;陈酿值得品味,登山凭借毅力。 2.仿照画线的句子,另写出内容与画线句内容相同的两个比喻句来。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门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答:好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原句,可以看出,仿句除了要具有比喻的要素外,还要具备能体现出小屋的灵动、具有生气的特点来。 答案:波澜壮阔的大海上翔鸣的海鸥 广袤无垠的草原上飞驰的骏马 阅读欣赏 一、方法点拨 《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篇随笔类的文章,通过叙事来说明道理、阐述哲理。那么对于这样的一篇文章,我们应当怎样欣赏呢? 1.整体感知全文,理清事和理。阅读欣赏这样一篇叙事说理类的文章,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的事和理。这是打开鉴赏突破口,探究文章主旨和作者观点的关键。 首先认真阅读文章,搞清楚文章写了什么事,为什么要写这件事,怎样写这件事等等。理清文章所叙之事,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这类文章所说之理,往往是建立所叙之事上的。只有理清事,才能弄清理。 其次弄清理。在理清事的基础上,弄清理。怎样才能弄清理呢?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一种是把握文章所叙之[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课文教案学设计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4,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初一听力训练”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师说》教案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