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问和智慧
|
学问和智慧 罗家伦 学习目标: 一、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 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二、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三、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 四、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 一、明确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弄清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 什么。 二、了解课文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三、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一、导入: 请你谈谈对“学问”、“智慧”两词的认识。(略) 其实,“学问”和“智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的联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树立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一起学习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罗家伦的文章《学问与智慧》。 二、预习检测: 1、交流在预习过程中还未解决的问题(字、词、句均可),个体交流--合作探讨--解决落实,教师巡回指导。 2、投影一字词音、形、义检测(略)。 三、整体感知: 1、理解文段是阅读理解整篇文章的基础,而理解文段最为关键的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段的主要内容,即找中心句。投影二中心句在文段中的位置有四处:开头、结尾、中间、自己概括。抓住文段的中心句也有四种方法:①从理解内容入手,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抓住中心句。②根据文段表达方式的类型,找出中心句。③利用文段中的提示性词语,找出中心句。④有时,文段的中心句不是整个句子的全部,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就需要从理解整个文段的意思入手,抓住中心句所在句子的关键语句进行辨析,最后确定中心句。 大声自读此文,根据以上四种方法试着给每一段找出中心句。 投影三 (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 学问。 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读 书也要智慧。 第5段: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 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从中可见,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同时也是文章的结论。) 3、解题,理清文章的思路。 (标题“学问和智慧”是一个并列短语,是全文的中心论题。作者针对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对“学问”和“智慧”作出准确的解释,并阐述了“学问”和“智慧”两者的关系。最后,揭示中心论点,强调一种新的学习理念。可以说是思路清晰,有条不紊。) 四、教学过程: ㈠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既然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那么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智 慧呢?两者谁更重要?自读第1段思考。 (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反映人生、客观事物的工具。智慧是 发现,是创造,是一种能力。)(智慧更重要。) 《红楼梦》中的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事上,把人情世故弄懂,有一套应付本领的智慧更重要。 2、学问与智慧是两个抽象深奥的概念,为了将这两个概念阐述得通俗易懂,易被接受,为了突出智慧比学问更重要,作者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来阐述的? (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将学问比作滋养人生的原料、铁,将智慧比作陶冶原料的熔炉、炼钢的电火。这些比喻贴切,是因为对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 ㈡研读文章的第二部分。 1、学问与智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一定的联系,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速读第3段—第6段思考。 (①学问离不开智慧。②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2、为什么说“学问离不开智慧”? (①有学问而无智慧者,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 果。②有智慧者,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 为了证明“有智慧者,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这个观点,作者还列举了哪三个人的事例? (ⅰ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ⅱ达尔文创立进化论。ⅲ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 3、为什么说“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①无学问的智慧,是浮光,是肥皂泡,浮光掠影,瞬起瞬灭。②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是探照灯,是珍珠泉的泉水,最靠得住,最为清澈,最可宝贵。) 4、在这里,作者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之处? (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运用了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先将没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和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进行对比,做对比论证;然后列举了孟德尔、达尔文、爱因斯坦因有智慧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的例子,做举例论证。对比鲜明,例证典型,有很强的说服力量。) (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运用了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先将无学问的智慧的浮光掠影,瞬起瞬灭和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的最靠得住,最为清澈,最可宝贵进行对比,做对比论证;然后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浮光”、“肥皂泡”,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瞬起瞬灭。有将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珍珠泉的泉水”,因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为清澈,最为宝贵。”对比鲜明,比喻形象生动、贴切恰当,有很强的说服力量。) 5、可见,学问与智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阐述两者的概念时,在介绍两者的关系时,顺序能否交换,为什么?小区讨论完成。 (顺序不能交换。因为学问是智慧的基础,智慧是一种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更透彻地理解和把握学问。) 6、,既然这样,我们应如何对待学问与智慧呢?(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这就是此文的中心论点。此文强调的一种新的学习理念是什么呢?(此文强调的一种新的学习理念——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这在当时封建教育思想尚存的社会,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结束语用“不但……而且……”句式的作用? (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使全文脉络更加清楚,结构更加紧凑,形成一气呵成、不可辩驳的雄辩气势。) 7、最后一段主要采用哪一种论证方法论证的? (比喻论证。把“学问”比喻“建筑材料”,把“智慧”比喻成“建筑师的匠心”,把“大智慧——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比喻成“建筑”,告诉我们两者相辅相成,大智慧显得更为重要。论述生动形象,贴切恰当。) ㈢投影四归纳全文。 (这篇文章针对不辨“学问”与“智慧”差别的认识误区,对 二者作出准确的解释,并阐述了“学问”与“智慧”的辨证关系:学问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进而提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这一观点,同时强调一种新的学习理念:需要学问,更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 ㈣研读第2段、第4段。 至此,课文的主题已经揭示出来了,课文是一篇完整的课文。为何还要写第2、4段?一起探讨。 1、齐读第2段,思考主要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论述了“有学问的人不一定就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一定都有很好的学问”。)(是对第1段的补充。) 2、自读第4段,思考主要写了什么?什么是有智慧的书,什么 是无智慧的书,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们两者的区别是什么?既然这样,我们应如何读书?这一段的论述有何作用? (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读书也要智慧。)(启示读者要选择有智慧的书读,且要获得知识、要有所发现。发人深省。) ㈤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 本文强调了智慧的重要,作者的语言也充满了智慧。一是作者正确的、体现进步思想的观点。二是作者以常见的事物比喻比较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三是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揭示哲理,警策睿智。四是比喻与高度概括的语言揭示哲理两者兼有,既形象生动,又高度概括。行文足见作者是一代饱学之士。 五、投影五拓展延伸。 1、有人说“既然智慧比学问更重要,那么我就注重自我能力的培养,知识的掌握多少是无关紧要的”,你赞成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不赞成。因为一个人能力的培养,也来自于他掌握的知识的多少:掌握的知识多,这种能力就容易培养,且持久,且能影响并决定人的发展。作者强调要重视知识,更要重视能力,不能因为“能力更重要”就排斥对知识的占有。) 2、罗家伦说“没有智慧的学问是死学问”,罗曼·罗兰也说“我创造,所以我生存”。学了本文,你在学习上有何启示呢? (既要重视知识的积累,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努力成为一个博学多能的人。 六、布置作业。 1、 词语背默。 2、 完成练习册。 3、 阅读《庖丁解牛》一文,体会智慧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nb[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课文教案学设计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学问和智慧,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话题作文形式创新指导 |
下一篇文章: 走进文本,发展思维——《社戏》教学案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