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心归去》教案5
|
我心归去 作者:小司 从容说课 “古典的乡愁”由《诗经•采薇》、《荷马史诗•奥德赛》和韩少功的《我心归去》组成,《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奥德赛》是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在《诗经》中还有许多作品从不同角度表达了思乡的情感,《奥德赛》整部作品实际上就写归家。选这样的两部作品的意图之一就是为了说明思乡这个主题的古老、久远。韩少功的散文是一篇当代作品,与前两部作品相隔几千年,但主题却是一样的,所以说思乡是文学中常写常新的永恒的主题之一。第一部分重在经典性,重在让学生理解家园之思这一专题的人文内涵,三篇作品对这一内涵的表达是比较典型的。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熟读课文,感知文中的浓浓的思乡情结。 2、了解文中体现出来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乡情。 2、探究与评点,适时加以评点,记录自己的阅读体会。 3、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提升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培养自主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讲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当年有位记者问韩少功:作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主要亲历者和见证人,你曾经倡导过“寻根文学”,你有过宣言式的发言,有过像《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和《马桥词典》这样的作品,现在你对自己以前的想法怎么看,你觉得自己找到了文学之根吗?这个根是什么呢? 韩少功是这样回答的:我一直在阅读外国书,有时也翻译一些,自觉对西方兴致勃勃。但不知道“中”,何以知道“西”?就像你不知道男人,何以知道女人?我在参观拿破仑纪念馆的时候,那里的法国工作人员说,著名的拿破仑法典是从中国拿来了科举制,从而建立了他们的文官体系。我们还可以知道,欧洲的基督教来自中东,欧洲的数学来自印度和阿拉伯。这就是说,西方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所谓中、西文化的简单对立从来不存在。我们并不需要把中国骂个狗血淋头,这样才能光荣加入西方文化。“寻根”在八十年代中期的提出,意在倡导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清理,意在通过这种清理更好地参与全球文化交汇,更好地认识现实的生活和现实的人,并不是希望作家都钻进博物馆,或者开展文学上的怀旧访古十日游。这个问题现在并没有过时,在未来的文化、经济、政治建设中可能还有重要位置。它本身是全球化的产物,又是对全球化的参与。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个“寻根”问题只是很多问题中的一个,不能代替其他问题。所以“寻根派”的帽子戴得太急了些。我吃了土豆,你就说我“土豆派”。我同时又吃了番茄和黄瓜,那又算什么“派”?如果每谈一个问题就可以戴上一顶帽子,我们的脑袋可能忙不过来。 师:韩少功是中国当代文坛颇有争议的一位大作家,从刚才他与记者的谈话中,可以知道他是当年寻根文学的倡导者。其实,现实生活中,韩少功是一个很怀旧的人,当年他在法国学习就十分思念自己的故土——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根”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思乡之作,领略一下这位大作家的思乡之情。 [多媒体课件打开课题《我心归去》] [教师精讲] 一、关于作者 师: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作家韩少功的一些情况? 生:韩少功,1953年1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1968年初中毕业后下乡,在湖南省汨罗县插队务农。1974年调该县文化馆工作。1978年就读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在湖南省总工会某杂志历任编辑、副总编。1985年调湖南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1988年迁居海南省,历任《海南纪实》主编、《天涯》杂志社长、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海南省文联主席等职。 韩少功从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韩少功文库》(10卷),含短篇小说《西望茅草地》《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女女女》、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散文《心想》《完美的假定》等。另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译著多种。部分作品多次在中国内地及台湾获奖,并有英、法、意、日等多种文字的译本在海外出版发行。 师(补充):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于2000年被内地、香港、台湾、澳门专家联合推选为“二十世纪华文文学百部经典”之一。在2001年由权威批评家和理论家评选的“中国当代作家五十优”中,韩少功也以高票名列第二,仅次于王蒙。2000年,他的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二、诵读并感知课文 1、学生用心体会,自行朗读,也可以请朗读较好的同学做表演性朗读。 师: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文句加以诵读。 生1: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生2: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生3: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 2、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旨。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想家,思念故乡。 师:《采薇》中主人公表现了强烈的思乡之情,这种乡愁并不仅仅萦绕在出征在外的战士心中,它也久久萦绕在了每个游子的心底,凝结成了一个永恒的思乡情结,从远古吟唱到了现在,就连远在异国他乡的韩少功也在心底里深切地呼唤着——我心归去。 三、探究文本 师:《我心归去》是中国当代作家韩少功访问法国归来后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的脉络是如何展开的? 生:文章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四个小节,写自己在法国圣•纳塞尔访问时的情形和感慨。 第二部分写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 师: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分述一下这两部分的内容? 生1:在第一部分作者描写了一个人来到异国他乡后典型的情形:“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结或国王也概莫能外。”一个人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了自己熟悉的人群,离开了自己的文化,特别是离开自己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你周围的一切都与你没有关系,你无法交流,这样的日子真的“能让人发疯”。所以,当有人劝作者留在法国时,他一口回绝了。 生2:第二部分写的是在异国他乡,与孤独感相伴随的是思乡。文章很自然地用“很想念家里”来过渡,故乡有亲人,有自己的历史,有那一方“热土”。作者说,即使异国的景区再美,故乡再穷,但乡思仍然会随时产生,因为“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自己在这里成长、奋斗、耕耘,这里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为什么说故乡不等于出生地,为什么说“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因为只有奋斗、奉献,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也才会作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才会有感情上的不可割舍的珍惜。同样的道理,人不会对故乡真正失望的,劳动与奉献会使故乡繁荣繁荣富强,也就是说对故乡你可以失望得滴血,但“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生长出丰收,生长出你对故乡的歌。 师:作者想家,具体想的是什么? 生: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 师:这里有大家熟悉的,有大家不熟悉的,可以想象一下:故乡的小径正走来了我最亲近的人,月夜下忘了回家的小羊是否找到了回家的路。同学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想一想。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想家时你最想家里的什么?即使你没有离开过家,没有离开过父母,若让你置身于韩少功的境地,你最想家里的什么? 生(齐声说):闹钟的声音,油烟机的声音,爸爸的摩托车的声音,妈妈的敲门声,弟弟的笑声,妹妹的哭声,运河里的汽笛声…… 师:同学们想象的事物非常的具体,历历在目,清晰可见,想象的东西越具体,想家的感觉就越强烈。而这种感觉往往借助于一定的意象来传达,如《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的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呦,浪迹天涯的游子。”《九月九的酒》“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 师:现在,我们共同来讨论以下几个句子的含义 1、“这里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周围与你有关的声音有哪些? 2、“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 3、“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 4、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5、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生1:第一句,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声响的包围中,每种声音都为你而来,比如:早上厨房里妈妈“磁拉”煎鸡蛋的声音,是在为你准备早餐;晚上你房门钥匙的转动声,是爸爸来看看你是否弄掉了被子;学校的铃声是在督促你学习;街上的汽笛声是在提醒你注意行车安全……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中心,所有的声音都为你而起。而在这里,在法国,韩少功异常孤独,因为他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周围的一[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课文教案学设计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我心归去》教案5,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西地平线上》教案5 |
下一篇文章: 《想北平》教案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