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历史 >> 高中三年级 >> 历史高中三年级试卷 >> 正文

 

[组图]2008江苏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含典型题示例)

查询历高三上试卷的详细结果
2008江苏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含典型题示例)

 

一、命题指导思想

 

2008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江苏卷)的命题将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为指导,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内容的选择,以课程标准的模块“学习要点”为依据,结合教学实际和学术标准,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符合考试目标,使考试保持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并在试卷结构和命题方式上体现出稳中求变、稳中出新的原则。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参照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以及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确定考试内容与要求。

 

 ()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涉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和选修内容。其中,历史()、历史()和历史()三个必修模块为必考内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以及“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四个选修模块为选考内容。为减轻考生的复习负担,“必考内容”与“选考内容”在“考试大纲”以及本省“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必考内容

 

古代部分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秦朝的中央机构、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郡国并行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含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

 

“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主要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儒学主张、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汉字与书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中国书

 

(3)文学成就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京剧

 

京剧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5.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2)罗马法

 

罗马法的内容与作用。

 

(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

 

近代部分

 

6.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的主要作品;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2)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主要观点;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

 

7.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3)两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8.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权利法案》的制定、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联邦制的权力结构、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法国共和制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9.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诞生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的成立、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10.近代世界的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建立所作的贡献;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生物进化论

 

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及其意义。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蒸汽机的发明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1.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1840年至l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2)1840年至l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三元里人民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3)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侵华日军发动的细菌战和毒气战的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地位。

 

12.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太平天国运动

 

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2)辛亥革命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和“二大”。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4.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新思想的萌发

 

魏源与《海国图志》、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2)维新思想

 

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现代部分

 

15.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3)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4)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后果。

 

16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年至l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29年至l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2)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战后美国和联邦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表现以及经济政策的新变化。

 

1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制、“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的建立、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扩大、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苏联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1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问题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19.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与量子论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其意义、量子论的提出与发展。

 

(2)现代信息技术

 

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0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

 

 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的西方文学和苏联文学。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代表性作品。

 

(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电影的出现、电视的发明与发展、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2)“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3)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4)“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3)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决策及其意义。

 

2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其国际国内意义。

 

2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近代以来的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及其原因。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发展与更新的过程;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大众传媒的发展

 

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25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2)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方面的论著以及思想主张;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26.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选考内容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梭伦改革

 

2.商鞅变法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俄国农奴制改革

 

5.明治维新

 

6.戊戌变法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秦始皇

 

(2)唐太宗    

 

(3)康熙

 

2东西方的先哲

 

(1)孔子

 

(2)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1)华盛顿

 

(2)拿破仑

 

4.“亚洲觉醒”的先驱

 

(1)孙中山

 

(2)甘地

 

5.无产阶级革命家     

 

(1)马克思、恩格斯

 

(2)列宁

 

(3)毛泽东、邓小平

 

6.杰出的科学家

 

(1)李时珍、詹天佑

 

(2)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1.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2.人类起源之谜

 

3.二里头文化

 

4.三星堆遗址

 

5.玛雅文明

 

6.大津巴布韦遗址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1)“世界遗产公约”

 

(2)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2.金字塔

 

3.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产

 

(1)希腊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庙

 

(2)奥林匹克遗址群

 

(3)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4.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

 

(1)秦始皇陵兵马俑

 

(2)万里长城

 

(3)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4)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5)昆曲

 

5.奥斯威辛集中营

 

三、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满分为120分。

 

()试卷结构

 

由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组成。必做题约占80%,选做题约占20%。

 

1.必做题

 

以必考内容为命题范围。包括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种题型。选择题每题3分,20题,共60分。非选择题34题,约36分。

 

2.选做题

 

以选考内容为命题范围。由4题组成,一题对应于一个选考内容,要求考生选择其中两题作答。每题约12分,合计24分。

 

()试卷难度

 

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三种,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四、典型题示例

 

必做题部分

 

 ()选择题

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    )

 

  A.贝用于占卜

 

  B.贝用于祭祀

 

  C.贝是装饰品

 

  D.贝是货币

 

【解析】以历史事实的要素(商朝时期的货币)为考点,并以相关的墓葬和甲骨文材料形式呈现,要求在解读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准确的辨认。由图示带“贝”的文字都与经济现象有关,联系所学的古代商业知识,可以排除“贝是装饰品”等其他干扰项,选出“贝是货币”的正确项。

 

【答案】D

2.如图所示之剑出土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解析】考查目标和设计方法与第1题相似。也以历史事实的要素(我国冶铁的开始时间)为考点,要求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识记鉴别。其有效信息主要包含在题干的文字说明中,图示仅作证明作用而已。由“剑身铁质”说明它是铁制品,其出现的时间最早只能是春秋时期。

 

【答案】C

 

3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解析】以历史事物之间的关系(孔子学说与孟子学说的相同内容)为考点,要求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孔子学说和孟子学说均属儒家思想,其实质是有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试题既要求了解孔孟学说的具体主张,同时还要求对其主张进行比较和概括。

 

【答案】A

 

4.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

 

 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

 

【解析】以众多系列性的历史事实为考点,以历史发展的线索为切入点,考查对专题知识的整理技能和推断能力。要求考生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特点以及前后相承的变化中,能够归纳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呈现出逐渐平民化的趋势。

 

【答案】A

5.如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实业救国的思潮

 

  C.工人阶级的诞生

 

  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解析】试题要求在获取材料中有关号召国人用国货等信息的基础上,找出与其有密切关联的选项──实业救国思潮。以史料与研究对象的对应关系为考点,强调了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证据意识的考查。

 

【答案】B

 

6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解析】以抗战时期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为考点,通过对时人言论材料的呈现,考查时代特征的知识以及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同时涉及到情感价值观的体验。本题内容在教材中没有表述,但它反映了课程标准提出的“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的教学要求。

 

【答案】C

 

71961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其主要目的是(    )

 

  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解析】l9591961年的经济困难是重要的历史事实。以此为切入点,选择与其有联系的历史现象(减少城镇人口的决定),并以具体的历史材料呈现,要求考生在获取其信息的基础上对相应内容进行分析,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理解历史事物关系的能力。

 

【答案】D

 

8.下表反映了英国农业人口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年份

1840

1870

1900

1920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2

14.8

8.4

7.1

   

A.工业化

 

    B.殖民战争

 

    C.资产阶级革命

 

    D.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本题的考查目标和设计方法与第7题相同。也以历史事物之间的关系为考点,从考生熟悉的“英国工业化进程”的历史现象出发,选择与其有联系的农业人口逐步减少的具体事实,并以表格材料的形式呈现。要求在分析数据材料的基础上理解英国工业化与农业人口减少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A

 

9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解析】以经济大危机时期人们的感受和体验为选项材料,形成一定的历史情景。解题时,需要结合经济危机的相关表现对材料进行分析才能找出符合要求的选项。解读选项材料的过程,也是感受历史事实的过程,从中带有情感和价值观考查的要求。

 

【答案】B

 

10.二战后,促使韩国、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相同因素是(  )

 

    A.采用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B.利用本国的廉价资源吸引外国的投资

 

    C.利用了西方国家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机

 

    D.接收国外大量军事订货

 

【解析】教材中韩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是在不同部分表述的。

 

试题则从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着手,要求将两者建立起联系,考查对同一类型历史事物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答案】A

 

 ()非选择题

 

11.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 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551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  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  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请回答: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

 

 

 

(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

 

【解析】试题选择文献、著作和小说三种不同类型的材料以呈现“明朝妇女婚姻观两重性”的问题情景。设问不是围绕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层面展开,而是着眼于对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运用的设计。第一问要求找出材料与事实之间的对应关系,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二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考查对材料所涉及的知识的运用能力;第三问要求对材料的可靠性或使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考查辨析和使用材料的能力。“明朝妇女婚姻观”考点的选择,与教材知识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只是间接依托。试题的考查目标,旨在通过对研究者研究历史的过程与方法的了解与认识,考查其相关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参考答案】

 

 (1)材料一和材料二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保守性;材料三和材料四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2)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3)考生可从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或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如:①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或: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使用。)②材料三、四的现象是个案,而且出现在明中后期,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

 

【解析】材料一说明了以“两个过程”视角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观点,材料二说明了以现代化视角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试题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按照材料一所设定的角度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进行分析;二是按照材料二设定的角度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三是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进行分析。试题通过相关材料和问题的设计,要求考生使用借鉴、引用方式分析或评论历史事实,形成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考查要求。问题的解答,首先要在充分获取和正确解读材料与设问信息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相关的历史事实进行分析和评论。

 

【参考答案】

 

 (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2)①政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②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④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

 

(3)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①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②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③思想文化: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13.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沃勒斯坦认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值和扩展。”

 

弗兰克写道:“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问题:

 

    (1)两位学者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你持什么观点?试结合史实扼要阐述。

 

【解析】试题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与欧洲的关系”为议题,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要求考生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加以论证。问题的回答,首先要明白“两位学者争论的焦点”: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是欧洲创造了世界还是世界创造了欧洲。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此作出判断并作出解释。选择了其中一个观点后,就要按照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论证。无论是欧洲创造世界的观点,还是世界创造欧洲的观点,都得从近代以来人类世界所经历的重要时期加以证实。即从新航路开辟后、两次工业革命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及两极格局结束后四个历史阶段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入手,通过各阶段欧洲与世界的关系的分析,对相关观点进行论证。

 

【参考答案】

 

    (1)经济全球化是否以欧洲为中心形成,或欧洲创造了世界,还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2)见下列要素与要点,持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均可给分。

 

要素

“欧洲说”要点

“世界说”

新航路开辟后

开始了世界范围的联系

加速了欧洲原始资本积累

工业革命后

发达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

为欧洲提供了市场和原料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资本输出加强经济一体化

促进了欧洲经济不断繁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第三世界兴起与经济差异

两极格局结束后

全球化进程持续加速

经济改革与区域经济合作

 

选做题部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主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摘编自《中国通史》)

 

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2) 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

 

(2)商鞅变法历时19年,分先后两次逐步推行,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吴起变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

 

15.阅读下列材料(《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拿破仑在1808年正式创立帝国贵族制度。据统计,在帝国贵族中,旧贵族出身的占22.5%,资产阶级出身的占58%,其他阶级出身的占19.5%。进出宫廷的公卿、侍臣、宫女与旧贵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人本身就是几代的贵族……在拿破仑任命的省长中,出身贵族的到1814年达到43%。

──摘编自《从高卢到戴高乐》

 

材料二1814314日拿破仑说:“只要我还活着,我将是全法国的主人……今天像在奥斯特立茨战场上一样,我是主人……但是我认为在拉法耶特的时候(指法国大革命前期)和我这个时候有一个区别:当时人民是主宰,而现在我是主宰。”

──摘编自《拿破仑与帝国》

 

(1)概括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拿破仑统治的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拿破仑统治与法国大革命之间关系的角度评价拿破仑。

 

 

 

【参考答案】

 

 (1)统治集团以资产阶级为支柱,吸收了其他阶级的成员(包容性,妥协性);实行个人独裁。

 

 (2)顺应历史潮流,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破坏了人民主权原则,强压民主运动,与封建势力妥协。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探索历史的奥秘》)

 

19世纪70年代,英国探险家斯坦利率一支考察队在非洲考察,与当地土著相遇。对此事件,斯坦利和当地土著酋长摩基姆巴分别有自己的叙述。

 

材料一  斯坦利的叙述:

 

8点左右,我们看到一个市场,附近停泊着许多独木舟。人们立即集合起来,从四面八方向我们逼近。我们长时间保持自制。但最后他们因我们的镇静而鼓起勇气,当某个人因此高叫“穆提”()、他们一齐向我们投掷木矛时,我们才被迫开抢,对他们予以回击,迫使他们惊惶逃窜……下午2点,我们从两岸树木茂密的河道中驶出……看到一支庞大的船队正停在河中央。那些船民发现我们后站起来,高声喊叫,把他们的号角吹得异常响……在5分钟里,我们全力射击,无暇顾及别的事。但最后我们意识到敌人正在距我们约200码的地方重新组织力量。我们热血沸腾。这简直是杀戮的世界。我们第一次感到我们憎恶居住在这里的这些丑陋不堪的食尸鬼们。

 

材料二  摩基姆巴的叙述:

 

当我们听说那个白皮肤的人(指斯坦利)要来的时候,我们不禁惊奇地张开了嘴巴……我们对自己说,这人的皮肤是白色的,一定是从河流王国来的,他是我们在水中淹死的弟兄们中的一个。一切生命都来自水中,在水中他又找到了自己的生命。现在他要回到我们中间来,他要回家了。我们要举行一个宴会,我下令将去迎接我们的兄弟并陪伴他高高兴兴返回村庄……但是我们靠近他的小舟时,听到喊声:“土匪!土匪!”火杖向我们喷射铁雨,我们一时惊呆了……那天晚上我们回来时看到了可怕的东西:我们的弟兄死在血泊中,我们村遭到洗劫后被焚烧,水中飘满了死尸。那些强盗和杀人凶手消失了。现在请告诉我,那白人对我们公平吗?

 

(1)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哪些基本信息是可信的?为什么?

 

 

 

(2)就此事件的起因而言,你认为谁的叙述可信,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时间、地点、人物、流血冲突;双方叙述一致。

 

 (2)若指出斯坦利的观点可信或酋长的观点可信,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得分。若指出双方各执一词,究竟谁的说法可信,还需要其他材料证明可加分。

 

17.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代指蒙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

──摘自《清圣祖实录》

 

 (1)康熙为什么不再修补长城    

 

 (2)今天我们对长城价值的认识与康熙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清朝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蒙古部落与朝廷的关系更加密切;康熙认为修德安民方是守国之本,随着军事武器的变革,长城的原有的防御作用降低。

 

 (2)康熙主要从政治、军事角度来认识长城;今天我们主要从历史文化角度认识长城,认为长城是中华民族团结、顽强抗争精神的象征(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解析】上述考题均以各选修模块的某一专题内容为载体展开。

 

考查目标、命题方法与必做题部分相仿,同样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和运用。每个选做题的设问结构和难度基本相同,以利于选择的公平性。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历高三上试卷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组图]2008江苏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含典型题示例)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高三历史上学期练习题(3)
    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
    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测试卷
    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
    高三历史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高三历史教学质量第一次调研考试
    高三文科历史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年级历史考前模拟考试题
    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
    高三历史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
    历史高三第一次调研试卷
    高三历史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查试题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
    高三第一次月考
    高三历史五月强化练习题
    普通高校 招生模拟考试历史卷
    高三历史第三单元测试
    历史专业班考前测试
    高三历史五月强化练习
    高三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
    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测试
    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题
    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高三 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高三中国古代史单元检测题(先秦、秦汉…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二…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第一次统测
    历史专业班专题复习测试卷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四…
    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人民版必修3)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四…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六…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五…
    高三历史必修一过关试题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测试一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周练试题
    高三历史上学期周练一
    高三历史上学期摸底考试
    高三历史复习测试试卷(二)
    高三历史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广东历史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二)
    高三历史起点调研测试
    高考山东文科综合测试卷(历史部分)
    高考北京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四川文综测试Ⅰ卷(历史部分)
    高考全国文综测试Ⅰ卷(历史部分)
    高考全国文综测试II卷(历史部分)
    2010年高考历史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广…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评估调研
    高三历史第二次周练试卷
    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分析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复习指导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新教材评估检测卷(…
    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
    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广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最后冲刺90题
    海南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说明(历…
    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2008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大纲(…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8月考试试卷
    高三历史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月考试卷
    高三历史迎市调研模拟考试二
    高三历史迎市调研模拟考试
    高考全国Ⅰ文综(含答案)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
    全国普通高考历史单科广东卷解析卷
    普通高校招生统考(四川卷)文科综合…
    高三文综历史教学质量检测题
    高三文科综合能力历史模拟测试(二)
    高三文科综合能力历史模拟测试(一)
    高三文科历史适应性练习
    高三历史复习测试试卷
    高三4 月历史模拟考试
    普通高校招生模拟考试历史卷
    高三历史第四章检测试题
    湛江市普通高考模拟考试历史卷
    高中毕业班历史第一次统一检测
    高三第二次大联考考试
    高三年级2月历史试题
    高三历史第一次调研测试
    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高考文科综合历史标准测试试卷(二)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二…
    广东历史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
    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二)
    高三历史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广东卷…
    各地模拟试题选择题精选100题——中国…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第四次月考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六…
    高考历史综合能力测试卷
    高三历史全国统一考试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三…
    高三历史复习易错题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一…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 短暂…
    高三历史第一次周练题
    高三历史复习练习
    高三历史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五…
    高考文综(天津卷)
    高三历史世界史测试卷十
    高三历史上册期末考试
    高三历史上册期末联考试题
    高三历史上册期末统一考试
    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测试卷(历史部分…
    高考江苏历史卷试题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
    高三历史统一练习题(二)
    高考文综(天津卷)
    高考文综北京卷(含答案)
    高考四川文综试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试题广东卷(含部分答案)
    高考全国文综测试卷II(含答案)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一…
    宁夏2010年普通高招考试文综考试说明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
    50年前的历史高考试题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题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
    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历史…
    北京安徽两地2000年春季高考历史试卷…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
    高考文综 (山东卷)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
    全国高三文综模拟试卷历史部分试题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
    上海高考历史试题
    江苏省历史高考试卷
    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及试卷解析
    江苏省高考历史试题解析
    普通高中历史毕业考试
    春季高考历史试卷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