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历史 >> 高中三年级 >> 历史高中三年级试卷 >> 正文

 

[组图]广东历史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

查询历高三上试卷的详细结果

广东历史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三)

1.在2005年进行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显示,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06.30:100。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这种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有( )

① 宗法制 ②小农经济 ③科举制 ④近代新式教育的推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两个“制”分别是指(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

3.左图的漫画反映的是二战后跨大西洋关系的一幅漫画,面中的医生给的药方是( )

A.杜鲁门主义 B.经互会 C.马歇尔计划 D.租借法案

4.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这一“革命力量”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B.促使第二次工业革命达到空前的深度和广度

C.使世界开始走向一个整体 D.引起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

5.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固有的传统文明受到冲击和挑战。下列哪些是这一冲击的表现 ①新式学堂的兴起和科举制的废除 ②长袍马褂的废除,西装革履的兴起 ③布票、粮票的流行 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该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B.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C.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受到启发 D.以儒学作为变法的指导思想

7.爱因斯坦在20世纪20年代初,曾两次途经上海,总共停留不到三天时间,却对上海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日记中写到:“(上海)这个城市表明欧洲人同中国人的社会地位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近年来的革命事件非凡可以理解了。在上海,欧洲人是一个统治阶级,而中国人则是他们的奴仆。”材料中“近年来的革命事件”是指( )

A.五四运动 B.护国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护法运动

8.下列关于英美政体运行中的表现,来源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有( )

①2002年英国国会就伊拉克问题进行辩论 ②2006年美国人民投票选举国会议员 ③英国下院就是否从伊拉克撤军举手表决 ④2007年数万民众在华盛顿参加反战游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列宁说:“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非凡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的手段取得达到这个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这段话说明列宁主张( )

A.实现工业化以赶超西方国家 B.发动革命以推翻沙皇政权

C.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10.中国曾流行过这样一句口号:“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该口

号反映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条件下( )

①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 ②先进的社会制度创造了无穷的社会生产力

③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盲动急躁的情绪 ④中国人民具有卓越的创造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尼克松在其对外政策报告中说:“中国是一个博大的生气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假如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的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他讲这番话的主要目的是 ( )

A.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 B.说明发展中美关系的必要性

C.主张建立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 D.阐明中国对稳定国际秩序的重要性

12.“目前中国海尔公司在美国、意大利、摩洛哥等地已建立了13家工厂,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实现了设计、生产和销售本地化。”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国经济呈现出本土化发展趋势 B.地区经济呈现出区域化发展趋势

C.世界经济呈现出全球化发展趋势 D.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发展趋势

13.“×××,教授。1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 )

A.“教育大革命”对该人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该人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该人成为教授至关霞要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该人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14.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 )

①中国维和部队在黎巴嫩 ②参加朝核六方会谈

③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反恐演习 ④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④

15.1933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工业复兴法》规定:“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

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修订本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为雇佣条件;雇主必

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这一法律说明( )

A.资产阶级试图加强对工人的控制 B.保障就业、刺激消费是新政的重要内容

C.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政府放弃自由企业制度 D.工人运动在经济危机期间发展起来

16.下表反映了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项目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100%

——

商品零售额

95.8%

4.2%

A.三大改造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C.土地改革完成 D.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17.“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1936年)毛泽东写这首词的时候,中国工农红军( )

A.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五次军事围剿

C.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D.开赴抗日战争的前线

18.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与当时的棋王谢侠逊对弈时一语双关地说:“明人重炮,清人重马,我们应该重兵卒”周恩来的话实质上反映了( )

A.周恩来深谙历史知识 B.中共放弃中原从而扭转抗战局面

C.中共决心依靠军队士兵抗战 D.中共依靠群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19.1990年,考古学家在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发现了一把铜柄嵌玉铁剑。经鉴定,它被确

认为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堪称“中华第一剑”(见左下图)。你认为该剑

制造的年份不应该早于 ( )

A.商朝 B.西周晚期 C.春秋早期 D.战国中期

20.世界博览会享有“经济、科技、文化奥林匹克盛会”美誉,展示了人类在社会、经济、

文化……取得的最先进成就。1851年在伦敦举办的博览会上,不可能展出的是( )

A.火车机车 B.汽船 C.万能蒸汽机 D.内燃机

21.下列历代措施中,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有 ( )

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②唐玄宗在边境要地设置军镇

③宋太祖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 ④明太祖废行省在地方设三司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自明朝万历年间,把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仁立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 这种现象出现反映了( )

A.生产力的发展 B.粮食产量增加富裕了一定的劳动力

C.劳动力专业化出现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

23.“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做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预备市场。”上述核心观点是( )

A.英国废除了奴隶贸易 B.非洲的开展工业革命已经进行

C.奴隶贸易是不符合资本主义发展 D.非洲成为了新的市场

24.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49-1952年各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52年的是( )

A.严重、困难、农民、地区、解放 B.敌人、解放军、中国人、美国、解放

C.预备、中共、敌人、改造、经济建设  D.中国人、侵略、中国、美帝主义、祖国

25.《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其中“使乡村从属于城市”反映的是( )

A.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 B.工业革命 C.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D.资产阶级革命

26.(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23年,第一个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其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语语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里,就已将汉语中没有字与“She”相对应的困境凹显出来。

——黄兴涛《“她”字的故事》

材料二 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狠(同“很”)觉不便。(刘)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这原是极好。 ——周作人《改革》(《新青年》1918年)

材料三 本刊对于女性第三称的代名词,用“伊”字,而拒绝用“她”字,因为女性第三身用“她”,男性第三身用“他”,对象第三身用“牦”,以“人”旁、“女”旁、“牛”旁想比衬,男性是“人”,女性是“女”,对象是“牛”,岂非是含着点女性非“人”的意思吗?

———《本刊拒用“她”字启示》(《妇女共鸣》1935年)

材料四 五四以后,“他”、“她”、“ 牦”三字体现了中国文字在文法上更进一步接近严密的努力。而且人旁、女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她”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 ——柳《拒用“她”字》(《读书生活》1935年)

材料五 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陈寅恪《致沈廉士》

请回答:

(1)“她”字最迟发明于哪一年?是谁发明的?为什么要发明这个字?(3分)

(2)民国时期,人们对“她”字的使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的观点是什么?(4分)

(3)“她”字从无到有再到普遍使用,可以折射出近代中国哪些方面的变化?你怎样理解陈寅恪的话?(4分)

27.(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外国商人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生产的发展。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根据当时人们主观上的理解,运用自己可以拥有的政治资源与经济条件,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因此,是不断地在应对矛盾与困境中试错,而不是根据先验的理性的蓝图设计,构成了支配人们做出现代化选择的基础。 ——摘自《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材料三 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布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摘自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何种趋势?(2分)

(2)材料二不同时期的中国人以怎样特有的方式来追求现代化的?(6分)

(3)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哪些新气象?(3分)

(4)概括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以上深刻变化的原因和影响。(6分)

28.(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练习;人假如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三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回答:

(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4分)

(2)根据材料二,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何特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5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又有何发展?(4分)

29. (11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 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鸡、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 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回答:

(l)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其共同原因是什么? (3分)

(2)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2分)

(3)同为启蒙思想,为什么中国被称为“中世纪末的产物”,而法国则被称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6 分)

30.(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假如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习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治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孙中山全集》第9卷)近代以来中国各阶层在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历程中,逐渐熟悉到: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在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孙中山创立了什么理论?后来有什么发展? (2分)

(2)列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史实。(4分)

(3)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4分)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 (4分)

31.(9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五以上,授露田

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休耕轮作)所授之田,率倍之(男夫80亩,妇人40亩,亦称倍田),三易之田,再倍之(三易之田:耕种一年,休耕两年的贫瘠土地。再倍之:男夫120亩,妇人60亩),以供耕作……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国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1,3,5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

(1)从图一和图二服饰变化中,你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影响?(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的哪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实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2

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商鞅为实现民“殷富”所采取的措施。(3分)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9分)

材料一:在西方世界日益关注中国的过程中,《时代》周刊是最典型的代表。毛泽东和邓小平曾分别于1949年3月和1979年1月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材料二:江泽民说:“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接着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时代》周刊将上述两人列为当时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2)以上述两人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各是什么?(2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面作了哪些成功的探索?(3分)

2008年广东历史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三)

参 考 答 案

A A CC A B A B D C B C B D B A C D B D B C D C B

26.(1)1918年.(1分)刘半农。(1分)因为英文当中有“She”字,而中文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字。(1分)

(2)一方认为“她”字的出现是对女性的欺侮;(2分)另一方认为“她”字只是使中国文字更严谨,并没有欺侮女性的意思。(2分)

(3)①“她”字的发明原本是为了解决中英翻译的问题,说明近代以来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一个字的存废,引起了社会的激烈辩论,说明近代以来妇女地位的提高。(4分)

②中外文明的融合和发展。(2分)

27.(1)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分)

(2)曾国藩、李鸿章等发起了洋务运动;康梁领导了戊戌变法;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陈独秀李大钊等倡导新文化运动。(6分)

(3)剪发辫;更新服饰;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3分)

(4)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深重;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运动及政府的推动。(4分)影响: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2分)

28.(1)主要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2分)

分析评价: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2分)

(2)特点:社会福利制度化,强调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3分)

思想根源:继续了儒家的“仁”的思想(大同思想),同时又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2分)

(3)发展: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明确提出了以发展经济来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明确提出了通过政府调节来解决社会福利问题(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4分。)

29.(1)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和发展;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封建文化专制严酷。(3分)

(2)批判君主专制统治。(2 分)

(3)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黄宗羲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3分)18 世纪,欧洲资本上义生产方式接近确立;孟德斯鸠等资产阶级思想家以科学为指导构建了资产阶级国家的理想蓝图;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倡科学与民主;宣扬平等与自由;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3分)

30.(1)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2分)

(2)制定民主革命纲领;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现国共两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4分)

(3)制度建设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 法制建设方面:195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分)

(4)改革开放(1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建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3分)

31.(1)服饰汉化(1分);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了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发展。(1分)

(2)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1分);国家控制大量的土地。(1分)

(3)废井田,开阡陌(或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答应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

耕织;统一度量衡。(3分)

(4)都移风易俗;都确立了新的土地制度。(2分)

32.(1)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社会发生巨变。(2分)在邓小平的指导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世界上。(2分)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2分)

(3)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或“一五”计划;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条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改造道路(或进行三大改造;和平赎买政策等);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召开中共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提出科学论断,提出经济建设的“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科学方针。(开放答案,只要答出三点,即可给3分)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历高三上试卷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组图]广东历史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高三历史上学期练习题(3)
    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
    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测试卷
    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
    高三历史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高三历史教学质量第一次调研考试
    高三文科历史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年级历史考前模拟考试题
    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
    高三历史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
    历史高三第一次调研试卷
    高三历史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查试题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
    高三第一次月考
    高三历史五月强化练习题
    普通高校 招生模拟考试历史卷
    高三历史第三单元测试
    历史专业班考前测试
    高三历史第四章检测试题
    高三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
    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测试
    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题
    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高三 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高三中国古代史单元检测题(先秦、秦汉…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二…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第一次统测
    历史专业班专题复习测试卷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四…
    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人民版必修3)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四…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六…
    高三历史第二次周练试卷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五…
    高三历史必修一过关试题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测试一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周练试题
    高三历史上学期周练一
    高三历史上学期摸底考试
    高三历史复习测试试卷(二)
    高三历史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广东历史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二)
    高三历史迎市调研模拟考试
    高考山东文科综合测试卷(历史部分)
    高考北京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四川文综测试Ⅰ卷(历史部分)
    高考全国文综测试Ⅰ卷(历史部分)
    高考全国文综测试II卷(历史部分)
    2010年高考历史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广…
    2008江苏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含典型…
    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评估调研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分析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复习指导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新教材评估检测卷(…
    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
    广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最后冲刺90题
    海南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说明(历…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
    2008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大纲(…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8月考试试卷
    高三历史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月考试卷
    高三历史迎市调研模拟考试二
    高考全国Ⅰ文综(含答案)
    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全国高三文综模拟试卷历史部分试题
    普通高校招生统考(四川卷)文科综合…
    高三历史五月强化练习
    高三文综历史教学质量检测题
    高三文科综合能力历史模拟测试(二)
    高三文科综合能力历史模拟测试(一)
    高三文科历史适应性练习
    高三4 月历史模拟考试
    湛江市普通高考模拟考试历史卷
    高三历史统一练习题(二)
    高三历史复习易错题
    高考历史综合能力测试卷
    高中毕业班历史第一次统一检测
    高三第二次大联考考试
    高三年级2月历史试题
    高三历史第一次调研测试
    高三历史复习测试试卷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二…
    普通高校招生模拟考试历史卷
    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二)
    高三历史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广东卷…
    各地模拟试题选择题精选100题——中国…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第四次月考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六…
    全国普通高考历史单科广东卷解析卷
    高三历史全国统一考试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三…
    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一…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 短暂…
    高三历史第一次周练题
    高三历史复习练习
    高三历史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五…
    高考文综(天津卷)
    高三历史世界史测试卷十
    高三历史上册期末考试
    高三历史上册期末联考试题
    高三历史上册期末统一考试
    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测试卷(历史部分…
    高考江苏历史卷试题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
    高三历史起点调研测试
    高考文综(天津卷)
    高考文综北京卷(含答案)
    高考四川文综试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试题广东卷(含部分答案)
    高考全国文综测试卷II(含答案)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一…
    宁夏2010年普通高招考试文综考试说明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
    50年前的历史高考试题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题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
    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历史…
    北京安徽两地2000年春季高考历史试卷…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
    高考文综 (山东卷)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
    高考文科综合历史标准测试试卷(二)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
    上海高考历史试题
    江苏省历史高考试卷
    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及试卷解析
    江苏省高考历史试题解析
    普通高中历史毕业考试
    春季高考历史试卷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