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按社会性质可以将中国古代史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因为高考删掉原始社会,所以此次不考。奴隶社会又分为开创阶段(夏)、发展阶段(商)、繁荣阶段(西周)、衰落阶段(春秋)。大家复习的时候应该掌握奴隶制度的开创、发展、繁荣和衰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表现。
其次,按单元来分,中国古代史也可以分为先秦史、秦汉史、三国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五代十国辽夏宋金元史、明清史等六个单元。大家应该掌握每个单元(即历史时期)的历史特征。如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可以概括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创建和巩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的局面;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水平居于世界前列;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格局形成;中外交往开始发展起来;科技文化确立了世界领先地位。再如明清时期历史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封建社会趋于衰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并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多民族统一国家得到巩固;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逐渐到闭关锁国;思想文化上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再次,我们还可以按朝代来复习历史。我们应该掌握每个朝代在中国古代史中的历史地位。如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可从隋朝统一的历史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大运河的开凿、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民族关系的加强等方面加以理解。如隋朝在借鉴前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和创立科举制,对唐朝及以后的历代王朝产生深远影响。隋朝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并实行租庸调制,为唐代沿用并有所改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开凿的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的控制。隋朝加强了同流求、西域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对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刚才是静态地观察隋朝历史,我们还可以动态地复习隋朝历史,即从隋朝的建立及实现大统一的原因、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隋朝的皇帝及不同皇帝采取的不同措施、隋朝的灭亡及灭亡原因等方面认识隋朝。
还有,我们可以按照专题来复习历史。中国古代史大的专题主要有经济史、政治史、民族史、对外关系史、文化史。我们应该在宏观上明确各个专题之间的关系:经济决定政治、民族、对外关系,政治、民族、对外关系反作用于经济;经济、政治、民族、对外关系决定文化,文化反映经济、政治、民族、对外关系。复习的时候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将不同的历史事件纳入不同的专题,如七国治乱可以纳入政治史,科举制可以放入政治史,也可以放入文化史。其次,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尤其是很有作为的历史人物,如汉武帝等,可以分经济、政治、民族、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展开论述。再次,对于一个朝代或一个历史时期,同样可以从这五个方面进行掌握。如五代十国辽夏宋金元史时期历史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其显著特点是封建生产方式进一步向边远地区扩展,边疆得到进一步开发;经济发展的另一特点是商品经济有了明显进步。政治上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分裂割据和南北对峙局面。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形成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融合高潮。对外关系上,中国对外关系的中心从陆路开始向海路转移。文化上,许多重大科技成就或发明(如四大发明中的三项)趋于成熟和完善,中国的科技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除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外,我们还应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考试题型基本上可以分为单项选择题、填空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其要求都不一样。
比如说,对选择题题干的分析是做好选择题的前提。选择题的题干提供了许多有效信息,但是容易被忽略。大家可能有这样的学习体验,之所以做错了题,不是不会,而是忽略了题干中的某个条件,比如漏看了“经济原因”中“经济”二字,或将“两汉”错看成“西汉”,等等。那么,大家平时就应该总结自己容易在哪方面犯错,做题的时候特别关注这些平时容易忽略的条件,已使自己能够对这些条件比较敏感,减少甚至消除此类低级错误。
再如填空题,其答案具有唯一性,因此必须准确,尤其是人名和地名,绝对不能写错别字,否则就扣分。在平时就应该提高自己记忆的准确性,对一些难字、偏字、容易混淆的字、一些重要的人名地名不打折扣的记住。如台湾在不同历史时的称呼,尤其是“琉球”和“流求”分别是什么时期的称呼,一定不能含糊。
再如材料解析题,如果题干没有要求你引用原文,千万不要引用,一定要用自己的话来说,因为材料选择题考查的就是同学们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你引用原文,判卷者就不知道你是否读懂了材料。试卷中所给的每一个材料应该说都提供了有效信息,因此,作完材料解析题后,大家应该检查一下自己的答案,看自己的答案中是否已经体现了所有材料的观点,如果没有,肯定会有遗漏。另外,材料解析题所给材料一般有好几个,材料之间一般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一定要分析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至于问答题,问答题由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制词、回答内容词和解答方式词构成。题目中心词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制词是规定事件、现象的时间、地点和性质;回答内容词是答案规定必须回答的内容;解答方式词是回答的方式。
例如,1988年试题:19世纪末山东是怎样变成德国“势力范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中外史实说明因此而引起的反响和最后结果。
本题的“山东”是题目中心词;“19世纪末”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条件限制词;“变成德国‘势力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和“引起的反响和最后结果”是回答内容词;“怎样”、“发生”和“说明”是解答方式词。做题之前这些东西都应该分析清楚,其中大家最容易出错的是回答内容词。以例为证。
有个论述题是:“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的发展上有哪些异同?在文化上各有哪些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
这个题目往往会出现漏答的情况。我们来分析一下题目。在这个题目中,“东晋、南北朝”提供的是时间这个条件,而非所要回答的问题,“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和北方”的相关情况才是所要回答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究竟有多少个求答项呢?应该有“南方和北方在政治上的相同点”、“南方和北方在政治上的不同点”、 “南方和北方在经济上的相同点”、“南方和北方在经济上的不同点”、“南方和北方在民族关系上的相同点”、“南方和北方在民族关系上的不同点”、“南北方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发展在文化上有哪些反映”、“这些反映说明了什么问题”等八个回答内容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