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历史 >> 高中三年级 >> 历史高中三年级试卷 >> 正文

 

[组图]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查询历高三上试卷的详细结果
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命题:张家明 审题:唐小红

第I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  )

A.《史记》 B.孟姜女传说 C.商朝卜辞 D.《资治通鉴》

2.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表明(  )

A.夏商周三代统治的时间都不长 B.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完全不同

C.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毫无共同之处 D.夏商周三代的主要制度是相沿袭的

3.“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

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

4.《荀子•君道》: “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

A.施行“仁义”和“王道” B.强化君主专制   

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D.加强对中心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5.《论语》“马厩失火,问人,不问马”反映了孔子 ( )

A.“苛政猛于虎”的思想 B.“仁者爱人”的思想

C.“政在得民”的思想 D.“为仁由已”的思想

6.先秦时期,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  )

A.铁器的使用 B.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的出现

C.牛耕的运用 D.筒车的运用

7.中国的汉字是方块字,但直到秦朝,中国才实现“书同文”字。下列文字中,属于秦朝统一后使用的官方字体是 (  )

A.隶书   B.小篆    C.行书    D.楷书

8.下列文化成果中,不能体现出秦汉文化所具有的统一王朝气势恢弘特点的是(  )

B.公元前3世纪晚期修建的长城

C.陕西临潼兵马俑

D.《史记》书影

A.湖北随州全套编钟

9.和亲是我国古代中原王朝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一种方式,西汉初年的和亲与唐朝的和亲有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

A.对象的不同 B.背景的不同 C.目的的不同 D.结果的不同

10.唐朝时期今天一些少数民族的祖先就生活在祖国境内,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

A.回纥——回族 B.吐蕃——藏族 C.南诏——白族、彝族 D.黑水靺鞨——满族

11.设立机构、册封与和亲是唐朝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唐朝对下列哪个民族先后实行过上述三种措施 ( )

A.南诏 B.吐蕃 C.回纥 D.粟末靺鞨

12.武则天当政期间的创新性政绩,主要是 (  )

A.创立“自荐”求官制度 B.创立科举,实行殿试制度

C.实行募兵制 D.完善科举,任用高官负责考试

13.右图所示货币最早在市场流通是 (  )

A.唐玄宗开元年间 B.唐太宗贞观年间

C.唐高祖武德年间 D.隋文帝开皇年间

14.下面都是我们学过的唐诗,请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诗句作者生活的时代,其中正确的是①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②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③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④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82615205

C.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

15.中国历法历史悠久,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成熟的标志是 (  )

A.《大衍历》 B.《授时历》 C.“太初历” D.“十二气历”

16.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由此可见,下列论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

A.反应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融合黄老之学、法家主张和佛家思想丰富儒学

C.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D.新儒学主张“为政以德”的仁政爱民思想

17.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下列机构(或官职)曾保障了“丝绸之路”畅通的有①西域都护②安西都护府③北庭都护府 ④黑水都督府(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8.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已得到较大开发与发展,其中位于黄河流域的水利工程是①芍陂②都江堰③西门豹渠④郑国渠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下列各项文物中,出土于长江流域的是①甲骨文②全套青铜编钟③马王堆汉墓帛秦始皇陵兵马俑⑤嵌错赏功宴乐铜壶 (  )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⑤

20.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  )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美文化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21.规定“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的军事制度是 ( )

A.府兵制 B.保甲制 C.募兵制 D.将兵法

22.唐政府在云南地区实行的主要民族政策是 ( )

A.设置行政机构,加强行政治理 B.册封当地首领,加强经济交流

C.实行移民政策,加强文化交流 D.派驻军队,加强军事治理

23.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心权力机构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

A.加强皇权 B.分工合作 C.提高办事效率 D.避免决策失误

24、如你生活在唐朝后期的扬州你能够体念到 ①与朋友一道欣赏夜景 ②在波斯店买一串佛珠送给信佛的母亲 ③乘船到杭州欣赏运河沿岸美景 ④将当地所产的唐三彩捎给日本友人 ( )

A. ②③④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

25.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共同之处有①和日本、朝鲜交往频繁②陆路、海路并重③传播了中国的先进技术 ④政治经济制度被一些国家借鉴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③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主观题

26、(14分)古代中国以农耕文明为主,边疆地区也存在着游牧经济。阅读下面地图,完成问题:

(1)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夏、商、周时期农耕文明的中心地带。简要说明夏、商、西周时期农业发展的情况。(3分)

(2) 结合秦汉时期的有关知识,分析地图中标识的农业区域向北方扩展的原因。(2分)

(3) 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有关知识,分析图中标识的农业区域向南扩展的主要原因、概况及其影响。(7分)

(4) 说明你对于农牧业区北移南迁的利弊熟悉。(2分)

27.“欲求超胜,必须会通”,继续、借鉴与创新是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亘古常新的课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格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至少总结三点)?(3分)

材料二 韩国不仅把忠孝一致作为儒教的行为模式,而且通过风俗礼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国立命的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占有绝对的比重,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自《韩国世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

(2)根据材料二,概括韩国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内容(至少总结两点)?对本国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材料三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决不介怀。(清代)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继而闭目塞听,落伍世界。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唐与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熟悉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1分)

28.(11分)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有关资料表明:中国最早的哲学家老子、墨子、孟子、荀子等都曾默想和探究过“天”的道理。荀子说“制天命而用之”;王充在《论衡》中说“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非自然也。”

材料二、孟子不仅以旁征博引的滔滔雄辩论证了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而且就“保民”“养 民”提出了系统的制度设计,并且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响亮口号把民本思想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孟子眼里,民众是君主“得天下”所必须凭借的资源,“得民”只是一种必要且必须的手段。

材料三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材料四 温家宝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要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回答:

(1)据材料一、二,结合史实指出我国古代思想家是怎样熟悉社会协调发展的。(4分)

(2)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上述思想在唐朝社会发展实践中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4分)

(3)材料一、二、三中所体现的思想主张及社会追求与材料四中提出的“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相同之处和本质区别。(3分)

29.(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引自《国史大纲》

材料二、东汉末年,一些正直的朝臣和太学生讽刺道:“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引自《人教版<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

——引自《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1) 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并说明选官标准的重大变化。(5分)

(2) 试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5分)

(3) 上述材料对今天的干部选拔有何启示。(1分)

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

D

D

D

B

C

B

A

B

A

C

A

C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A

A

B

A

B

D

D

A

B

A

D

C

二、主观题

26、(14分)⑴、夏、商、西周时期,已经有“五谷”等农作物;耕作技术、农田水利建设有较大发展,已懂得使用肥料;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所制。(3分)

(2)、原因:秦统一中国,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西汉取得对匈奴战争的胜利。(2分)

(3)、原因:①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畜牧业发展。②南方:北方长期战乱,人民大量南迁;南方政局相对稳定。(3分)

概况:①北方:农耕规模缩小。②南方: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南流域。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3分)

影响: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1分)

⑷、熟悉:促进了北方边疆地区和江南的开发,但轻易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言之成理即可) (2分)

27.(14分)(1)爱国;自强;好学;诚信;求知;爱人。(3分任答出三点即得满分)

(2)内容:忠孝一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强不息;团结协作。(2分任答出两点即得满分)

影响:丰富了韩国民族精神;为韩国的繁荣提供了精神动力,促进了韩国经济发展。2分)

(3)态度:汉唐积极吸收外来文化;清代排斥外来文化。(2分)

影响:汉唐: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唐代形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为汉唐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文化基础。(2分)清代:阻断了中外文化交流,造成了中国近代文化的落后。(2分)

(4)正确处理不同文化的关系;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2分)(说明:考生答案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但总分不超过各题赋分。)

28、(11分)(1)在与自然的关系上:注重把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如都江堰的修建,化水害为水利或大运河的开通,加强南北的联系等(2分);在社会关系上:出现民本思想,强调政在得民,如唐朝初期的存百姓或轻徭薄赋。(2分)

(2)积极:放火烧山、围湖造田使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以民为本的观念对唐朝前期政治清明局面起到重要作用。(2分)

消极:江南地区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带来了不利影响。(2分)

(3)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或“民本”)的思想。前者本质上是维护剥削阶级统治,后者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前者靠人治维持,后者强调法治。(3分)

29、(11分)(1)察举制、科举制。(2分)察举制西汉以德行为标准;东汉以门第族望为标准;科举制以学识能力(或考试成绩、等级)为标准。(3分)

(2)西汉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大,中心集权加强。(2分)

东汉时期,地主豪强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行政组织日趋瘫痪,豪强势力把持仕途。(2分)

隋唐时期, 门阀大族衰落,庶族上升。(1分)

(3)把徳放在首位,德才兼备;推荐与考试相结合,杜绝不正之风。(1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历高三上试卷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组图]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
    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测试卷
    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
    高三历史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高三历史教学质量第一次调研考试
    高三文科历史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年级历史考前模拟考试题
    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
    高三历史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
    历史高三第一次调研试卷
    高三历史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查试题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
    高三第一次月考
    高三历史五月强化练习题
    广东历史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二)
    高三历史第三单元测试
    历史专业班考前测试
    高三历史五月强化练习
    高三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
    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测试
    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题
    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高三 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高三中国古代史单元检测题(先秦、秦汉…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二…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第一次统测
    历史专业班专题复习测试卷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四…
    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人民版必修3)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四…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六…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五…
    高三历史上学期练习题(3)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测试一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周练试题
    高三历史上学期周练一
    高三历史上学期摸底考试
    高三历史复习测试试卷(二)
    普通高校 招生模拟考试历史卷
    高三历史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广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最后冲刺90题
    高三历史起点调研测试
    高考北京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四川文综测试Ⅰ卷(历史部分)
    高考全国文综测试Ⅰ卷(历史部分)
    高考全国文综测试II卷(历史部分)
    2010年高考历史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广…
    2008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大纲(…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评估调研
    高三历史第二次周练试卷
    高三历史必修一过关试题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分析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复习指导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新教材评估检测卷(…
    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
    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考山东文科综合测试卷(历史部分)
    2008江苏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含典型…
    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海南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说明(历…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8月考试试卷
    高三历史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月考试卷
    高三历史迎市调研模拟考试二
    高三历史迎市调研模拟考试
    高考全国Ⅰ文综(含答案)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
    全国普通高考历史单科广东卷解析卷
    普通高校招生统考(四川卷)文科综合…
    高三文综历史教学质量检测题
    高三文科综合能力历史模拟测试(二)
    高三文科综合能力历史模拟测试(一)
    高三文科历史适应性练习
    高三历史复习测试试卷
    高三4 月历史模拟考试
    普通高校招生模拟考试历史卷
    高三历史第四章检测试题
    湛江市普通高考模拟考试历史卷
    高中毕业班历史第一次统一检测
    高三第二次大联考考试
    高三年级2月历史试题
    高三历史第一次调研测试
    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高考文科综合历史标准测试试卷(二)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二…
    广东历史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
    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二)
    高三历史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广东卷…
    各地模拟试题选择题精选100题——中国…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第四次月考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六…
    高考历史综合能力测试卷
    高三历史全国统一考试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三…
    高三历史复习易错题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一…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 短暂…
    高三历史第一次周练题
    高三历史复习练习
    高三历史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五…
    高考文综(天津卷)
    高三历史世界史测试卷十
    高三历史上册期末考试
    高三历史上册期末联考试题
    高三历史上册期末统一考试
    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测试卷(历史部分…
    高考江苏历史卷试题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
    高三历史统一练习题(二)
    高考文综(天津卷)
    高考文综北京卷(含答案)
    高考四川文综试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试题广东卷(含部分答案)
    高考全国文综测试卷II(含答案)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一…
    宁夏2010年普通高招考试文综考试说明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
    50年前的历史高考试题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题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
    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历史…
    北京安徽两地2000年春季高考历史试卷…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
    高考文综 (山东卷)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
    全国高三文综模拟试卷历史部分试题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
    上海高考历史试题
    江苏省历史高考试卷
    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及试卷解析
    江苏省高考历史试题解析
    普通高中历史毕业考试
    春季高考历史试卷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