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历史 >> 高中三年级 >> 历史高中三年级试卷 >> 正文

 

[组图]广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最后冲刺90题

查询历高三上试卷的详细结果
广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最后冲刺90题

1.“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话体现了

①当代中国人对生命价值的高尚追求 ②现代生活节奏的高效与快捷 ③改革开放使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的变化 ④现代人对金钱的崇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对此言论最恰当的提炼是

A.反抗侵略 B.政治改良 C.中体西用 D.全盘西化

3.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与以前的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相比,成为社会发展主要动力的应该是

A. 资本的积累 B. 知识的创新 C. 工具的革新 D. 土地的利用

4.《论语.先进》记载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深奥学问)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里孔子提倡的教学方法是

A.启发诱导 B.因材施教 C.学习思考相结合 D.择优而教

5.《履园丛话·产业》中记载,明清时候“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尘(商肆集中之处)次之,店与铺又次之。”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封建地租重 B.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商品经济繁荣 D.有钱人喜欢经营土地

6.1911—1921年中国革命发展的趋势是

A.由资产阶级改良向资产阶级革命转变

B.由资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C.由以城市为中心向以农村为中心转变

D.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7.2006年10月,朝鲜不顾各国的反对,进行了核武器试验,将“朝核危机”引向高潮。中国政府在明确表示反对的同时,依然积极呼吁各方克制,主张用谈判的方式解决危机。这表明:

A.中国的外交政策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B.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C.中国是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应该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

8.在克里斯提尼执政时期,雅典每年举行非凡公民大会,投票决定民主威胁者的命运。如某人的得票超过6000,他将被判在国外流放10年,但家人不受牵连,本人在10年后也恢复公民权。这种民主方式的依据是:

A.十二铜表法 B.陶片放逐法

C.雅典公民法 D.公民大会法

9.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实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的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全球通史》

“那些稀奇古怪的口号”指的是:

A.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B.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C.继续参加一战 D.颁布《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10.右图是某中学生的漫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熟悉到:

①那时候中国与外国完全断绝往来 ②清政府实行

这个政策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③该政策使中国长期末受西方殖民者侵略,日益

强大④实施该政策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对付东南沿

海的抗清斗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11.翻开中国《现代汉语词典》,里面带“洋”字的词语很多,如“洋装”、“洋油”“洋钉”等。从中得到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A.洋货曾充斥中国的市场

B.洋货的涌入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洋货的涌入对中国的经济只有“破坏”作用

D.洋货的涌入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2.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了解和熟悉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下列没有体现和谐思想的是:

A.“四海之内皆兄弟”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D.“事在四方,要在中心”

13.下列有关抗日战争期间两个战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总体上基本是相互配合的

B.两个战场都实行了全面抗战的路线

C.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D.敌后战场成为后来的主要战场

14.国民大革命给中国共产党最深刻的历史教训是

A.警惕统一战线内部的野心家 B.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

C.团结大多数的革命阶级 D.独立地把握革命武装和领导权

15.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有某种联系,它们都

A.为故事情节的展开设计了一个明显的理由 B.赞成在作品中表现自我

C.是精神生活出现危机的反映                D.提倡用意识的延续取代行动的延

16.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决定于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

17.1936年,第11届奥运会首次通过电视实况转播,共有16.2亿万观众。1996年,第26届奥运会电视实况转播累计观众196亿人次,这说明

A.普通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B.电视作为大众媒体,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方式

C.观众必须通过电视才能了解奥运会 D.电视给观众带来更具冲击力的视觉享受

18.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和风气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舶来的近代西方文明使中西文化碰撞、交汇,是近代社会习俗、风气演变的重要原因

②近代文明的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使社会生活习俗趋向西化,对中国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对此应完全肯定

A.①正确,②正确 B.①②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不正确,②正确

19.18世纪下半叶近50年的时间,当时中国的人口翻了一番,从1.5亿人激增至3亿,1850年左右达到4.3亿,而从1850年到1949年的一百年中,全国人口增速趋缓,仅由4.3亿增加到5.4亿。导致1850~1949年间人口增势趋缓的主要原因在于

A.外患严重、灾难连年、战乱不断 B.吏治腐败、武备废弛、思想禁锢

C.计划生育、土地兼并、农业歉收 D.瘟疫肆虐、医护落后、死亡率高

20.中国近代史上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其主张是

A.加强君主专制 B.建立内阁制

C.实行君主立宪 D.倡导民主共和

21.19世纪40年代,珠江口外英国战船的隆隆炮声不仅惊醒了大清帝国的天朝迷梦,而且将中国拖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社会经济开始转型。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中最早出现的近代经济要素是

A.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C.洋务派的官僚经济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22.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于是向封建腐朽统治的大清帝国发动了侵略战争,最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该条约内容中,最能反映英国发动这场侵略战争意图的是

A.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B.双方共同协定关税

C.赔款2100万银元 D.片面最惠国的待遇

23.“中国自强之策,除修明政事,精练兵勇外,必应仿造轮船以夺彼族之所恃,……以中国聪明才力,国耻足以振矣。”这段话体现了

A.洋务派的观点 B.维新派的观点

C.实业派的观点 D.革命派的观点

24.据英国官方材料,在1837年7月到1838年6月,中国从英国的进口总值是560万英镑,其中鸦片占60%。这年中国对英国的输出总值是310万英镑。对这种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A.鸦片是英国对华贸易的主要商品 B.英国在中英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

C.英国在正常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 D.中国已经变成英国工业品倾销市场

25.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情况应该出现在当时的

A.东南沿海地区 B.长江中游地区 C.渤海湾地区 D.黄河中下游地区

26.“1840年西方的工业经济产物——坚船利炮彻底打跨了中国小农经济的大刀长矛”,对这一材料的正确理解有

① 西方的工业经济的基础是军事工业 ② 西方工业经济优于小农经济

③ 西方的工业经济需广阔的海外市场 ④ 东方从属西方格局正在形成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7.(甲午战争后)“今天,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重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引自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三册)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孟买棉纱的质地优良

C.手摇纺车的效率低下 D.民族工业的举步维艰

28.中英《南京条约》规定,无论英国人在华所犯何罪,都交由英国领事按照英国法律审理;而中美《望厦条约》更进一步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不仅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刑事诉讼,而且美国人之间、美国人与其他外国人在中国的一切诉讼,均由美国领事审理,中国官员无权过问。条约内容表明

A.清政府熟谙近代领事制度 B.列强已掌控中国司法大权

C.中国司法主权遭严重破坏 D.中西间法律思想相互渗透

29.“我们期望社会上革命分子,大家都集中到国民党,使国民革命运动得以迅速实现,同时希望中国国民党断然抛弃依靠外力及专力军事两个观念……以树立国民革命真正领袖地位。”上述中共三大宣言内容反映出

A.认为国民党是一个革命政党 B.希望改组国民党

C.承认国民党在革命中的领袖地位 D.放弃了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30.与鸦片战争相比,甲午战争发生时,整个世界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列强侵华的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战后所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中,能够突出反映这一新变化的是

A.割让辽东、台湾给日本 B.赔偿日军费2亿两白银

C.答应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D.增开四个对外通商口岸

31.下图题为《沉重的铁锤连续地打在蒋介石的脊骨上》(上为刘邓,下为陈谢)请回答:该图反映的历史意义是

A.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B.粉碎全面进攻

C. 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D.战略决战

32.蒋介石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与此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A.北平和谈 B.西安事变

C.皖南事变 D.重庆谈判

33.中共“二大”提出:“共产党员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命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作出这一决策的客观依据是

A.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 B.中共的最高纲领

C.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性、阶级性 D.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的教训

34.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声明指出:无产阶级目前最切最要的工作,还是应该联络民主派共同对付封建军阀的革命,以达到军阀覆灭能够建设民主政治为止。”这表明当时党已经

A.受到右派错误路线的影响 B.放弃了领导工人

C.明确了民主革命的原则 D.开始与国民党合作

35.周恩来说:“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这段话表明中共

①明确了把握军队,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②创建了工农革命军 ③已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④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地位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36.1942年1月,中共中心《关于土地政策的决议》中规定:“在对富农减租减息后,同时需要交租交息,”作出这一决策的最主要目的是

A.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 B.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恢复发展农村经济 D.调动农民支援革命的积极性

37.嘉庆道光年间,清朝由盛转衰,渐呈末世景象。当时有人指出,当今天下财富,“上不在国,下不在民……淫侈愈甚,积于官吏,而兼并于大商,此国与民所以贫困也。”以下评述不正确的是:

A. 清朝官吏腐败,贪污盛行 B. 商业的发展是导致吏治腐败的根源

C. 官吏贪污严重,影响国计民生 D. 封建专制制度没落,加剧官吏腐败

38.法国人傅立德在《上海法租界史》序言中写道:“当第一个法国人来这里居住时,它还是一个布满了沼泽地的荒僻的地方。创建初期的寒伧的‘法国区’(法租界)今天已经成为这个巨大的上海地区中心的一个繁华市区,……完成这样的业绩花了多少时间呢?还不到80年。我们有权利引以自豪。”该书大约创作于:

A.19世纪晚期 B.20世纪初期 C.20世纪二、三十年代 D.20世纪中期

39.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异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义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D.全面赞扬与肯定

40.下列思想主张克服了义和团运动局限性的是

A.“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B.用革命手段废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

C.“改条约,复税权,完全独立”

D.“要想拒洋人,只有讲革命独立,不能讲勤王”

41.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就孕育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时代曙光的出现,主要指

①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封建文化,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②资产阶级为捍卫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 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④无产阶级独立地登上了政治舞台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

42.毛泽东同志说:“……使阶级斗争服从于今天抗日的民族斗争,这是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则。”下列中共的政策体现了这一“根本原则”的有

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② “三三制”政权的建立

③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④ 召开党的“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43.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有

①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② 建立统一战线

③ 对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④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44.《中共中心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指出:“……实行减租减息之后,又实行交租交息,于保障农民的人权、政权、财权之后,又须保障地主的人权、政权、财权,借以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对这一政策的最恰当的评价是

A.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 B.合理调节各抗日阶级的内部关系

C.保障地主基本利益 D.发展统一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相结合

45.“争取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败的力量……不非凡注重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上述观点所反映的是

A.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C.陈独秀右倾思想 D.“左”倾机会主义思想

46.下列关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头20年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是

A.相继经历了由“走英日道路”到“走美法道路”再到“以俄为师”的过程

B.先后实践或主张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方案

C.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探索出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D.反映出先进的中国人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时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

47.1928年召开的中共“六大”认为,民族资产阶级是最危险的敌人之一,国民党的各个派别都是一样的反革命。这一观点表明

A.大会仍未肃清“左”倾思想 B.中共着力纠正“左”倾思想

C.中共认清了革命的对象与动力 D.大会纠正了右倾主义路线

48.“中日矛盾变动了国内的阶级关系,使资产阶级甚至军阀都碰到存亡的问题,在他们及其政党内部,逐渐地发生了改变政治态度过程。”这段话反映了

A.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

B.资产阶级和军阀改变了政治态度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资产阶级及军阀的统治受到威胁

49.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讲话:“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迫不得已的办法……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以和平外交方式,求得卢事的解决。”下列对这段话表明的问题,表述不正确的是

A.日本的侵略尚未危及蒋介石及英美的主要利益

B.蒋介石表示预备抗战

C.蒋介石仍寄希望于和平解决

D.蒋介石继续推行对内镇压国内革命的政策

50.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致信美国总统杜鲁门:“……中国悠久的文明和她的民主个人主义终于会再显身手,中国终于会摆脱外国的羁绊,对于中国目前和将来一切朝着这个目标的发展,你认为应当得到我们的鼓励。”这段话表明

A.美国转变了对中国的根本立场 B.美国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感到无可奈何

C.美国预备笼络新生政权 D.美国要帮助蒋介石恢复其在大陆的统治

51.我们所说的“抗日战争改变了中国反侵略斗争屡败的局面”,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以往的反侵略战争都以失败告终

B.中国人民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C.以往的反侵略斗争没有取得一点成就

D.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52.1945年8月,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当时,此斗争主要集中在

A.建设什么性质国家之争 B.国共两党关系的斗争

C.军队与政党的关系之争 D.解放区与国统区关系之争

53.1946年初,“美国计划将中共以一种类似西欧共产党所占的地位,纳入一个实际政体的政治和军事范围之内,敌对的两党共同参加一个以蒋介石为首的经过改组的联合政府”。材料反映出美国的意图是

A.改组国民政府,成立联合政府 B.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C.调解国共冲突,避免内战 D.要共产党交出政权和军队

54.山东莱芜县农民唐和恩使用过的扁担上,刻着他在解放战争时支前的路线:莱东→平度→临淄→蒙阴→临沂→徐州→萧县→宿县→濉溪口等地,从以上路线可知,他参加了

A.辽沈战争 B.平津战争 C.淮海战争 D.渡江战争

55.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主要依据是

A.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B.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开始了社会主义新时期 D.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56.这一制度在我国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相联系,也是中国的国情和特点所决定的。此制度是指

A.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7.这一制度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和优点.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正在日趋健全和完善,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项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此制度是指

A.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8.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旧制度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 此制度是指

A.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9.1954年召开的第2届政协会议.从这届政协开始性质有了变化,它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而以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继续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使其性质发生变化的事情是指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 D.中心人民政府的成立

60.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61.“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其发生的原因是

①毛泽东对国内形势估计错误 ②党内出现一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③中共由于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环境中,习惯采用阶级斗争的方法处理党内意见分歧 ④权力过于集中,个人崇拜现象严重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62.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A.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治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C.使农民拥有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D.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63.某镇政府修筑公路时,需占用一村民的承包地。在没有与该村民达成有效补偿协议的情况下,便组织人员将其承包地上的庄稼毁掉。该村民要求镇政府对此事予以合理解决,但未得到答复。于是,该村民向县人民法院提出了行政诉讼,将镇政府推上了被告席。法院经过认真的庭审调查,作出判决,责令被告对原告作出合理赔偿。这一事实不能表明

A.政治滥用职权会损害群众切身利益

B.司法机关必须依法行政

C.我国公民的合法权利依法受到保护

D.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受人民法院监督

6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一治国理念提出是在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九届全国人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六大

65.邓小平在1984年提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上述观点表明

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C.“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 D.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66.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只有战争与和平两种选择,中国政府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因为

①台湾内部的分裂势力继续大搞“台独”活动 ②某些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企图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③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④ 采取和平方式符合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最高利益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7.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指出:“法西斯侵略国家被打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和平实现以后,并不是说就没有了斗争。……反法西斯的人民大众和法西斯残余势力之争,民主和反民主之争,民族解放和民族压迫之争仍将布满世界的大部分地方。”能够反映这个论断的史实是

①美国扶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②美国以武力干涉朝鲜内战

③希特勒发动入侵波兰战争 ④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侵华

A.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50年代初长沙市广大人民群众踊跃签名,拥护周恩来总理的严正声明,反对美帝国主义干涉我国内政

68.造成图片中的事件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

B.美国侵犯我国领土主权

C.美国扶持蒋介石打内战

D.美国纵容南韩入侵中国

69.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没有作出“接受国际义务”的诺言,美国政府暂时不能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紧接着美国又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包围孤立中国。宣告美国孤立新中国阴谋彻底破产的标志是

A.中国代表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B.中国代表参加万隆的亚非会议

C.中国政府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中国代表出访苏联并缔结盟约

70.“求同存已”原则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

A.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

B.不以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否来决定亲疏.好恶

C.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观点,求得一致的意见

D.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利益,在妥协的基础上求得一致的

71.2001年4月13日日本文部省公布,“新史教科书编纂委员会”编写的教科书检定合格。该教科书删去了“从军慰安妇”、“侵略”等记述和用语。中韩等国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这类事件发生过多次,不会对中日关系产生多大影响 ②日本右翼势力发展较快 ③亚洲人民反殖民主义任重道远 ④中日友好关系的基础已经破裂  

A.②③ B. ①④ C.①③   D.②④

7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对世界的看法由“战争革命”转变为“和平发展”,其根本原因

  A.党和政府正确地认清了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认清了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  B.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C.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成败中得出的教益  

D.从一些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中得出的教益

73.110年前,主张变法维新的知识分子谭嗣同奋笔疾书《有感》一诗——“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昊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边何处是神州!”作者所哀伤的是

A.揭竿斩木的反抗风潮 B.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

C.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D.泛滥成灾的鸦片贸易

74.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托之先王,既不惊人,又可避祸。”这句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康有为认为改制代表平民利益 B.康有为认为改制是惊人的大事
C.托古改制最稳妥,不担风险 D.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75.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A.顽固派和洋务派        B.洋务派和维新派 

C.维新派和革命派        D.同盟会和共产党

76.半副对联慑群魔。 侵略者:“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中国人:“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此故事反应的历史事实在

A.太平天国时期 B.鸦片战争时期

C.八国联军侵华 D.甲午战争时期

7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场运动后来发展成抑制日货运动。……事实证实,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材料中所言的这场运动是指

A.保路运动 B.五卅运动 C.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D.五四运动

78.“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若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孙中山的这段论述突出地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

A.民权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主主义 D.民生主义

79.毛泽东指出:“假如不帮助农民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就不能组成中国革命最强大的队伍而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其实质的含义是
A.农民是中国革命最可靠的同盟军

B.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C.农民阶级反帝反封建态度果断,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
D.没有农民阶级参加,依靠其他阶级的革命也可胜利

80.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来访同志说:“……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B.找到井冈山的革命道路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长征胜利完成

81.1936年8月中共中心向国民政府郑重声明“我们赞成建立全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赞成召集由普选权选举出来的国会,拥护全国人民和抗日军队的抗日救国代表大会,拥护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平建国

B.预备在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C.预备联合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在政治上完全认同南京国民政府

82.“要走断头路,跟住蒋独夫。要走光明路,跟住毛泽东。”“蒋军弟兄们:国势已经大改变,打了十六个半月内战,老蒋的军队已有一百五十八万被消灭。”以上传单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A.中共军队经过三大战争的胜利,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军队
B.国民党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C.中共转入反攻,消灭国民党指日可待
D.跟着蒋介石没有出路,只有武装起义,活捉蒋介石才是一条光明的道路

83.《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心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实际上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84.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京访问。在当晚的欢迎宴会上,尼克松说:“过去的一些时期我们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在我们讨论我们分歧的时候,我们哪一方都不会在我们的原则上妥协。”这个“巨大的分歧”指的是

A.经贸往来 B.国际格局 C.台湾问题 D.文化交流

85.20世纪70年代的一位美国总统表示:“假如我有生之年有什么事要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假如我不能去,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去。”请问驱使他来中国的主要动力是

A.对中国博大文化敬仰 B.急切打开中国的市场

C.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D.美国民众的急切呼声

组图:60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首次握手86.右图为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与胡锦涛主席历史性的握手。这一握手再次开启了两党间的对话。展望两党今后的合作,能够实现的最重要前提是

A.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B.不答应外来势力干涉

C.坚持两党的平等谈判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87.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这里的“同”不包括

A.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相同     B.大多曾遭受过殖民侵略

C.面临着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     D.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

88.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含义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新中国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是

① 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②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③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④ 邀请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9.“尽管中国充当了一个多世纪国际外交的卒子,但它今天正在向世界最强大的两个国家提出有力的挑战。”斯塔夫里阿诺斯这段话中的“今天”指的是

A.20世纪40年代末 B.20世纪5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

90.1958年,政治局扩大会议公报指出:“经过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努力,我们将建成社会主义,并且为第三个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向共产主义过渡预备物质和思想的某些条件。”这段材料的思想根源是

A.对客观形势估计不准 B.小资产阶级的狂热病

C.“左”倾盲目主义   D.脱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析:

1.A 此题考察改革开放后人民社会精神生活的改变。采取排除法,第④明显错误。

2.C 此题考察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通过材料,可以得出作者的观点:以封建伦理道德为根本,辅之以西方科技。

3.B

4.B

5.A 由于封建地租高,相比商业,利润更加丰厚,所以才出现材料中描述的情景。这种现象导致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缺少资本这个要素,阻碍了扩大再生产。

6.D

7.A

8.B 此题考察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陶片放逐法是对官员的监督。

9.A 此题考察《四月提纲》的内容,《四月提纲》主张要把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注重过渡的方式是采取和平方式。

10.D 此题考察对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闭关锁国不等与没有对外交往,比如清代在广州设立了十三行。

11.C 此题考察殖民扩张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响,这个影响是双方面的,既有破坏性,又有建设性。

12.D 此题考察中国古代有关和谐的思想:人与社会的统一,人和自然的统一。D选项是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思想。

13.B 此题考察抗日战争时期的两个战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抗战初期的主战场,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只依靠政府和军队。

14.D 此题考察大革命的教训。结合所学知识,大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

15.B 此题考察现代主义文学。采取排除法。B选项虽然课本没有讲,可以先分析其他选项,ACD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B肯定是正确答案。

16.A

17.B 此题考察电视的功能:传播信息和娱乐功能。

18.C 此题考察“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和风气演变”。对于西方文化,应该采取批判继续的态度。

19.A A项概括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特征。

20.C 由“议院”和“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判定是君主立宪制。

21.B 鸦片战争后就已经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主意“近代”一词的含义:“机器大工业”。

22.B B“双方共同协定关税”体现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意图:打开中国的市场。

23.A 由“中国自强”“仿造轮船”判定是洋务派。

24.D

25.A 结合几次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可以看到外国资本主义最近侵略的是东南沿海地区。

26.B

27.A

28.C 注重领事裁判权的含义。

29.B 理解材料的内容,材料重点在于“希望国民党改组”。

30.C 主要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

31.C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32.D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判定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结合所学知识应该是“重庆谈判”。

33.A 理解中共二大在思想上建党,开始运用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正确分析了当时的中国国情。

34.C 采取历史背景分析,1922年只有C符合。

35.B ③已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是在秋收起义后,④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地位是在三湾改编。

36.B 理解全民族的抗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7.B 材料没有体现“商业的发展”是“吏治腐败”的联系。

38.C 答应外商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是《南京条约》附件《虎门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中的内容,时间是19世纪的40年代,往后推80年,应该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

39.B 孙中山的这段话是从民族精神的角度去评价义和团运动。

40.D 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之一是没有看清清政府的本质,D选项注重了反帝和反封建的结合。

41.B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42.A 注重联系时代背景,七大时抗日战争即将胜利。

43.D

44.B B选项最全面。

45.D 通过城市暴动夺取革命胜利是“左”的思想的表现。

46.C C是20世纪第3个十年探索出来的。

47.A 该会议内容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当时还没有正确分析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应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团结的力量,上层官僚资产阶级是斗争的对象。

48.C

49.D

50.B 要注重艾奇逊的信中“民主个人主义”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摆脱外国的羁绊”,并不是指中国取得独立,而是指摆脱苏联的控制。尽管文中也提到“鼓励”之类的话,但并不意味着笼络新生的政权,从材料中也看不出帮助蒋介石的意图。

51.C

52.A “主要”强调重要性,运用“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分析。

53.D 采取“定性分析”,美国的立场是要维护自己的利益,而美国利益在中国的代表是国民党。

54.C 通过地点分析。

55.B

56.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57.A

58.D

59.A 1954年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转变成为统一战线组织。

60.C 1954年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61.D 采取排除法,②不符合当时的国情,是错误的观点。

62.B

63.B

64.D 记忆内容。

65.B

66.D

67.C ①②是二战后的事情。

68.B

69.C

70.A

71.A

72.A

73.B 注重历史的时间概念,并联系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得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

74.D 从阶级属性的角度分析,材料体现了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75.C 理解材料。注重西方人写的历史,与中国人写的历史存在的一定差异,要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

76.C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判定是八国联军侵华。

77.D

78.A 创立民国属于民权主义。

79.A 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军。B错在领导阶级,C错在“新的生产力”。

80.B

81.C A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

82.C 注重时间。1946年夏天发生内战,加上16个月是1947年秋,共产党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83.C

84.C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最核心问题。

85.C

86.D

87.A  A项属于“存异”的内容。

88.D

89.D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90.D 解题要害是抓住其中的有效信息“……向共产主义过渡……”,这一结论完全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其错误熟悉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国情。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历高三上试卷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组图]广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最后冲刺90题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高三历史上学期练习题(3)
    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
    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测试卷
    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
    高三历史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高三历史教学质量第一次调研考试
    高三文科历史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年级历史考前模拟考试题
    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
    高三历史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
    历史高三第一次调研试卷
    高三历史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查试题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
    高三第一次月考
    高三历史五月强化练习题
    普通高校 招生模拟考试历史卷
    高三历史第三单元测试
    历史专业班考前测试
    高三历史五月强化练习
    高三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
    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测试
    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题
    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高三 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高三中国古代史单元检测题(先秦、秦汉…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二…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第一次统测
    历史专业班专题复习测试卷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四…
    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人民版必修3)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四…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六…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五…
    高三历史必修一过关试题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测试一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周练试题
    高三历史上学期周练一
    高三历史上学期摸底考试
    高三历史复习测试试卷(二)
    高三历史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广东历史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二)
    高三历史起点调研测试
    高考北京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四川文综测试Ⅰ卷(历史部分)
    高考全国文综测试Ⅰ卷(历史部分)
    高考全国文综测试II卷(历史部分)
    2010年高考历史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广…
    2008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大纲(…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评估调研
    高三历史第二次周练试卷
    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分析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复习指导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新教材评估检测卷(…
    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
    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考山东文科综合测试卷(历史部分)
    2008江苏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含典型…
    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海南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说明(历…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8月考试试卷
    高三历史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月考试卷
    高三历史迎市调研模拟考试二
    高三历史迎市调研模拟考试
    高考全国Ⅰ文综(含答案)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
    全国普通高考历史单科广东卷解析卷
    普通高校招生统考(四川卷)文科综合…
    高三文综历史教学质量检测题
    高三文科综合能力历史模拟测试(二)
    高三文科综合能力历史模拟测试(一)
    高三文科历史适应性练习
    高三历史复习测试试卷
    高三4 月历史模拟考试
    普通高校招生模拟考试历史卷
    高三历史第四章检测试题
    湛江市普通高考模拟考试历史卷
    高中毕业班历史第一次统一检测
    高三第二次大联考考试
    高三年级2月历史试题
    高三历史第一次调研测试
    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高考文科综合历史标准测试试卷(二)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二…
    广东历史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
    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二)
    高三历史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广东卷…
    各地模拟试题选择题精选100题——中国…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第四次月考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六…
    高考历史综合能力测试卷
    高三历史全国统一考试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三…
    高三历史复习易错题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一…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 短暂…
    高三历史第一次周练题
    高三历史复习练习
    高三历史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五…
    高考文综(天津卷)
    高三历史世界史测试卷十
    高三历史上册期末考试
    高三历史上册期末联考试题
    高三历史上册期末统一考试
    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测试卷(历史部分…
    高考江苏历史卷试题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
    高三历史统一练习题(二)
    高考文综(天津卷)
    高考文综北京卷(含答案)
    高考四川文综试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试题广东卷(含部分答案)
    高考全国文综测试卷II(含答案)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一…
    宁夏2010年普通高招考试文综考试说明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
    50年前的历史高考试题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题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
    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历史…
    北京安徽两地2000年春季高考历史试卷…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
    高考文综 (山东卷)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
    全国高三文综模拟试卷历史部分试题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
    上海高考历史试题
    江苏省历史高考试卷
    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及试卷解析
    江苏省高考历史试题解析
    普通高中历史毕业考试
    春季高考历史试卷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