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科综合能力历史模拟测试(二)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页。满分24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以及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试卷、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地方。
第Ⅰ卷(必做,共100分)
注重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直接写在本试卷上
2.第Ⅰ卷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山东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回答9~10题。
9.中国古代由个人撰写的四大农书中,其中三部出自山东,即西汉末年汜胜之(今山东曹县人)的《汜胜之书》、南北朝时人贾思勰(今山东寿光人)的《齐民要术》、元代王祯(今山东东平人)的《农书》,加上明代上海人徐光启撰写的《农政全书》,合称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农书”,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山东在我国古代曾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B.山东发达的文化影响
C.山东地方官员重视农业
D.山东在古代始终是中国的经济重心
10.成立于1868年的济南瑞蚨祥是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从1911年到1918年,瑞蚨祥在北京又开办了2处新店,几乎占了北京大栅栏半条街;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其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中华民国的建立 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C.政府提倡国货 D.清政府放宽对民意设厂的限制
近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也逐步融入世界。回答11~12题。
11.洋务运动时期,福州船政学堂开设的主要科目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画法等。同时,课外要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这反映了船政学堂的主要教学内容是
A.西方思想文化 B.近代西方科学技术
c.中国传统经典 D.人文科学
12.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A.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回答13~14题。
13.下表为 1962 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表,对此表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工农业比重严重失调 B.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完成
C.困难局面得到遏制,国民经济开始回升 D.工农业生产平衡发展
14.中国政府评价一次会议时说:“这个会议的召开,反映了最近时期以来在世界的这个地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反映了亚非各国要把自己的命运把握在自己手里,同时以平等的地位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友好合作的日益坚强的愿望。”这个会议是指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开罗会议 D.26届联大
思想文化的进步不断激发人类创造出新的文明成就。回答15~16题。
15.有位思想家认为:“美德即知识。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提倡这种“知德合一”的先哲是
A.普罗泰戈拉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苏格拉底
16.雕塑家罗丹(1840-1917年)在参观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有感而发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气息,那是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依你的推论,罗丹所谓的“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主要指的是
A.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 B.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
C.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 D.倾向自由、平等、反对君主政体
第Ⅱ卷(必做110分 选做30分,共140分)
注重事项:
1.第Ⅱ卷12道题。其中26~29题为必做部分,30~37题为选做部分。考生在选做部分的试题中必须从政治、历史、地理三科中各选1道试题作答。不按规定选做者,阅卷时将根据所选科目题号的先后顺序,只判最前面的1道题,其他作答的题目无效。
2.第II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必须将用黑色签字笔、钢笔或圆珠笔答在答题纸上,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必做部分】
27.(25分)当今中国,政治改革方兴未艾。回首往事,到昨天去寻找借鉴,汲取聪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阅读材料: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优点。(5分)
材料二 “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
——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1787年宪法规定了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和纵向的联邦与州之间的权力的分立。……政府结构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的目的有效行使其治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治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这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行使政治权时,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互相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他人侵犯。这种相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已在古代的和现代的试验中显示出来。”(华盛顿)
——范亚峰《华盛顿的宪政思想》
(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原则?结合材料说明此原则的目的或作用。(8分)
材料三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制政治。”
——《孙中山全集》第1卷
(3)结合材料三,说明孙中山对“三权分立”学说是如何发展的?(2分)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6分)
(4)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行政治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备受关注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以上材料和问题对于我们推进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何启示?(4分)
27.(25分)
(1)皇帝和三省长官的综合意见。(1分)三省长官都是丞相,相权—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2分)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2分)
(2)原则:分权制衡;(2分)目的或作用:通过分权,以权力制约权力,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或防止出现专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治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保障民众利益。(6分)
(3)发展:将西方的三权分立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五权分立”学说。(2分)理解: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6分)
(4)吸取古今之精髓,兼收中西优长,结合国情并与时俱进地加以时代创新。(2分)民主化、制度化、法律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2分)
【选做部分】
33.(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全集》中记载:“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督察院,督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毂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材料二 泰西近欧论,皆言三权:有论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三 一些人指使御史文悌上章弹劾,诋毁保国会“名为保国,势必乱国……奸宄之徒欲保中国四万万人,而置我大清国以度外。”
━━《戊戌变法》全刊第二册
(1)材料一中提到的是什么事件?(1分) 它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分)该事件有何意义? (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1分)其理论依据是什么?(1分)
(3)根据材料一、三,说明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2分)
33.(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事件:公车上书。(1分)
直接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草案的签订。(2分)
意义: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标志着维新变法由一种思潮变成政治运动。(2分)
(2)主张:君主立宪制。(1分)
理论依据:三权分立学说。(1分)
(3)原因:顽固守旧势力非常强大。(2分)
34.(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要竭尽自由人的义务,应当享受自由人的权利。我们要求普遍选举。为了避免富者利诱、有权有势者威胁等弊端,应当实行秘密投票……我们要求国会每年改选……普遍选举必能、也惟有它才能给国家带来真正的持久的和平,我们坚信它会带来繁荣。
——1843年《全国请愿书》
材料二 本协会设立的目的,是要成为各国追求共同目标的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这个共同目标是在于保护、发展和完全解放工人阶级。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它兴起的原因和历史意义分别是什么?(5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国际组织的成立?这个国际组织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工人运动呈现出什么新特点?(3分)
(3)19世纪晚期,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在组织上、斗争方式上又呈现出哪些新特点?(2分)
34.(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⑴事件:英国宪章运动。(1分)原因:1832年的英国议会选举改革赋予了资产阶级选举权,工人却依然被排斥于议会之外。(2分)意义:在宪章运动中,工人独立地提出了选举权要求,对英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造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
⑵国际组织:第一国际。(1分)特点:出现了国际联合的趋势。(2分)
⑶组织上: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纷纷建立。(1分)斗争方式上:利用各种方式积极开展合法斗争。(1分)
35.(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争名称 |
双方动员军队数量 |
直接战争费用(亿美元) |
双方伤亡人数 |
财产损失 |
一战 |
6540万 |
1863 |
3000多万 |
3000多亿美元 |
二战 |
1.1亿 |
1.1 |
14亿多 |
4万亿美元 |
越南战争 |
/ |
(美国)1650 |
将近200万 |
/ |
两伊战争 |
/ |
/ |
250多万 |
9000多亿美元 |
海湾战争 |
/ |
(美国)600 |
10万 |
2600亿美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