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同步检测(十二)
第四章单元测试A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项目主要在隋文帝时期实施的是()
①重新统一中国 ②营建大兴城 ③开凿大运河 ④修筑驰道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件的能力和辨析能力。开凿大运河、修筑驰道是隋炀帝所为,故③④不合题意。
答案C
2.隋末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是()
A.隋炀帝的暴政 B.兵役繁重
C.徭役繁重 D.严刑酷法
解析这是一道最佳选择题,其中A项是主要原因,B、C、D三项均是A项的具体表现形式。
答案A
3.唐代,一个辉煌的朝代;唐太宗,一位杰出的帝王,智勇、文武双全。下列关于唐太宗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年号贞观
B.重用贤才
C.实行轻徭薄赋政策
D.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D项中“开元盛世”局面是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的。
答案D
4.地方官人选直接影响着一方社会的兴衰。开元年间,政府重视地方官人选,亲自考核县令的皇帝是()
A.唐中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灵活运用。题干中“开元年间”可判定应是D项。
答案D
5.“得人则倡,失贤则亡”,唐初的几位统治者都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任用。能够破格用人的皇帝是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解析武则天在位时创立了自荐求官制度,并能够破格用人,如破格提拔了狄仁杰等。
答案D
6.史学家基本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她()
A.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曾替高宗处理政事
C.奖励农业生产,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D.在位期间,经济继续发展
解析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标准一是生产力标准,二是实践的标准。武则天在位期间使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所以肯定她。
答案D
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制度建设,隋唐的史实证实了这一结论。据此回答7~9题。
7.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心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心与地方的矛盾
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
C.加强了皇权
D.中心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
解析此题重在“积极意义”,由教材中的叙述不难得出结论。
答案D
8.唐朝的“纳绢代役”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
B.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C.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
D.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解析“纳绢代役”即指租庸调制中的庸,其作用是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能够不误农时。故选A项。
答案A
9.两税法的实行,使唐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多一些,增多的部分主要来自()
A.地主阶级 B.农民阶级
C.少数民族 D.手工业者
解析此题实则考查两税法的内容。两税法的征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由过去以人丁为主征税变为以土地为主征税,因而地主阶级交税增多了。故选A项。
答案A
10.下列生产工具出现于隋唐时期的是()
①筒车 ②二牛抬杠犁耕法 ③翻车 ④曲辕犁
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A
11.在唐朝后期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的工商业城市是()
A.扬州 B.苏州 C.上海 D.徐州
答案A
12.右图是下面哪一个时期开始使用的货币()
A.隋文帝开皇年间
B.唐高祖武德年间
C.唐太宗贞观年间
D.唐玄宗开元年间
解析教材上没有此图,但有“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的叙述,而此题图中信息“开元”二字可加以提示。值得注重的是,许多学生由“开元”二字误选D项。
答案B
13.《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说明()
A.唐政府限制城市商业的快速发展
B.唐朝商品经济繁荣
C.唐政府重视城市商业的发展
D.唐政府十分重视商品的质量
解析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设置市的目的是“掌财货交易”、辨度量器物的真伪轻重,对商品市场起了一定的治理和维护作用,故选C项。
答案C
隋唐时期,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都很融洽,在交往中互通有无,共同促进繁荣。据此回答14~19题。
14.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与唐朝的关系不同于其他三个的是()
A.突厥 B.回纥
C.黑水靺鞨 D.吐蕃
解析唐朝时周边民族突厥、回纥、靺鞨、吐蕃、南诏等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在唐与上述各民族的关系中,突厥、回纥、黑水靺鞨首领由唐政府册封,其统治区域划入唐朝版图,而唐蕃之间长期保持姻亲关系,但统治区域尚未划入唐朝版图。
答案D
15.(2004年全国文综)日本大化改新期间向唐朝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①政治经济制度 ②建筑样式 ③中国姓氏 ④儒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唐朝时,日本以中国为师,主要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科技建筑,各级学校传授儒学,以及文字等。故B项正确。
答案B
16.某班的历史探究性学习小组,预备实地考察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他们最好应去的城市是()
A.四川成都 B.山东蓬莱
C.江苏扬州 D.广东广州
解析从B、C两项可到朝鲜、日本,海上丝绸之路是从广州出发,可到达波斯湾。
答案D
17.唐朝玄奘和义净在中印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试想他们在西行的归途中主要背负的是哪类书籍 ……()
A.科技类 B.宗教类
C.文学类 D.艺术类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两者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答案B
18.假如你是唐朝时的一位藏民,打算学习医学,以谁为师好()
A.扁鹊 B.元丹贡布
C.张仲景 D.孙思邈
解析注重题干中的限制词“唐朝”“藏民”“医学”,综合分析当选B项。
答案B
19.通过下图两枚同时铸造的钱币(仿制图),说明唐朝与日本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日本出土的唐钱 中国出土的日本钱
①中日两国交往密切,贸易频繁 ②中国文字对日本文字的创造作出了贡献 ③中国制钱对日本影响较大 ④中国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考查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既要看到表面信息,也要看到深层次信息,直接信息可从钱币的文字、外形上得出,即②③;由间接信息可得出贸易往来和相互影响,即①④。
答案D
20.下列关于隋唐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隋唐时期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术 ②隋朝闻名建筑师李春主持修建了大兴城 ③莫高窟最精美的壁画,大都是隋唐时的作品 ④由隋入唐的书法家创立了“颜体”和“柳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大兴城是宇文恺主持修建的。“颜体”是盛唐颜真卿所创,“柳体”是中晚唐柳公权所创。
答案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高宗时,富商邹凤炽“邸店园宅,遍满国内,四方物尽为所收”。
材料二:至(开元)十三年……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歧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至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州(今成都)、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运适数千里,不持寸刀。
材料三:唐玄宗曾问巨豪王元宝有家私多少,对答曰:“臣请以绢一匹,系陛下南山树,南山树尽,臣绢未穷。”
材料四:史料记载,邹凤炽“常与朝贵游”,王元宝、郭万金等商贾“各以延纳四方多士,竞于供选,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各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为好友”。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哪些现象?
(2)材料二、三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3)据材料一和材料四,说明这种商业活动能不能迅速地促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解析考查唐朝商业繁荣的表现。唐代商业不但高度繁荣,而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人的地位也有了提高。但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商品经济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发展的,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本质上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进行生活、生产资料的交换。封建商人一般不将商业资本用来扩大商业或投资手工业,而是购买土地或勾结官府以保护自己的财产。这些做法对工商业的发展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参考答案(1)唐朝前期,商业出现繁荣景象,经商活动频繁,道路畅通,旅行安全,出现大富商。
(2)唐朝前期,商贾中一些富商的资本非常雄厚。
(3)不能。因为当时的许多商人和邹凤炽类似,不仅是富商,同时还是拥有许多庄园的大地主。他们结交贵族、官僚,是为了保护封建经济,所以他们的行为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2.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民族关系融洽,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封建化继续向周边地区推进,中心政权对边疆地区的影响和治理加强。唐政府灵活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和政策,至今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请回答:
(1)唐政府灵活处理同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请各举一例。
(2)简要说明唐朝民族关系取得重大发展的原因。
解析考查概括、归纳及分析能力。第(1)问在熟知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归类,难度不算大;第(2)问回答原因时,注重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考虑,还要从交通和民族政策方面分析,这是古代史分析民族关系状况的基本思路。
参考答案(1)击退少数民族进扰,如唐太宗初期大败东突厥,灭亡之;设机构进行有效管辖,如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的设置;册封,如唐玄宗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和亲,如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会盟,如9世纪的唐蕃“长庆会盟”。
(2)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实力强大,对少数民族形成向心力;交通发达,有利于中原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灵活的处理方式利于民族团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