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历 史 试 题
(时量:90分钟,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历史典故“楚王问鼎”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诸候争霸愈演愈烈 B.诸候对分封制公开提出挑战 C.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动摇 D.西周治铸水平很高
2.以下事件,与井田制的瓦解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西周的衰微及其灭亡 B.铁器的使用和牛耕出现 C.秦孝公时的变法活动 D.按田亩的实有数目征税
3.右边两个人物的最主要的不同是
A.改革措施
B.阶级属性
C.争霸政策
D.治国思想
管仲 商鞅
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教育行业的开山鼻祖。他的思想中,对当时社会产生强烈的冲击并对我国后来的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A.“仁”的思想 B.因材施教
C.“有教无类”的思想 D.“为政以德”的思想
5.《新语》中写道“事逾繁而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根据材料判定它应属哪派思想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6.右图所示物品的出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货币、度量衡的统一
B.农业经济的发展
C.中心集权的加强
D.商品经济的繁荣
7.“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是钱穆在《国史新论》对汉唐两代宰相制度的评价。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宰相地位的下降 B.皇帝权力的加强
C.封建宰相数量的增多 D.行政效率的提高
8.西汉时期除对匈奴采用和亲政策以外,还对以下哪一少数民族采用过这一政策?
A.北匈奴 B.西南夷 C.西域的乌孙 D.南越
9.从唐朝租庸调制到北宋募役法实现了
A.代役税从实物到货币的转变 B.征税标准从人丁到田亩的转变
C.农民负担由重到轻的转变 D.对商品经济发展由阻碍到促进的转变
10.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不断完善和强化专制主义中心集权,按其相同职能分组不正确的是
A.御史大夫、刺史 B.丞相、参知政事 C.太尉、军机处 D.郡县、行省
11.唐宋两代,民族问题呈现出不同现象和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强化与否 B.民族政策的正确与否
C.封建国家的强大与否 D.民族融合的加强与否
12.唐朝中期,各地布满贵族,官僚的庄园,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经济发展 B.安史之乱使农民无法生产
C.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D.土地买卖频繁,兼并严重
13.下列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14.北宋赵匡胤和明太祖的中心集权措施最相似之处在于
A.改变、分散地方机构和权力 B.废除丞相
C.废除原全国行政区划 D.文化专制
15.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独上高楼,望尽天边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名句。上述语句依次运用的文学形式是
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
C.唐诗、宋词、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
16.岳飞在《满江红》一词中写到“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词中所指“匈奴”创造了
A.“蕃汉分治”制度 B.八旗制度 C.亲王议政制度 D.猛安谋克制
17.清朝时期黑龙江将军的主要辖区在唐、元、明时期的行政管辖机构是:
A.渤海都督府、辽阳行省、乌里雅苏台将军 B.黑水都督府、岭北行省、奴儿干都司
C.黑水都督府、辽阳行省、奴儿干都司 D.渤海都督府、岭北行省、乌里雅苏台将军
18.下列四个政权灭亡的时间先后顺序是 ①辽 ②北宋 ③南宋 ④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19.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体现在:①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②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③政府赋役征银 ④开始有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0.明朝中后期,我国江南地区出现的手工工场
A.标志着自然经济的瓦解 B.反映了民族工业的兴起
C.生产规模受到了严格限制 D.是“工商皆本”思想的产物
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东晋顾恺之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
B.唐太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C.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代有划时代的发展
D.曹雪芹的《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
22.明清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下列政策,其顺序为
①设贵州布政使司 ②实行土司制度 ③平定三藩叛乱 ④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③②④①
23.下列有关少数民族地区制度变革情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A.西夏仿照汉制在中心设尚书省和枢密院 B.努尔哈赤仿照猛安谋克制实行八旗制度
C.女真族仿照辽蕃汉分治推行猛安谋克制 D.明朝在西南沿袭元代制度实行土司制度
24.下列与西藏有关的三幅图片最能说明
图
图1 会盟碑 图2 朝廷颁赐的金瓶 图3 毛泽东宴请班禅额尔德尼
①唐朝时期,西藏就成为中心政府管辖的一个行政区域 ②清朝时期,中心政府都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西藏的联系和管辖 ③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领导人非凡重视西藏问题 ④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25.唐太宗和康熙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帝王,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实行过的共同政策是
A.都实行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B.都进行了民族战争,然后设立军事行政机构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治理
C.都通过抗击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D.都实行了册封制度,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第Ⅱ卷(非选择题 50分)
二、非选择题:11 9 10 10 10=50分。
26.(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 ——《宋史》
材料二:1049—1054年北宋军队岁支与国家总支出 项目 收入总额 支出总额 军队开支及其所占支出总额的百分比 钱(贯) 36 822 541 33 170 630 9 940 147 30 绢帛(匹) 8 745 535 7 255 640 7 422 768 102 粮(石) 26 943 575 30 472 708 23 170 223 80 草(束) 29 396 113 29 250 469 24 980 464 80 注:当时北宋军队总人数为1181532人。
材料三:宋真宗到宋仁宗年间北宋农民赋役负担 项目 景德年间 庆历年间 商税 450万(贯) 1975万(贯) 酒税 428万(贯) 1710万(贯) 盐税 355万(贯) 715万(贯) 总计 1233万(贯) 4400万(贯)
——材料二、三均引自《中国古代史之教师教学用书》 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请分析其成因及其影响。(3分) (3)材料三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如何?(3分)
(4)综合分析上述材料,概括当时北宋政权面临的处境及其根源。在此背景下北宋中期发生了哪两次改革运动?(3分)
27.(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农业的传统,高度发达的农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突出特征。明清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各民族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使农业发展迅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材料二 我国人口在秦朝有2000万,汉代约6000万,到1000多年后的明代初期依然是6000万,明万历中期(16世纪末)增至1.5亿,明末清初大幅度下降。清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爆发的178年中,我国人口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在这期间,人口总数连闯四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达到一亿;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突破二亿;乾隆五十年(1790年)越过三亿;道光十四年(1834年)超过四亿。
材料三 乾隆后期,湖北江汉两岸“百姓生齿日寒,圩垸(滨湖小堤)日多,凡蓄水之地,尽成田庐。”
材料四 历史上长江荆江大堤溃决次数统计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黄河决口统计
朝代 年代 决堤次数 平均时间 年代 地点
隋唐 581-907 0 0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江苏沛县
南宋 1127-1279 2 76 隆庆三年(1569年) 江苏沛县
明朝 1368-1644 30 9.2 隆庆四年(1570年) 江苏邳州
清朝 1644-1911 55 4.9 万历四年(1576年) 江苏徐州
万历五年(1577年) 江苏泗阳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所述的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缺乏科技方面的内容。请给予补充。(2分)
⑵试分析材料二中清朝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4分)
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传统农业、人口、生态环境三者相互关系的熟悉。(3分)
28.(10分)货币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侧面,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它也以不同面貌展示出来,
并在历史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结合下面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图一 半两 图二 开元通宝
材料三:上世纪50年代初西安发现了一枚权钱,上刻阴文“第十七 重四两”,是迄今发现与存世的同时代权钱中唯一的一枚。权钱(又称法钱),面文左右两侧有“重四两”的文字,穿孔上下有一定的数字符号,作为衡量的标准。按此权钱的标准,一枚权钱应当等于8枚“半两”钱的重量,假如8枚“半两”钱不等同于一枚权钱的重量,那就说明不符合标准。
(1)观察图一,从中可以发现哪些历史信息?(1分)
(2)比较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我国古代货币发生了怎样变化?(1分)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它们各自所起的社会作用。(2分)
材料四:川界用铁钱,下钱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自采交子之法久为民便。 ——《宋朝事实》卷一五
材料五:今交子之行,通行于江、淮、福、浙。一夫可赍(携带)千万缗,而无关洋讥征(征税)之患……其于民间可谓便矣。 ——《源流至论·续集》卷四
材料六:至正十一年(1351年)置宝泉提举司,掌鼓铸至正通宝钱,印造交钞,令民间通用。行之未久,物价腾踊,谷逾十倍。又值国内大乱,早储供给,赏赐犒劳,每日印造,不可计述。舟车装运,轴轳相接,交料(纸币)这散满人间者,无处无之,昏软不复行用,京师科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既而所在郡县,皆以货物相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 ——《元史》卷七十九
(4)根据材料四,分析宋代产生纸币的原因?(2分)
(5)根据材料五,分析纸币流通对古代商业活动的发展有什么积极影响?(2分)
(6)根据材料六,指出在古代纸币的使用中产生过什么弊端?(1分)造成了什么消极影响?(1分)
29.(10分)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在中国已有2500余年的发展史。儒学曾长期被统治阶级推为“独尊”的国家学术思想,与佛教、道教呈三足鼎立之势。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儒学是何时怎样成为“独尊”的国家学术思想的?(3分)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学、佛教、道教在东晋南朝时是怎样相互影响的?(2分)
(3)明清两代儒学面临怎样的遭遇?(2分)最终结局怎样?(1分)导致这一结局的原因有哪些?(1分)
(4)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股国学热(主要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你对儒学重新受到重视有何见解?(1分)
30.有人说,唐初和清初的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基本态度是“降则抚之,叛则讨之”。请以他们对新疆和西藏地区的治理为例加以说明,并分别概括其历史作用。(10分)
08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答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
|
|
|
|
|
|
|
|
|
|
|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得分 |
|
|
|
|
|
|
|
|
|
|
|
|
|
二、非选择题:11 9 10 10 10=50分。
26.(1)
|
(2)
|
(3)
|
(4)
|
27.(1)
|
(2)
|
(3)
|
28.(1)
|
(2)
|
(3)
|
(4)
|
(5)
|
(6)
|
29.(1)
|
(2)
|
(3)
|
(4)
|
30.
|
第二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5:BABCD,6—10:CBCAC,11—15:CABAC,16—20:DCBDC,21—25:DBDBD
二、非选择题:11 9 10 10 10=50分
26.(1)现象:北宋中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原因: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但其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土地所有制本身。(2分)(2)现象:北宋中期,兵员剧增、军费开支越来越大。成因:北宋统治者用募兵、养兵的办法,缓和农民的反抗,造成兵员激增,形成了冗兵局面。影响:这是导致北宋财政困难,形成“积贫”局面的原因之一;同时,兵员的剧增,也使兵员素质下降,战斗力削弱,形成“积弱”局面。(3分)(3)现象:北宋中期,农民负担日益沉重。原因:冗官、冗兵、冗费,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北宋统治者便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影响:加剧了阶级矛盾,导致农民不断起来反抗。(3分)(4)处境及根源:北宋统治集团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危机的根源在于封建制度固有的矛盾。改革: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3分)
27.(1)引进、推广作物新品种:明朝推广植棉;玉米、甘薯传入我国,广泛种植。总结农学理论,提高种植技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了农作物的种植、农具的制造、水利修建方法。(2分)(2)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政治保证。经济上: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减轻了劳动者的负担,并使长期隐瞒不报的户口报上来。奖励垦荒政策和农业的精耕细作,为人口的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民族关系上: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开发加强,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较大的空间。科技文化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促进了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了防病治病的能力,使人口死亡率降低。(4分)(3)传统农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作为提高产量的保证,必然刺激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必然加大对土地的需求,因此,统治者采取鼓励开荒的政策;围湖造田,与水争地,大量开垦荒山荒地,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使长江、黄河流域水患日益增多。(3分)
28.(1)秦朝的标准货币:半两钱,形制是圆形方孔钱;秦朝的标准字体:小篆。(1分)
(2)反映了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1分)
(3)统一的货币,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货币形制被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沿用。这种权钱的铸造,在监督、规范当时全国钱币的流通,进一步巩固“半两”钱的独尊地位,保证统一货币政策的落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分)(4)北宋时期商业发达,铁钱沉重,不便携带,不利于交易。(2分)
(5)影响:携带方便,利于大宗交易和易地交易;可以避免封建政府随意征税。(2分)
(6)弊端:封建政府滥发纸币,导致货币贬值。影响:加重人民负担;破坏了商业活动的正常发展,以至出现物物直接交易。(2分)
29. (1)西汉(或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展,使“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成为儒学核心,适应了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提倡大一统,儒学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分)。
(2)东晋葛洪结合儒学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使道教成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宗教。南朝陶弘景吸取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2分)。
(3)遭遇:一方面儒学受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极力维护,譬如规定科举试卷仅从儒家四书五经中命题,不答应发挥个人见解。另一方面,儒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譬如有思想家开始质疑儒学的“独尊”地位,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前清小说《红楼梦》鞭挞封建礼教,《儒林外史》揭露科举制度的腐败;晚清戊戌变法的内容包括废除八股。 结局: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度,表明儒学丧失了国家学术思想的统治地位。原因:①封建制度日益腐败;②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不断传人;③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是根本原因(4分)。
(4)国家的振兴需要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立足于民族的情感认同,民族精神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因此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理应受到今天中国人的重视(1分)。
30.唐、清两朝的统治者对于内附的少数民族进行有效笼络:唐朝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书籍,册命新赞普,举行会盟;清朝先后册封了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心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治理西藏,并加强了中心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权力的任授。(4分)
对于边界上侵犯、骚扰和有威胁性的少数民族,唐清两朝的统治者都采取了军事行动:唐朝初年,征服了依附西突厥的高昌,并最终灭了西突厥,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其地;清朝初年,清军平定了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和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设伊犁将军统管整个新疆地区。(4分)
作用:唐朝开明的民族观念和政策,导致了唐代与边疆民族关系的新的大发展和统一局面下的民族进一步融合。清朝的民族政策,使中心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