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角度,把德、智、体、美、劳作为教育的系统工程整体推进,把音乐教育与思想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协同起来,提高教育的整体功能;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如大众传媒、职业培训机构、街道社区、群团组织等,也应承担一定的音乐教育职能,推动健康、上进、优秀的音乐艺术的传播。
总之,要通过推广音乐教育,发展音乐事业,增强民族的音乐素养、审美能力,丰富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形成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风气。
三是为我们处理音乐艺术的主旋律与多样化、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的关系提供了借鉴。“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我们基本的音乐政策之一,这一政策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对孔子音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孔子对古代流传下来和各地的诗歌,“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韶》《武》《雅》《颂》等音乐就是孔子认为的当时的主旋律,《韶》是舜乐,《武》是武王乐,而《雅》《颂》则是贵族创作和宗庙祭祀的严肃音乐。孔子将原有和搜集来的三千多篇诗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删简到保存在《诗经》中的305篇,保存下来的当然是合乎主旋律要求的作品。但是孔子具有比较全面的音乐观,他熟谙“和而不同”的哲学原理,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应该有多种色彩,要允许多元性、多样化存在。他不主张把音乐搞成“清一色”,他对直率大胆的爱情歌曲《关雎》津津乐道,他学习各种乐器,如琴、瑟、磬等,学习各地民歌,都表明他是提倡音乐多样化和“百花齐放”的。
对待高雅音乐和通俗音乐,我们现在了解的好像孔子只提倡雅乐,而对郑卫之音则很痛恨,似乎孔子是反对通俗音乐的。郑卫之音当然不能复现,但十之八九是当时影响比较广的流行音乐,同时思想不是那么健康,格调也不是那么高雅,所以孔子从他的原则出发,对之特别警惕。孔子强调对通俗音乐要改造、提高、引导,这在今天仍然是有意义的。随着音乐艺术的普及和大众化,通俗音乐的生命力日益强大,很多经典音乐也是通俗音乐长期发展升华而形成的。应该看到通俗音乐存在发展的合理性,它贴近时代反应社会生活的敏锐性,它表现形式的明快性、单纯性和风格的多样性,往往是严肃音乐、高雅音乐、主旋律音乐所不能及的。但是通俗音乐领域确实存在着鱼龙混杂的情况,无论从思想性、艺术性、艺术生命力来看,都存在着很多不足,需要引导、提高、改造。应该看到,高雅音乐和通俗音乐并无严格的界限,我们不要人为地严“雅俗之防”,而是要坚持分析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优秀的通俗音乐大力弘扬,对健康的通俗音乐大力支持,对落后的通俗语音乐加以改造,对腐朽颓废的通俗音乐加以抵制和批判。
四是对尊重音乐艺术规律,促进音乐事业的发展和音乐水准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两千多年来,孔子的思想学说对我们民族产生了任何其他人难以企及的影响,但是实际上孔子一直奉行“述而不作”的原则,他在思想文化领域主要是作搜集、整理、传播工作,直接著述甚少,那么孔子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孔子在他承继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坚持精益求精,吞吐融会,进行了艰苦的采花酿蜜的创造性工作,重铸了民族文化的灵魂。如前所述,孔子对歌唱、乐器演奏、指挥、音乐整理、音乐批评等,都探索到了至今仍有价值的一些规律,并且自觉地坚持、遵循。今天,我们对音乐艺术规律的掌握无疑比孔子时代要更丰富、更全面、更正确,但是我们应牢记,如果缺乏孔子那样的尊重规律、遵循规律的自觉精神,我们仍然有可能偏离规律,甚至像“文革”时期只允许八个样板戏存在,严重损害和摧残音乐事业的悲剧也未必不会重演。因此,在今天,我们批判继承孔子的音乐思想,最重要的是树立一种尊重艺术规律的自觉精神,树立科学的音乐观,推动音乐事业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论语今译》李泽厚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12月版;
《礼记·乐记》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杨荫浏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8月版;
《中国现代音乐:本土与西方的对话》李诗原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版;
《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吴跃跃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版;
《音乐与人生:从孔子的音乐观说起》周菁葆著,载《中国艺术报》2005年3月4日;
《庄暴见孟子》教案,邓浩,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