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他们的书信往来也是非常频繁的。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歌多达104首,而苏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有130首。 (3)品读词句,你能不能从词中找到表现苏轼怀念子由,渴望和他团聚的句子呢? 学生自由朗读,并勾画表达思念的语句,自由回答,发表观点。教师点拔追问。) 语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何事长向别时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 (4)、小结:通过对词的解读,发现苏轼在这首词中紧紧围绕月亮,借助月亮抒发了对弟弟的怀念。虽然,苏轼不能和弟弟团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最后还为天下不能相聚的人们发出美好的祝愿。苏轼这种乐观豁达的胸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6、苏轼写这一首词难道只是为了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吗?
(这一问题的设计紧紧承接上一问题,层层推进,探寻作品的深层涵义。)
(1)学生探词索句发现:从小序“兼怀子由”中的“兼”字看出苏轼写这首词还有其他目的。 (2)苏轼还有什么目的呢?月亮在词中还代表什么呢?让我们先来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 (多媒体显示背景资料) 从背景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后还是被贬黄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所以说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3)朗读上片,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联系背景,思考文中月亮代指什么?可以先结合注释翻译上片再思考。 学生交流明确:“明月几时有”、“天上宫阙”、“琼楼玉宇”、“高处”等都是在写月亮。月亮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更深的含义,代指朝廷。 (4)让学生把“朝廷”代进上片,重新说说这段的意思。 学生自由表述:不知道朝廷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时候?我想乘风回到朝廷,又害怕朝廷太高太寒冷。 (5)苏轼想回到朝廷吗?朝廷又如何呢?寒冷应如何理解呢?回到朝廷做官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学生讨论明确:苏轼借助月亮表达了分充满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所以说苏轼这首词中月亮代表了两种情感:怀念和失意。
(6)“何似在人间?”这句中“人间”作何理解?这句词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
学生:虽然政治失意,但对生活的热爱依旧。远离了尔虞我诈的官位要职,在自己贬官的卑微职位上,尽心尽责,造福一方百姓。
四、品味诗歌,体会情感。
1、《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让学生自主诵读体会之后再讨论回答)
(现代的诗词教学中,背诵理解是基础,赏析诗句是学习的难点,也是学生知识到能力的转变。要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
学生1:乘着酒兴,他举杯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像大胆奇特。
学生2: “把酒”“归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种挥洒自如的气派。想象着作者端着酒杯在月下舞蹈,无拘无束,感情奔放豪迈。
2、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并作分析。
3、小结: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在前面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归纳。)
4、学生再次朗读全词,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语气和语调。
五、情境说话,能力迁移 。
(创设生活情境,既能学以致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检测对诗句理解程度。)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引用这首词中哪一句祝福? 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3、诗中哪一句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六、对话诗人,情感升华。
(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老师与学生融洽交流体验,很好起到了“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加深体验。)
1、用心聆听王菲歌曲《但愿人长久》,你想到了什么?你似乎看到怎样的画面?(再次回到诗词的意境之中,情感再现。) 2、读完这首词,你有何启示?(学生结合自身体会,谈出一种感受即可) 3、如果你通过时间旅行,回到宋朝,站在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4(《望月》的曲声渐起,“望着月亮的时候,就想起你、、、“婉转而感染人的乐曲,将对作品的理解感知,上升到了对作者人生境界的理解。)
老师诵读:(投影)你,从遥远的北宋走来,衣袂飘飘,把酒问月。你留给我们的何止是这几个名句呢?你像我们一样刻苦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但是“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你也买了房子——“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却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léi xiè)之中”。你也娶了妻子,可是刚至而立之年,又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你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你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你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有人这样总结你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学生集体诵读:
啊,苏东坡,你的一生比之常人,有太多太多不幸,可是你却能以你广阔、博大的胸怀一一化解,为后世留下一个光辉的形象。 七、内容迁移和写作实践。 1、将《水调歌头》改成现代诗歌。
2、课后随笔《我眼中的苏轼》 3、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璧怀古》《赤璧赋》 (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让其自主选择,关注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培养生语文素养服务。)
教学反思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超越工具理性,让阅读成为自由的梦?新课改探索了多年,这些问题,依旧困扰着每一个语文老师,本篇教案,试图突破传统的以知识本位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把文本仅仅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个载本。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拓展学习空间,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等方面努力作出尝试。
回顾备课过程,我想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作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而非一味地依赖教参、教案。在查阅、钻研教学参考资料上不能替代自己对文本的独立钻研,有了对文本独立钻研,才会知道教材最动人的是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