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了一节比较痛苦的课。之所以称其为痛苦,原因有三:一是没有达到自己在六四班时试教的那种感觉,学生与老师之间距离是如此之近,我自己所希望学生达到的要求,基本能也达到,一种满足感。(此处应该用分号,电脑不争气,打不出来,也没有心情去调试。)二是自己班里的学生在自己两个月努力下,如此得不如意(本来想用“不争气”这个词,后来一想可能不争气的恰恰是自己,算了,给自己一条教下去了理由吧。)。三是反思自己这节课的设计是不是有问题,问题的提出是不是适应本班的学生(前有撰文分析过本班的课堂表现),可是我又实在想不出比较精妙的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发言,积极参与的教学思路,能力有限,水平有限,愧对年级组的各位老师的期望,影响年级的得分。惭愧呀!!!
细想自己的教学过程,自以为教学思路比较清楚,一是读通,二是读懂,三是读出情。以读为主,以悟方辅。
第一环节,感受文言文,读通文言言语。通过学生的自读,感受文言文的读时的拗口,意思的难懂。二是通过领读说学生体会读文言文的停顿(渗透根据意思的停顿),三是通过再读体会,四是通过指名读,指出学生朗读中不足之处,加以纠正,五是通过齐读,达到读通读顺文言文的目的。学生的表现在这一阶段有所提升,第一次读与第五次齐读的有所提升。无柰呀!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提升的高度不够,仍有一些地方让我觉得很不满意。表现在:第一,指名学生在读的时候,明明读得停顿不到位,明明有学生已经听出来了,就是不发言,就是不给我(上课者)一个台阶,没办法只得由我之口指出。第二,朗读时明确感受到一种全班的拘束,音量上不足,情感上的不足,在我看来更多是不自信,“怕”字当头。这一“怕”呀,着实让我担忧!在课堂上,我上到这一部分的时候,确实心里打鼓,学生的不自信,让我也不由得不自信起来。全班59名学生的不自信啊,我那份本来就有些勉强的自信如何能站得信脚呀!此环节匆匆而过!失败!
第二环节我的设想是理解课文,抓“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总起句展开教学,通过学生的自悟意思(我的设想只要求学生大致理解意思就行),通过学生朗读表现出句子的意思即可。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学生是怎么想的,在我看来如此简单的一句话,能举手表达自己意见的学生廖廖无几(确切地说只有三名学生。)第一句的教学一个字:拉!
第三环节的教学围绕第二句话“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洋峨峨兮若泰山!'”展开,通过说自己的体会理解:志的意思,体会“伯牙善鼓琴”,更想通过学生对“泰山”、“峨峨”、“善哉”、“兮”的理解,通过自已个性化的朗读体会钟子期的善听以及对伯牙琴技的赞美。应该说,学生对句子理解还是比较到位的,可是一让他们通过朗读来体现,我晕,真是“任尔风吹雨打,我自浑然不动!”我无语!!!天啊,语文课听不到有个性的朗读,特别是文言文这样的课文,我被学生打败了!第三句话的教学我的设计是举一反三的作用,文本的特征与第二句相似,内容密切相关。没办法,草草收场!失败!!
这节课中唯一让我自己欣尉的是学生在后来的环节中写的部分(说明一点:这批学生素质还是不错的,对文本的感悟能力还是可以,只是不愿或者说不善于通过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还是比较深入的,对情感的把握还是比较到位,在学生的写话训练中可以体现出来。在这一环节,我也不客气起来,不管学生举不举手,我按自己平常对学生的了解,指名回答(这一环节可以印证我班学生其实他们是有能力回答问题,有能力与老师、文本交流的。),学生其本上能体会到由“琴”到“情”的情感升华,体会文章的中心意思。
感叹:这真是一批不适合上课,特别是不适合上公开课,只适合考试的学生!
反思:
1、学生的表现其实是老师日常长期课堂教学思想的“影子”。此话题不想多说,我想老师们都有所体会。
2、教学的设计更多是对学生学情的设计。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课文可以有不同的设计思路,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提问方式,不同的课堂调控策略。教学设计固然重要,作为普通的语文教师来说,设计出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预案是最实在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就我班而言,其实不应该设计太多的朗读,太多的口头表达体会内容,我反思如何我把第二环节的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通过一些练习的检测,一些小组内的试读,教师加以巡视,发现体会得好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加以朗读展示,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3、语文感悟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六二班是我新接手两个月的班级,我很清楚这个班学生学生状况,总体不差,但优生不优,学生的表现欲也许是压抑得过久,也许是学生生性淡泊(此理由有点牵强,哪个孩子不愿意被人重视,主要原因是为自己没有办法激励孩子的发言积极性找点理由),也许是学生洞析了你老师在课堂上的小把戏,懒得理你,也许是……(这些“也许”,我还得好好想想。)表现欲往往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这一点我非常坚信!我不是在此对这个班的历任语文教师作个怎么样的评价,更没有指责的意思。(如果你看出有这样意思的话,那肯定是我语文没说好,表达得不清楚,请您千万原谅!)我只是想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名垂千古非一日之功。”如果说想切实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表达能力真的不仅仅是一两个月所能达到了。
以上所语,仅仅个人未经斟酌之言,定有许多偏激、欠妥之处,敬请各位看官且玩笑看之,一笑了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