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一
★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文字游戏,看看将来谁有可能是文学家。我们知道中国的语言文字最有情味,从文字中,我们能读出颜色、声音、画面、情节,甚至能读出气味。我给你一个词,你能读出什么呢?请注意看——“鸟语花香”。
生:我从文字中读出了叽叽喳喳啼鸣的小鸟,和姹紫嫣红的花朵。
师:你和文学家有缘,因为你读出了声音和颜色。你又读出了什么?
生:我仿佛来到了一座森林里,看见鸟儿在枝头歌唱,树下各色的花儿争相开放,一阵风吹过来,沁人的幽香迎面扑来。
师:你将来肯定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你不但读出了一幅群鸟齐鸣、百花吐艳的画面,还带领我们走进了花的海洋,闻到了花的芬芳。
生:我好像看见森林里正在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鸟类音乐会,黄莺、八哥、杜鹃、喜鹊、夜莺等等小鸟都在引吭高歌,而花园里此时正在进行选美大赛,郁金香、牡丹、月季、仙客来、心灵美等花都一一在台上亮相,场面是那么得热闹。
师:你将来肯定能成为文学家,你能通过想象,读出文字中的情节。再换一个词想想——“高山流水”。
生:我好象看见了一座高耸入云的青山和飞流直下的瀑布,溅起的水花晶莹剔透,发出的响声震耳欲聋。
师:也有文学家的潜质,你能读出颜色和声音。
生: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座气势磅礴的山峰,从山上蜿蜒流下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随着山势的变化而变化着。
师:你也有文学家的潜质,因为你读出了一幅高山流水图,静态的大山、动态的河流相映成趣。不过,当邹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读出来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伯牙绝弦》,因为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上课!)
【评析:“读中有想象”。透过文字进行想象,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字的理解,课前的游戏中,让学生通过读“鸟语花香”“高山流水”两个词再进行大胆地想象,想象词中的颜色、声音、画面、情节、气味等,打开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正确理解文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片段二
★初次读文
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遍,做到字正腔圆。
师:(指名读)他读得怎么样?
生:字音准确、发音清晰。
师: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师:(指名读)谁来评一评?
生:最后一句的断句不准确。
师:(出示难读的句子并范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师:全班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评析:“读中有层次。”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促使教师必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多读,有层次地读。在学生刚接触到文本时,我有意识地安排了“四读”:第一读字正腔圆,读准字音;第二读句子通顺,注意断句;第三读具有古文韵味,摇头晃脑;第四读最高要求,文从字顺。每一读我都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由易到难,一步一脚印,一步一落实,而达到使学生会读的目的。】
片段三
★细学课文:
师:“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又何以见得?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能看出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伯牙心中想到高山时,他就在琴声中表现出了高山,而钟子期能听懂其琴声,并说:“太妙啦,我仿佛看见了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
师: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见峻拔的高山出现在我眼前。
师: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
生:峨峨。
师: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
生:我仿佛看见了高耸入云的山。
师: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
生:峨峨。
师:让我们一起读出山之巍峨,山之高耸入云。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
生: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伯牙心里想到流水,并在琴声中表现出来时,子期听出来了,他说:“太好了,我仿佛看见一条浩浩荡荡的江河从我身边流过。”
师: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能用你的读告诉我吗?
师:你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
生:他还用琴声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胸怀。
师:古人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再读2、3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义。
【评析:“读中有变化。”读中的变化指读的形式要多样,如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师生配合读、范读等,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节律、读出情感、读出神韵,从而使学生达到爱读的目的。】
片段四
★课外拓展
师;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
【评析:“读中有拓展。”77个字的文言文,对学生来说,要读得透彻,必须有背景资料的拓展。课前预习时,我要求学生进行读的拓展——查找资料,并读熟资料的内容,包括伯牙个人的资料、伯牙与子期相遇、相识、相知的故事。背景资料的阅读,为学生理解文本打下了基础。课中有教师的拓展,我补充了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的一首短歌,并通过范读,读出伯牙失去子期后悲痛欲绝的心情,帮助学生理解伯牙“破琴绝弦”举止的内涵。通过读中的拓展,使学生读得明白。】
片段五
★背诵课文
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邹老师看出来,同学们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可全文却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想背诵这篇感人的文章吗?
生:想。
师:闭上眼睛,想想文章的思路和脉络,心中默背。
师:让我们在《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全班试背。
师:谁愿意单独背诵?
师:邹老师也想背诵了,会背的站起来背,还不太熟的,可以坐着小声地跟着背。
【评析:“读中有积累。”读懂文言文、背诵文言文是对学生的基础目标进行的落实。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已对内容较了解,我再引导学生由默背、全班试背,再到个别背、师生齐背,这样积累下文言文,使学生达到能诵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