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远琼
[教学背景与设计理念]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春秋时期,伯牙、子期相知相惜的情谊,自古至今成为千古绝唱。该篇选入小学教材,不但要让学生继续接触和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学会借助工具理解文章内容,更重要的是感知人与人之间的相知相惜的情谊,我在教学时,重点抓住相知前所苦,相知时所喜,相别时所哀,来体会相知的情谊,并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表达内心所感,与书中人物同喜同悲。在最后的拓展中,我结合现实生活,走出文本,设计了一处思维冲突让学生去交流讨论,以求达到学而有思、思而有用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独立借助注释和学习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境,点拨感悟,让学生感知朋友之间相知相惜的情怀。
[教学重点]
1、借助工具书和页下注释理解全文大意,并能理解重点字词含义。
2、感悟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洁友情,并结合生活作更深的思考。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一起来玩个词语游戏,我说一个类型的四字词语,你也说一个同类型的四字词语。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解决。(痛痛快快、可歌可泣、皎皎明月)
3、出示课件:依依杨柳,皎皎明月,悠悠白云,涓涓细流,绵绵春雨,徐徐清风。
4、师总结:我们记住这些词语,平时学习和写作的时候你可以用得上。
5、导入课文。师:同学们,俗话说千金易得,知音难求,更有古人言:士为知己者死。可见,千百年来,友情一直在人们心中占有很高的位置。“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在那烟花似海的扬州路上,诗人李白和朋友孟浩然上演了一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佳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啊,再多的酒又怎能喝尽诗人王唯和朋友元二之间的那份深深的情谊呢?而今天,我们要走进那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去认识两个人,去聆听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绝唱。
6、板书课题:伯牙绝弦
师:请同学们举起你的小手,跟老师一起来写写课题。你认为这个课题的哪个字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强调“弦”的读音)。
7、学生齐读课题两遍。师:你读懂课题了吗?生汇报,师相机解决。
8、板书简写:读 译 悟 思。 师:同学们请看我写四个字,这四个字是学习古文的方法。我们记住它,以后非常有用。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为“导”。教师以激趣为首,利用词语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且为下面课文的学习埋下铺垫,游戏过后,教师以描写友情的唐诗为突破口,激情导入文章的学习。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师:昨天都预习课文了吗?我想知道你们都读几遍了?现
在给你们三分钟时间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个别读,教师相机点评。
3、教师范读,纠正学生读法,引导学生读古文要读出节奏。出示课件:文章内容。
4、学生个别读,教师相机点评并注意激励。
5、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交流词句意思,理解课文。
1、学生小组交流学习古文意思,教师巡视指导。师:对于古文,我们会读还不够,还得知道它是什么意思。现在给四分钟时间小组交流学习,可以借助课文注释,可以查阅你们的课外资料,当然还弄不懂的话,可以举手示意,让夏老师帮你解决。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解决。
3、个别学生整体说一遍课文内容。
[注:四个“善”的区别学习。语气词“善哉”的学习……]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译”。理解古文词句意思,是学习古文必不可少的一步。本环节我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利用工具书等身边的学习资源去互相交流,然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表达,让学生真正理解词句的意思。
(四)、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感知伯牙琴技高超。
A:师:刚才说了,我们今天要认识两个人,一个是?(板书:伯牙)另一个是?(板书:钟子期)先来说说伯牙。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个有名的琴师,据说他的琴技非常高超。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荀子.劝学篇》 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林。)
B:引导学生理解。教师设问:那课文中从哪看出伯牙琴技高超呢?
C: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解决。(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D、师:既然是一个有名的琴师,那么我们想想,除了高山,流水,伯牙的琴还能表现生活中的什么景物呢?
E、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解决。(清风,明月,白云,杨柳……)
2、感知伯牙没有知音的寂寞。
A:师:同学们,我们看伯牙,会羡慕他那高超的琴技,可是你知道吗?伯牙却一直有段心事。你认为可能会是什么?(伯牙琴技高超,但却没有一人能听懂他的琴音)这个时候伯牙会是什么心情?(失望,寂寞,忧愁……)
3、感知伯牙路遇知音的欣喜。
A:师:不过,幸福有时候总会来的那样突然。作为晋国的大夫,伯牙在一次出使楚国的时候,在长江边遇到了一个人,他就是钟子期,生活瞬间发生了改变。子期是这个故事里面的第二个人物。那么课文中是如何写这个人的呢?(钟子期善听)
B:师:从哪看出子期善听?(1、善哉,峨峨兮若泰山。2、善哉,洋洋兮若江河。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C:师:此时此刻的伯牙欣喜万分,他终于遇到了能听懂他琴音的子期,是啊,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的时候,子期会这样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的时候,子期又会这样赞叹:——。同学们,我们再想想,如果我是伯牙,你是子期,当我鼓琴志在明月的时候,你会怎样赞叹?(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当我鼓琴志在清风的时候,你会怎样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是啊,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就是——知音(板书: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这个时候,你还认为他们之间仅仅是音乐的知音吗?
D:此时此刻的伯牙,你认为又会是怎样一种心情?(高兴,激动,惊喜,欣慰……)
4、感知伯牙失去知音的痛楚。
师:伯牙喜获知音,我们感到欣喜。然而,世事难料,当初两人在长江边依依惜别后,伯牙一直深深思念着子期,于是有一天又重返故地,可是,他却看到了子期的墓碑,一块冷冰冰的墓碑,他不禁热泪长流,悲痛万分:天不该灭我子期,地不能埋我子期啊,人生可以没有伯牙,但人生不能没有子期啊。同学们,子期死,伯牙为什么悲痛万分?(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的时候,再也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的时候,再也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赞叹:——。于是,伯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决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你觉得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同时也断绝了什么?(人生,希望,快乐……)此时此刻的伯牙又回到了以前无人理解的时候,心情一定是?(孤独,寂寞,痛楚……)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去感悟伯牙从未遇知音,到知音的相遇相知,再到失去知音的一系列情感的变化,从而领悟伯牙和子期之间那种深深的情谊。
(五).拓展延伸,思考生活。
1、师:你想对失去子期的伯牙说些什么呢?生汇报,师相机总结:子期的相知让伯牙欣喜,子期的理解让伯牙感受到人生的乐趣与幸福。是啊,谁说不是理解万岁,尤其是面对现代社会的我们来说,来自别人的理解可能就是一份鼓励,甚至是一份幸福。然而,又有人这样认为。(出示课件:自娱自乐也是一种快乐一种精神,谁说一定要有人理解呢?就像但丁说的那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某青年作家。)对于伯牙绝弦的行为,结合现实生活,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解决。
3、你们说的都很好,在夏老师看来,有人理解也好,自娱自乐也罢,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学习中,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是不是能够感到充实,快乐,并且有一种强烈的幸福感。当然,不管怎样,伯牙绝弦这个故事却让我们每个人都为之动容,来,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再一次深情地读一读这个故事,感受一下这份亘古不变的千古情怀。
4、全体学生深情朗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思”,从文本出发,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的一种思维冲突,去重新解读文本,思考生活,其实我们不需要学生一定要怎样去看待伯牙绝弦这一举动,关键的是我们的学生能不能带着一种更深的思考走出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