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读出文言文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3、感知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体悟祖国语言的源远流长和她的神奇魅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美读成语,引入课题
1、读读下面的词语,一个词语一幅画,一幅图画一风景,一种风景一种情。
皎皎明月 萧萧竹叶 徐徐清风 滚滚波涛 铮铮流水 绵绵春雨
薄暮冥冥 长夜漫漫 风雨凄凄 苍海茫茫 泪眼汪汪 寒风猎猎
2、读读下面的成语,谈谈你的发现:
焚琴煮鹤 剑胆琴心 破琴绝弦 琴棋书画
一琴一鹤 人琴俱逝 对牛弹琴 琴瑟和好
3、揭示题目,简单介绍伯牙;了解“绝弦”。
二、一诵文本,读出韵律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3、看课件读,你发现了什么?读出本文独有的韵味。
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三、二诵文本,读出真情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精通”的意思;两个“善哉”的“善”可以理解为“好、高、妙、美……”。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于是他怎么赞叹?(引发学生美读。)
3.引导学生想象仿照原文回答:明月皎皎、萧萧竹叶、徐徐清风、滚滚波涛、铮铮流水、绵绵春雨。并翻译成白话文再激情诵读。
4.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四、三诵文本,读出哀怨
1、传说第二年伯牙又来拜访钟子期,可惜子期已经染病身亡。钟子期父亲带伯牙来到子期墓前。伯牙端坐着,半晌才拿出琴来,一曲《高山流水》从指尖与琴弦的触碰中汩汩而出。子期伯牙,一个死,一个生;一个在坟里,一个在坟外;一个长眠地下,一个悲愤操琴;阴阳相隔,生死别离。这时候,伯牙的眼前又浮现出与子期相遇的情境。(学生读描写伯牙和钟子期相会的情形)
2、弹着,弹着,伯牙泪水不停地往下淌,忽然,他仰天长啸,悲戚地唱起来:(师范读)
昔年停船清江头,高山流水不期遇。
如今江岸空伫立,不见知音声嘘唏。
子期,子期,子期兮,声声曲怨冲天去。
伤心,伤心,伤心哉,只为思君泪如雨。
思君苦兮心益悲,琴声切切自凄凄。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祭!
3、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你觉得展现在你面前的是怎样的一个伯牙?(生说)
4、同学们,把你的理解全部浸注到朗读声中,也来尽情哭泣吧!(读:昔年停船清江头……)
5、传说伯牙从腰间取出一把小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台上,用力一摔,古琴断成两截,琴弦也四散开去。伯牙接着长叹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请同学们读一读书上那简洁悲剧性的结局。(生读)
五、四诵文本,读出悠远
1、这个千古流芳的传说流传了二千五百多年,现在人们就用“知音”来表示对自己真正了解的人;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流入了许许多多的诗歌里、图画里,流入了中国人的血液里。一曲《高山流水》也成了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你想听一听吗?
2、学生在《高山流水》的琴声中背诵《伯牙绝弦》。
( 义乌市稠城第一小学 王小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