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者:海盐实验小学 郑全明 整理者:林丹萍
课前谈话:
老师平时很喜欢唱歌,总是会哼唱几句,一些爱听的同学也总是很喜欢听,而有些同学可能就会在想,语文老师怎么总是唱歌呢?今天老师请同学欣赏一段音乐。
在课前谈话里,看似闲聊,其实已经在渗透知音的概念。
今天,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
学生聆听音乐。
有没有感觉音乐也像一种语言,似乎在告诉我们什么?你有什么感觉?
(好象流水一般)很流畅,很缠绵,有略微的有点忧郁。
喜欢音乐其实对语文的学习也是很有帮助的。
正式上课:
一、揭题、导入
1、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教师板书课题。
(相机正音:弦)
2、 读了课题,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我知道里面有一位叫伯牙的人。(教师随机补充关于伯牙的一些相关资料)那么什么是绝弦呢?(绝弦是指把弦给弄断了)弦是什么?哪个字表示弄断了?(绝)
在课题的导入阶段,一般来说设计者都是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而本次导入寥寥数句就把文中的主人公,所讲的事件以及重点词的理解全部倒位了。
二、初读课文
(一)
1、 请同学们去读读课文,想想古文应该怎么读?
2、 学生自由练习读。
3、 谁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读。
一学生进行朗读,读得比较流畅,但是语速偏快。
4、 师:谁来评一评。
生:我觉得他还可以读得慢一些,还可以向电视里读古文一样摇头晃脑。
师:那么你来
学生慢慢悠悠地读起来,节奏韵律都挺不错的。
5、 课件出示:整篇古文的节奏和停顿。
师:古文朗读,要做些停顿。现在老师来示范一下。
教师示范读。
学生集体朗读。(有的学生摇头晃脑,非常有感觉)
在古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直是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里,老师很舍得花时间,从学生练读——个别读——评价——个别读(提升)——教师示范读——集体读这些步骤由自读到个别展示再到教师引领到集体朗读,非常舍得花时间,并且有层次地进行提高,使朗读不再流于形式。
(二)
1、课文中哪些词不大好理解呢?
生1:哉。
师:这个哉是什么意思呢?
生2:应该是语气词
师: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哪个词呢?
生合:啊。
师:还有哪些词不好理解呢?
生3:善
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
课件出示四句句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这四个善都是什么意思呢?
生4:上面这个善是擅长的意思,下面这个善是善良的意思。
师:那么下面连起来就是善良啊,是这样吗?
生5:老师,我觉得下面这个是好啊,是夸奖的意思。
师进行总结。上面这两个善是擅长、精通的意思;下面的这两个是赞美的意思。
2、 师:这篇古文的意思大家是否理解?自己说说看。
同学们自由练说。
指名一学生说。这位学生所讲得有少许误差的地方。(主要是志解释为志向,念解释为说)
请一位同学补充说明。这位同学对于“志”和“念”的理解相当到位。
3、 看了古文,你有什么问题?
生1:伯牙为什么绝弦?
生2: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要绝弦?
师:课文里的哪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
生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4、 从哪里可以看出他们是知音呢?
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教师板书。
伯牙善鼓琴,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1:志在高山。
那么子期呢?大家一起念。
对于这句话,你有什么补充的呢?
生2:子期听到了琴声,知道了伯牙的心声。
师:读句子,听着听着,钟子期听到了什么?
(在钟子期的眼睛里,似乎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3:子期看到了非常雄伟的泰山。
出示: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1:伯牙心里想弹出哗哗的流水,钟子期看到了滔滔不绝的江河。
生2:子期还看到了伯牙的抱负。
师:是呀,不仅知心还知抱负。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生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出示袅袅炊烟。志在炊烟,钟子期曰:生接。
出示:
清风( ) 明月( )
春雨( ) 白雪( )
芳草( ) 杨柳( )
云雾( ) 霞光( )
进行语言训练。
师:还可能会想到什么?子期必得之。
生再练说。
这里的练说在层次上比前一层有所提高,要求学生自我发挥。但是可能由于学生所熟悉的都在范例里了,所以学生说到的也比较勉强甚至不好。这里可以把上面几个熟悉的放下来,学生可能说得还要好些。
课件出示资料:
童子取过瑶琴,二人入席饮酒。伯牙开言又问:“先生声口是楚人了,但不知尊居何处?”子期道:“离此不远,地名马安山集贤村,便是荒居。”伯牙点头道:“好个集贤村。”又问:“道艺何为?”子期道:“也就是打柴为生。”伯牙微笑道:“子期先生,下官也不该僭言,似先生这等抱负,何不求取功名,立身于廊庙,垂名于竹帛;却乃资志林泉,混迹樵牧,与草木同朽?窃为先生不取也。”子期道:“实不相瞒,舍间上有年迈二亲,下无手足相辅。采樵度日,以尽父母之余年。虽位为三公之尊,不忍易我一日之养也。”伯牙道:“如此大孝,一发难得。”二人杯酒酬酢一会。子期宠辱无惊,伯牙愈加爱重。
读了这个资料,你们又明白了什么?
生:不仅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伯牙也是子期的知音。
师:是呀,于是这对知音相约来年再见。
围绕“知音”二字,深入地对文本进行感悟。在中间,又有效的进行了语言的训练,和课外阅读资料的拓展,使得伯牙和子期的形象丰满起来,他们之间的深厚的友情也在学生的心中得到激荡。子期是伯牙的知音,这在文本中是非常容易理解的,而课外拓展资料的出示,则在学生的心中更加明晰起来,所谓知音,便是惺惺相惜,是相互的,而不是单方面的。
三、结尾、拓展
第二年,伯牙如期赴约,却忽闻噩耗。
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课件播放音乐。
学生吟诵: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补充结尾:伯牙道:“老伯高居,端的在上集贤村,还是下集贤村?”钟公道:“荒居在上集贤村第八家就是。先生如今又问他怎的?”伯牙道:“下官伤感在心,下敢随老伯登堂了。随身带得有黄金二镒,一半代令郎甘旨之奉,一半买几亩祭田,为令郎春秋扫墓之费。待下官回本朝时,上表告归林下。那时却到上集贤村,迎接老伯与老伯母,同到寒家,以尽天年。吾即子期,子期即吾也。老伯勿以下官为外人相嫌。”说罢,命小僮取出黄金,亲手递与钟公,哭拜于地。钟公答拜,盘桓半晌而别。
师:在这里,我们看到伯牙与子期的深情厚谊。“吾即子期,子期即吾也。”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感动再来读一读课文。
在学生的朗读中结束课堂。
最后,这段令人扼腕、荡气回肠的友谊以悲剧的结尾而告终,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已经达到高潮。然而教师并没有止步,又是一段资料的补充,一句“吾即子期,子期即吾也。”把知音的解释推向至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