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是我教学生涯中一个很重要的日子:感谢校***对我工作的肯定,使我有机会参评市优课。《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这次教学对我来说是一次尝试,又是一次自我的挑战。
设计的时候真的很迷茫:仅仅告诉孩子一个纯粹的“知音”传奇,还是应该与时俱进,重新诠释现代意义的知音?最终选择了两者兼顾。让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领悟本课意境,与知音对话,触动他们稚嫩的心弦,何其难矣!
开课就在大屏幕上播放美轮美奂的风景画,配上动听的音乐,让学生静静的欣赏聆听,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轻松下来,同时也为下文伯牙与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这不是哗众取宠,这不是卖弄做作,而是真实有效的。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发出的一种直觉。既然如此,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本课我花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对文章的理解感悟的过程,我也引导学生边读、边说、边理解、边感悟。这样把读与思结合,读与导结合,交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掌握技巧。
教学过程中,教师即是一位高明的指挥,又是一名出色的导演,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的演绎着文本丰富的信息:
师:伯牙作为楚国一个著名的大乐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还会表现什么?
生:鸟语花香
师:此时,子期必得什么?
生:鸟语花香
出示填空:伯牙所念( ),子期必得( )。
生:伯牙所念夕阳西下,鸟儿归巢的场景,子期必得夕阳西下,鸟儿归巢的场景。
生:伯牙所念潺潺流水,子期必得潺潺流水。
。。。。。。
在不露痕迹中,让学生明白了真正的知音,师生在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境界。
教学中充分利用了文本的空白点,营造倾诉的情怀,让课堂充满想象的张力:
师:当伯牙的琴声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心情会怎样?
生:寂寞 无奈 伤心 。。。。。
师:此时他渴望什么?
生:理解他的人 懂她的人 知音。。。。。。
师:现在,这个人出现了,他就是钟子期,他会紧紧地握住子期的手说什么?
让学生在思考中积蓄情感,在交流中倾吐情感。伯牙此时恰逢知音那激动不已的心境与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它将他乡遇故知的激动深深地烙在每个孩子的心头,沁入了每个孩子的肺腑,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沉浸其中,课堂,因为这样的留白与补白,充满了情感的张力。
悠扬的《高山流水》,悲切的《悲伤》乐曲,浸润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把心放进课堂里,设身处地的去读、去想:
师:课文学到此,你认为伯牙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有情有义。。。。。
师:透过伯牙的绝望,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伯牙别太伤心了,人死不能复生!
生:不能因为子期死了,就不再弹琴了,还有多少人喜欢你的琴声,你还会寻觅到自己的知音的!
师:当我们再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在我们感受伯牙与子期真挚情谊的同时,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寻觅到自己的知音,同时老师也希望你们能够坚强的面对生活的磨难,请记住:生命的信念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同文本真切的畅谈,与老师真情的互动,使他们在课堂上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情感波澜,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收获了对生命的感悟。
回顾整堂课,在激动的同时仍有些许遗憾,例如:在理解文章大意这一环节中,只注重了学生读懂了什么,而忽视了那些坐在角落中没有读懂的学生。
这次市优课的评选,对我来说是一次历练,我会在自我提高的同时,反思自己,让自己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