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2
|
师:同学们在课前积累了大量古文,你能不能给我们诵读一些。 生:诵读收集的古文。 师:她诵读的是古文,有没有谁愿意诵读一首古诗的,比如“床前明月光……”一起来。 师:还有你喜欢哪首古诗,给我们诵读一首。 生:春夜喜雨 师:打断一下,是诗人杜甫在成都写的,大家一起来读,算送我的礼物。 师:诵读这首古诗的时候,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朦朦的细雨。 师:多美的景色呀,春天来了。你还看到什么? 生:被春雨淋过的细叶。 师:小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你还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花,这就是成都的芙蓉啊,成都因为大街小巷都栽种这种花,称为蓉城。 师:你们接触过一些古文,你对古文有什么感受? 生:深奥 生:难懂 生:有趣的 师:看来每个人学的时候感受不同,古文虽然有点难,但觉得挺有意思的,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古文,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你们的家乡汉阳江滩。 自由大声读课文,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学生读书。 师:孩子们读完了,谁愿意来读读,你读,其他的同学仔细听,然后心里面可以跟着默读。 一学生读 师:这个善哉的哉是平舌音,读准了,最后一句有个字没读准,是哪个? 生:僻琴绝弦绝的弦。 师:(在生字上注音)。这个字有两个音,一个是旋律的旋,一个是琴弦的弦。 师:自己练习一下。这次读一定能读准字音,一边读说不定还能感受到它的节奏,一起读试试。 学生齐读。 师:孩子们在读这句(指着“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读得特别好,注意了在兮后停顿,再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可最后一句,我跟你们读的不一样。 师:(范读)。你们跟着我读。 生读。 师:有进步,再来一遍,古文多读几遍便就不难了。孩子们初步读出了节奏,如果理解了内容,就会读出感情来。 师:看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伯牙为什么僻琴绝弦? 生:伯牙为谁僻琴绝弦? 师:谁来回答? 生:为子期。 师:这个僻琴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把琴弦割断。 师:此时的“绝”什么意思? 生:决断。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最后一句看出,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僻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从这个“终身不复鼓”看出再也不弹琴了。 师:你是从联系课文来说的。看后面的注释,也可以知道,这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 师:这个男孩真厉害,紧扣题眼来质疑,那为什么要僻琴绝弦呢?自己读读课文,看能不能说说文章的大概意思。 学生读课文, 师:(巡视)如果你觉得有困难,可以举手示意。谁来说说。 一学生说文章的大意。 师:刚才这个孩子在讲这个故事,说到伯牙想到高山,就能弹到,课文用哪个字表现? 生: 志 师:课文后面还有一个字也是这样的意思“念”。两个不同的字表达同样的意思,中国的文字真丰富呀。 师:有个孩子还说觉得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是哪个字? 生:谓。 师:猜一猜这个字更准确的意思是什么? 生:心里话。 师:是啊,最准确的说法是在说,伯牙说什么呢,再读 。 生读。 师:你们再明白了在谓的后面停顿。现在能不能初步解答自己的问题,为什么僻琴绝弦? 生:为他的朋友钟子期。 师: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拿出笔来勾一勾。 学生默读勾画。 师:自己试着读一读。 学生出声读。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生:我从“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感受到。 师:你从这些语句感受到了,为什么呀? 生:伯牙弹的是高山,子期就猜出是高山。伯牙弹的是流水,子期就猜出的是流水。 师:子期听懂了伯牙音乐中的什么? 生:高山流水。 师:这样的高山流水是通过旋律流出来的呀。当读到“峨峨兮若泰山” 钟子期面前仿佛出现什么画面? 生:巍峨的高山。 师: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 生:峨峨 师:从峨峨这个词感受到子期眼前浮现出巍峨的高山,能不能带着感受读一读。 学生读。 师:你眼前还会浮现怎样的高山? 生:高耸入云的高山。 师:你带着感情读一读。 生读。 师:你还看到了怎样的高山? 生:我看到了千奇百怪的高山。 师:你带着你的感受来读。 学生读 师:你看到了泰山是那么的美,那么奇特,看来不同的感受就能读出不同的味道。 生:我看到的是雄伟的高山。学生读。 师:我看到了一个像男子汉一样的泰山呀,通过体会这“峨峨”就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高山,这“峨峨”这么简单的字就让我们浮现出这么多美好的画面,这古文真有魅力呀。自己再体会读。 学生读。 师:你们刚才说这个子期听到了不一样的高山,子期仅仅听到了高山吗?伯牙鼓琴,子期还听出了什么? 学生思考。 师:没关系,想想此时,伯牙心中想到了什么? 生:听出了伯牙心里想的事情。 师:听出了伯牙像高尚一样的情怀,所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生齐读‘ 师:你们刚才说是善是擅长的意思,在这里我怎么听出了不同的意思?音乐好呀,音乐妙呀,子期情不自禁赞叹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学生读。 师:这子期真的听懂了伯牙的琴声。当子期明白时,他的心情怎样? 生:这个时候伯牙的心情非常激动。 生:是兴奋的。 师:很高兴的,有了他的知音。想象着,他们都很高兴,兴奋激动,再现这样的情景,读。 师:你刚才说从伯牙志在流水也能感受到他们是知音吗?让我们想象他们沉浸在音乐中的场景,自己练读。 生读。 师:当你听到她在读“善哉,洋洋乎若江河!”的时候,你听出伯牙此时的心情更加地—— 生:兴奋 师:更加地—— 生:激动 师:我们合作读,我读前面一句,你们呢,读后面一句,要把他们更加激动更加兴奋的心情读出来。 师生配合读。 师:差了那么一点,这个时候,当伯牙发现子期又一次听懂了自己的音乐,内心多么激动啊,再读 师生再次接读。 师:是啊,读书就是要体会出不同的心情,读出变化。 师:伯牙除了志气在高山,流水,还会志在很多地方。这么多的景物,让我们在音乐中想一想,放古筝音乐。 学生听音乐,想象。 师:把你听音乐的感受写在记录单上。 学生边听边写。 师:此刻你们变成了善听的子期,记录下听音乐的感受。 师: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伯牙鼓瑟!志在炊烟,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若晨雾。” 师:你懂我。 生:伯牙鼓瑟!志在杨柳,钟子期曰:“善哉,摇摇兮若死带。” 师:你懂我,我要为你再谈一曲。 生:伯牙鼓瑟!志在天空,钟子期曰:“善哉,悠悠兮如白云。” 生:伯牙鼓瑟!志在大地,钟子期曰:“善哉,苍苍兮若大地。” 师:你懂我心声,我要永远向你倾诉。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引读课文。 师:此时此刻,你想伯牙子期又是怎样的心情? 生:他们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 师:此时此刻他们会大声对对方说什么? 生:你真是我的知音。 师:知音两字虽短,但包含我的情谊。 生:他们会更加激动,感动。 师:激动得可能都说不出话来,这个时候还会对对方说什么? 生:知音啊,我终于找到你了。 生:知音啊,我们真是相见恨晚。 师:这相见恨晚真是道出了这对知音最想说的话。是啊,这伯牙真想和子期永远在一起,但是只能相约明年再见。这时有点淡淡的惆怅,又有点期待,充满了一种期待,一种幸福呀。 可是次年,当伯牙赶到楚国来,万万没想到子期因病去世,当善鼓的伯牙再也听不到子期的话,当善鼓的伯牙再也听不见子期的心声,此时,你想,如果你就是那伯牙,你满怀希望而来,却闻此噩耗,你又是什么心情? 生:他会很惆怅,很忧伤。我想他会想:“子期呀,你为什么不等我就去了呢?” 师:你体会着读最后一句。 生读。 师:此时的伯牙还是怎样的心情? 生:伯牙悲痛欲绝。 师:读最后一句。 师:此时的博雅是悲痛欲绝的,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知己,没想到却离他而去。 师:此时你想他还是怎样的心情? 生:不相信,这个知音就这样去了。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僻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无法相信这残酷的事实,此时伯牙还是怎样的心情? 生:为子期英年早逝非常惋惜,除了惋惜,除了悲痛欲绝,除了这种绝望,还有很多很多的感受都一下子涌到他的心中,所以—— 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僻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此时子期还仅仅是他音乐上的知音吗?这子期还是伯牙—— 生:最好的朋友,最好的知音。 生:是伯牙生命的一部分。 师:早已融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体会着再读。在你深刻地理解他僻琴绝弦后,能够读好这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僻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我人生的知音都没有了,此时,孩子们,每每学到这里,内心一定涌动很多很多的情,从这“终身不复鼓”,你感受到伯牙子期怎样的情谊? 生: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师:我们再读课题。 学生读(满怀感情) 师:我听你们读课题完全不同了,你门读出了这个绝,你们体会的不仅仅是这个断绝的琴弦,再读。 师: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感动于他们之间的情谊,编写了高山流水,让我们静静地聆听。 在这音乐中,你又感受到子期怎样的情怀? 师:孩子们,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中体会伯牙子期他们之间的深情,让我们带着这份怀念读全文。 学生读全文。 下课。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伯牙绝弦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伯牙绝弦》课堂实录2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及评析 |
下一篇文章: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