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可以用一节课就学会;反过来,中学生能够在一节课上学生二元一次方程正说明,人们对二元一次方程的认识是比较透彻了。这句话的意思和牛顿说过的“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有紧密关联。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说,科学的发展就是人们对宇宙认识的简单化过程。 师:关于数学的第三个特点以及它的文化意义,同学们可以依照我们对付前两个特点的方法解决之。哎,问一下,对付前两个特点,我们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不就是从生活中找个例子分析吗? 师:好,好,好。还有点不耐烦了,觉得太容易了,是吧?不要明天问到了说不上来啊。现在我们来看课文的第三部分。 生:还没有划分层次呢。 师:还需要单独划分一次吗?课文怎么分层?大家说说。 生:第一自然段是一层,作者讲自己的表达重点是数学对人类精神的影响突出之处。第二段到倒数第四段是第二层,分说了数学的三个突出特点及其对人类精神的深刻影响。最后三段,也即“总之”之后是第三层,这一段的核心内容是讲数学对于文化的意义。 师:对第三层的理解这么确定吗?我还没有带领大家分析呢。 生:确定。 师:那么,这一句话你怎么理解:“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 生:它是在总结数学对文化的综合影响。数学既然能够给人们以求真的精神,追求简单的反映宇宙本质的精神产,反思的精神,这些精神合起来必然会促成人们的探索精神。 师:才思敏捷。我再问一个问题,细节性的。文章中有一句话,“‘风调雨顺’是人类的物质生活不可缺少的。可是‘巫师’的‘祈雨’不也是满足需要的‘手段’之一吗?”——巫师的祈雨怎么也能成为满足需要的手段? 生无言。 师:考虑语言环境,语言环境是限制,也是提示。注意大的语言环境是在陈述“探索精神”,前一句话中有“物质生活”一词。 生:其实作者是在打一个比方。他的强调物质生活对人是重要的,可是精神生活对人也是重要的。他在说探索精神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满足精神需要上和“巫师的祈雨”一样。虽然一个是古代的迷信,一个是现代的科学。内容大大不同,可是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方面作用是一样的。 师:回答得很好,好在有逻辑推理,有生活应用。课后思考并讨论两个内容。1,在最后一段中,还有一个关键词语“理想实验”,请大家根据语言环境,举例说明。2,你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 (教学点滴经验)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类)教学设计。 未署名的教师的作品:《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2。(教学资料) 获得教养的途径 一:专题内涵解说: 人要想从蒙昧而走向智慧,从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成为有教养的人,只有读书学习,充分利用前人的知识积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应当具有终身学习的追求。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有赖于人开掘潜能,运用智慧,产生先进的思想,这就需要公民尊重知识,尊重科学,有学习的需求和读书学习的欲望。 本专题分为三个部分:“经典的力量”,“求学之道”和“从质疑到创新”。第一部分探讨的重点是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第二部分探讨重点是读书学习的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基本原则。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第三部分探讨重点是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和思考的方法,研讨质疑和创新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探讨,让学生从基本的“读书求知”意识逐步上升为自我完善,服务人类的精神追求。 二、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学生探讨阅读经典和求知问道的作用,探讨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关系,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 3.学生学会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4.学生在学习议论文不同的论证方法后,能够在作文中正确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引言论证等手法。 三、课时安排: 获得教养的途径2课时 劝学2课时 师说2课时 贵在一个“新”字课外自读 四预习作业: 1把自己以前读过的书做一整理记录,并试着给它分类. 2阅读第二专题四篇文章,了解大概内容。想想三个板块之间有何联系。 第一板块:经典的力量 获得教养的途径 (瑞士)赫尔曼.黑塞 教学重点:了解获得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读书观. 教学难点: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斯说过:“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它是花丛中最娇嫩的,更是最质朴的最美丽的和最平凡的花朵。”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说过:“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预习了这个专题,你有什么领会? 二:新课推进 1关于作者:赫尔曼黑塞(1877---1962),诗人,小说家。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荒原狼比得卡们青。本文是他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 (详细资料)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这期间他游历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 在比较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之后,1904年,墨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一举成名,从此成为专业作家。这一年他在玛丽结婚,移居巴登湖畔,埋头写作,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在轮下》。这一时期的创作以浪漫主义诗歌、田园诗风格的抒情小说和流浪汉小说为主,作品洋溢着对童年和乡土的思念之情,充满对广大自然和人类的爱,同时也表现了青年人的精神苦闷与追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尢利西斯》。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猖獗,墨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德国著名小说家黑塞以《论与书为友》为题,写过一篇短文。他以为,“就善读者而论,读一本书就是去了解一个素昧平生者的德性和思维方式,寻求与他相知,尽力赢他为友。”而当读者一旦与书交上了朋友,他就在与书发展、深化感情的同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