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先带着问题自己看书学习课本,然后借助老师提供的一些学具(1cm3)进行理解,我只适当进行点拨。
师:请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体积单位向大家作介绍,并举例子。
生:我喜欢1cm3的体积单位,因为它比较小,我可以拿在手里。它的边长是1cm。(学生举起手上1cm3的橡皮泥)
师:我会变魔术,请看。
我把1cm3的橡皮泥搓成了小圆球,再按瘪(图2),然后再搓成了长条形(图3)让学生观察思考。
师:现在体积是多少?
生:体积还是1cm3,因为橡皮泥没有减少,所以它的体积没变。
反思:本环节教学目的是通过观察比较,培养空间观念。教师活用教具进行教学,对1cm3的像皮泥变形,让学生理解形状变,体积不变这一数学思想,这既是哲学思想的渗透,又是数学守衡思想的体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师:谁能说说1m3到底有多大呢?(课前做了一个1m3的框放在讲台一侧)
生:老师,我发现那个东西可能是1m3。
师:怎么知道它是呢1m3?
生:可以量一下它的边长是不是1米。
学生上来测量。
反思:测量这个细节由学生发自解决问题的需要而提出,显得非常地自然,而不是老师发指令,学生做操作员。
师:猜一猜,在它的里面能容纳多少人?
生:5人;6人;7人……
师:试一试。
先请一名学生进入,在被布封闭的框内谈谈感受(生:好空啊,好舒服。)再请多人进入,一直到不能容纳为止。大约可容纳9名学生。
反思:这个亲身感受的环节非常好,首先是让学生估计,能容纳多少人,要猜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然后进行验证,渗透了一种做学问的方法:从大胆猜测到验证。此环节教学达到本课高潮,学生已经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里,愉悦的情绪溢满了课堂。
案例讨论:如何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
1. 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体会体积单位。
2.通过读书学习体积单位,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通过读书获取信息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学生可能失去了一个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类比得出体积单位的过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