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卷分A卷和B卷,A卷满分100分,B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A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其他类型的题。
注意事项
1.请同学们认真读题审题,按要求作答。
2.将所有试题解答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
A卷 |
得分 |
B卷 |
得分 |
题号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
一 |
二 |
|
得分 |
|
|
|
|
|
|
|
|
|
A卷(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20分,每小题2分)
一.选择题
1.根据语境,下面加点字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
A.攒(cuán)成 桑葚(shèn) 骊(lí)歌 花圃(pǔ)
B.人声鼎沸(fèi) 讪(shàn)笑 屏(píng)障 澎湃(pài)
C.嫉(jí)妒 瞬(shùn)息 郝叟(sǒu) 逼狭(xiá)
D.哽(gěng)住 嗥(háo)鸣 炽(zhì)痛 污秽(huì)
2.下面句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憧憬 展消会 意想天开 言必信,行必果
B.克隆 忘年交 脍灸人口 一年之季在于春
C.皎洁 闭门羹 如火如荼 胜不骄,败不馁
D.和偕 摇控器 廉节奉公 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在语境中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荒园,人迹罕至。(形容很少有人来)
B.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交往很深)
C.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老练,富有经验)
D.祈祷的钟声响了(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园里的花开得很旺,姹紫嫣红,满园芬芳。
B.刘老师讲课抑扬顿挫,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同学。
C.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犯下的惨绝人寰的暴行,已永远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D.在中考誓师大会上,李明信口雌黄地说:一定要考出好成绩回报父母和老师。
5.在下面情景中说话最得体的一项是( )
王芳在购书时,不慎将钱包丢在书店里,她连忙回去对售书阿姨说:
A.“阿姨,我刚才买书时不小心将钱包丢了,你是否看见了?”
B.“阿姨,请你将钱包还给我,我刚才是丢在你这儿的。” C.“阿姨,我的钱包刚才放在书柜上的,你现在将它藏在哪儿了?” D.“阿姨,求求你,将钱包还给我吧,我会加倍酬谢你的。”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0分,每小题2分)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对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仲永生/五年 B.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7.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 ) A.不能称前时之闻 B.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C.泯然众人矣 D.贤于材人远矣 8.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忽啼求之 A.传一乡秀才观之 B.不能称前时之闻 C.或以钱币乞之 D.余闻之也久 9.选出翻译“从先人还家”正确的一项( ) A.从先父那里回家 B.自先父那里回家 C.跟着先父从老家回来 D.跟着先父回到老家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写作此文的目的是批评方仲永的父亲不会教育子女。 B.“伤仲永”的“伤”字应理解为伤害。 C.“令作诗”是省略句,可补充为“(吾)令(之)作诗”。 D.选文第一段写了两层意思,分别写了“见”和“闻”,“又七年”呼应“十二三矣”。 第Ⅱ卷(其他类型题共80分)三.积累与运用(17分) 11.补出下列诗文的上句或下句。(4分)(1) ,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 。(2) ,关山度若飞 。 ,寒光照铁衣 。 12.根据下面的提示或语境,用诗文原句填空。(任选做其中两小题)(4分)(1)李白《峨眉山月歌》最后两句是 , 。(2)岑参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的一首《逢入京使》用语自然,淳厚隽永,试写出该诗的第一二句: , 。(3)在课内外的探究活动中,我们常常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感慨,请你用学过的一句古诗来表达: , 。(4)连战、宋楚瑜的大陆之行,又一次证明:故乡,人的生命之根。请写出两句表达乡情乡愁的古代诗歌名句: , 。 13.名著阅读。(2分) 下面是关于两部文学名著的简要说明,试判断其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18世纪著名小家笛福。鲁滨逊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世界文学中第一个资产阶级正面典形象。他出身不好,文化程度也不高。但他有较丰富的生活阅历,有一股压抑不住的冒险进取精神。在他身上很好地概括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富于冒险、充满野心、百折不回的顽强毅力和一种斗志。( )(2)《童年》是原苏联作家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步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小说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乳名)沉重的童年往事,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 14.句子仿写(6分)(1)你有没有想过:流泪也是一种幸福,因为还有事情值得你流泪;被嫉妒也是一种幸福,因为你有地方值得别人嫉妒; , 。(2)父母的能与不能:我能给予你生命,但不能替你生活;我能教你许多东西,但不能强迫你学习; , ; , 。四.课内阅读(14分)阅读下列文段,回答15—20题我家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那时 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5.这段文字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鲁迅的散文集_______,书名含义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摘,比喻对往事的回忆。作者鲁迅,原名 ,伟大的 家, 家、 革命家。第一自然段中提到的“朱文公”是指宋朝的_____。(2分) 16.把第二段分两层,在它们的分界处用“||”标出,两层的条理是从整体到_______。(2分)在第一段上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1分) 17.这段文字细致形象地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突出了它们的颜色;描写 ,突出它们的形状;描写 ,突出了它们的声音;描写 ,突出它们的动态。(2分) 18.这段文字主要写了“我”童年的哪四件事?(2分) 19.第2段文字用了两个“不必说”,一个“单是”把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连缀起来,你认为描写的重点是在前者,还是后者?并说明理由。(2分) 20. 就文段内容,任选角度写一段赏析的话。(3分)(提示:句式的角度、修饰的角度、描写的角度等)
五.作文(50分) 21.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有一次,我去听一位小学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然后让一名学生上台来做。 3×9=(27) 4×9=(36) 5×9=(45) 6×9=(54) 7×9=(62) 当这名学生写完最后一题的答案“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他错了,最后一道题答错了…… 我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道题是答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他答错的这道题,而不说他前面四道题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别人的正确……” 要求:①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改写。③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④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2)阅读下面的材料,请以“目标人生”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25年后,调查结果显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的人,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成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模糊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他们的生活都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地名。 B卷(50分)一.文言文阅读(8分)阅读下列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缁:黑色)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向:以前)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选自《列子•说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1)天雨,解素衣 雨: (2)岂能无怪哉 怪: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迎而吠之。译文: (2)子亦犹是也。译文: 3.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是怎样悟出来的?(2分)二.拓展阅读(42分)(一)(21分)我 长 大 了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被淡忘了。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像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4.文中画线句子是 描写,作用是 (3分) 5.文中说:“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我有些惭愧……”“我”为什么会“有些惭愧”?(3分) 6.家里“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我”想象中会有怎样的气氛?(4分) 7.“我”曾认为上中学就是“长大”,是把 (2分)作为长大的标准;后来,“我”认为长青春痘就是“长大”,是把 (2分)作为长大的标准;最后,我终于意识到衡量是否长大的真正标准,那就是_ __(3分)。 8.试结合选文的最后一小节,谈谈你对这一标准的理解:(4分)
(二)(21分)题目: ①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②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③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 ④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 ⑤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太空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⑥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 ⑦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六次,净赚了五个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⑧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买了人字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已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⑨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车票。 9.整体感知:(1)请选择最恰当的一项作为小说的标题( )(3分) A.偶遇 B.换票的悲剧 C.换票 D.成功与失败(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3分) 10.小说描写了两个打工者的两次相遇,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4分) 第一次相遇: 第二次相遇: 1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4分) 成功者: 拾破烂的人: 12.品读小说⑥至⑧段,写出自己的感悟。(3分) 13.问题探究:假如当初两个打工者没有“换票”,小说的结局又会怎样呢?为什么?(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