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语文 >> 七年级上学期 >> 语文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 正文

 

七年级上语文课内文言文精粹

查询语七年上末的详细结果
重庆市铜梁县东城中学李德忠编撰
5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一、 读准字音 记一记
唳( lì) 童稚(zhì) 秋毫( háo ) 强通“僵”( jiāng) 素帐(sù zhàng) 藐小(miǎo) 纹理(wén lǐ) 拟作(nǐ) 怡然自得(yí rán) 丛杂( cóng zá) 土砾(lì) 壑( hè) 呀然(yā) 鞭(biān) 驱(qū)
二、语境释义 解一解
[余]我。  [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  [秋毫]秋天鸟类新生出的纤细羽毛。比喻最细微的事物。毫,细毛。  [故]所以。  [物外]超出事物本身。  [私]暗自,暗暗的。  [拟作]比作。拟,比,比拟。  [向]接近。  [昂首]抬头。昂,抬。 [项]颈,脖颈。  [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徐]慢慢地。  [观]看,观赏。  [果]果真。  [唳(lì)]鸟鸣。  [怡(yí)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定神]使精神安定。 [以……为……]把……当作……。 [土砾]:小土块,小碎石。   [砾(lì)]碎石、碎瓦。  [壑(hè)]坑谷、深沟。 [神游]游览于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满足。  [兴]兴趣。  [盖]有“原来”的意思。  [为(wèi)]被。  [方]正。  [鞭]用鞭子打。  [数十]几十。  [驱]赶,驱逐。 [呀然]:张口貌;张开貌,表惊异。
三、通假字: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四、成语
①文本固有
明察秋毫: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
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列子·黄帝》:“黄帝既寤,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庞然,高大的样子。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唐·柳宗元《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声音像雷声一样,形容蚊子很多。
②文本引发
果如其言:果然象他说的那样。指事情的变化和预想的一样。《抱朴子·至理》:“坐吕后逼蹴,从求安太
子之计,良不得已,为四皓之策。果如其言,吕后德之,而逼令强食之,故令其道不成耳。”
③系列接龙
明察秋毫 毫末之利 利欲熏心 心直口快 快马加鞭 鞭长莫及 及时行乐 乐以忘忧
五、重要翻译
1、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夏天蚊子聚在一起像打雷一样,我私下把它们比作一群在空中飞舞的鹤,心里这样想,那么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真变成鹤了。我昂起头看着,脖子因此看得发僵了。  
2 、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在其中安闲自在地神游。
3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
4 、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5 、又留蚊于素帐中 又把蚊子留在未染色的帐子里。
6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 。
7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8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9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10 、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11 、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称快
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象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译文】
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日的蚊子声音象雷鸣,我心里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心里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仙鹤了。我抬起头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让蚊子留在帐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烟喷出来,叫蚊子冲烟飞鸣,当作青云中的白鹤观看,果然就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我又常在土墙凹凸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丛杂的地方,蹲下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细观察,以丛作为树林,以小虫和蚂蚁作为野兽,以泥土凸的作为山丘,凹的作为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见到有两个小虫在里斗,看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被它吞了进去。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驱逐去别的院子。
五、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作者 沈复 , 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 清 代文学家。
此文体裁是散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书为六卷,今存《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卷,卷五《中山记历》、卷六《养生记道》已逸。文词朴素,情感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艳,读之心醉”的评语,文学气氛颇浓。
六、整体把握
本文围绕“物外之趣”记叙了童年时的几件趣事:一是把蚊子成雷当作“群鹤舞于空中”、“鹤唳云端”;二是将丛、虫蚁、土砾分别当成树林、野兽、丘壑,神游其中;三是观虫时驱赶癞虾蟆。
首段先点明主旨“物外之趣”,二、三、四段记事分述。作者以“物外之趣”统摄几件事,意在说明他年幼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七、阅读探究
1、从第一段来看,小时的我有怎样的本领、习惯和收获?
本领 :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习惯: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收获: 时有物外之趣 。
2、“必细察其纹理”这句话中的“其”指代什么?  指代“藐小之物”   
3、体现全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 物外之趣.
4、作者幼年“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若不用原文回答即为: 目力过人,善于观察周围细小的事物,并且富于幻想。
5、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㈠ 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㈡ 神游丛、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㈢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
6、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有怎样的作用? 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神游”、“呀然”等。 作用: 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儿童观物时的心理,表现了“物外之趣”,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7、推测作者将癞虾蟆“驱之别院”的目的。
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8、最后一段表现作者“童稚”的语句是什么?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9、、作者获得“物外之趣”的基础和关键是什么? 基础:细致的观察。关键:丰富的想像。
10、从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样得来的?我们怎样才有“物外之趣”
1 有强烈的好奇心。②有细致的观察力。③有丰富的想像力。
11 、评价作者儿时的性格特点。 活泼、调皮、可爱,想象力也比较丰富,有好奇心。
12 、本文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13、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①童年的“我”,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②“我”善于观察和发现,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力。
14 .我对癞虾蟆一点也不害怕,从文中第二段的三个动词 捉 鞭 驱 可以看出。这很符合儿童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性格。用一句俗语来概括这种性格特点 初生牛犊不怕虎 。
15 .第一段中“林”“兽”“丘”“壑”俱全的美妙境界完全出于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 丛、虫蚊、土砾凸者、土砾凹者。 。
16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句话中“庞然大物”指的是 癞虾蟆 ,所拔之“山”是 土砾凸者 ,所拔之“树”是
17 、作者年幼时鞭打癞虾蟆所用的鞭子会是什么做的?鞭打癞虾蟆,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文中未做交代,依着想像,可能是小树枝之类的东西吧!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18 、作者小时候把蚊子联想成鹤,二者有何相像之处?你曾把蚊比作过什么? 蚊子的体形、长足与鹤相像。还曾把蚊子比作轰炸机等等。
19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句的“其中”指代什么内容?(原文的句子回答) 以丛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20 、从文中找出一处体现童趣的句子,并用一两句话作简析“趣”表现在哪里。
趣一:观蚊如鹤;趣二:神游山林;趣三:鞭打蛤蟆。
八、迁移运用
1、 学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① 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② 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③ 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2. 你的童年也一定有“物外之趣”的美好体验,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如:观察蚂蚁搬家,把它们想像成支援前线的“大军”;看到漫天飘舞的雪花,把它当作天女散花;自己筑小塘坝堵住水源,而后打开塘坝,把它想象成黄河决堤;自己“过家家”时,拿松针当韭菜、拿手帕当被子、拿布娃娃当孩子、拿小盒子当房屋,手动着,嘴说着,陶醉其中,其乐无穷。……)
3. 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谈谈你的看法。
心胸开阔,不为生活所累;遇事想得开,利用想像把困难和挫折当成朋友的善意玩笑;把自己遇到的好事和坏事都当成生活对自己的恩赐;有一点儿“阿 Q精神”等。(或 要善于观察,要学会联想与想象,能“以小见大”。)
4. 阅读下列古诗,谈谈这首诗包含的情趣。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儿童善于观察,对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又有丰富的想像力。他们在玩味、想像的美好的体验中得到心理的满足,获得了审美情趣。

 
10 、《论语十则》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 [为(wè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刚强,勇毅。 [任]负担,担子。引申为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 [凋(diāo)]凋谢。 [行]奉行。 [其]大概。 [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 想,希望。 [勿(wù)]不要。[施]加。
(二)通假字 : 1 [女]同“汝”,你。 2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3 [说]通“悦”,愉快。
(三)成语
[不亦乐乎] 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形容谦虚好学。
[死而后已]死了才停止。
(四)重点翻译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⑴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⑵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⑶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五)译文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 ”
1. 孔子说 :" 学习了 ( 知识 ) ,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 ( 温习 ) 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 ( 到这里 ) 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 曾子曰 :" 吾日三省 (x ǐ ng) 吾身 :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2. 曾子说 :"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3. 孔子说 :"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
4. 子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4. 孔子说 :"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 子曰 :" 由,诲女知之乎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5. 孔子说 :" 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
6. 子曰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6. 孔子说 :" 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
7. 子曰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7. 孔子说 :" 几个人同行 ( 在一起 ) ,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
8. 曾子曰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8. 曾子说 :" 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 把实现 ' 仁 ' 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 ( 路 ) 不也 ( 走得 ) 很遥远吗 "
9. 子曰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9. 孔子说 :"( 碰上 ) 寒冷的冬天,这以后 ( 才 ) 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
10. 子贡问曰 :"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子曰 :" 其恕乎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10. 子贡问道 :" 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 孔子说 :" 那大概是 ' 恕 ( 道 )' 吧 ! 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
二、文学常识
1.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三、阅读探究
1. 第一则:(1)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和为人态度(个人修养)?
①学习方法:学后要时常复习。②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③为人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
( 2)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子怎么说是愉快呢?
在复习中巩固了所学,加深了理解,收获增多,这对一个渴求知识和技能的人来说一定是愉快的。
( 3)“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投奔自己,向自己学习,且双方可以探究学问,这自然是十分快乐的事情。
( 4)从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 胸怀宽广,为人大度。
( 5 )三个问句用了 反问 的修辞手法。
2. 第二则: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 重视品德修养。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
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用原文答)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
(用自己的话答)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
3. 第三则:(1)“温故”和“知新”是否是并列关系?作者强调了什么?为什么?
不是。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复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 “可以为师”。所以,关键是要“知新”,这就要独立思考。
( 2)“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增长自己的能力。
4. 第四则:(1)这一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
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 2)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
5.第六则:(1)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现代汉语概括孔子的观点。 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 2)为什么说谦虚是一种智慧?
首先,谦虚是一种美德。其次,只有谦虚,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为求知和交往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6. 第六则、第七则:(1)这两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既要学习长处,又要借鉴短处,从而反省自己。
( 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 取长补短。
( 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 第八则:
( 1)孔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鼓励门人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 2)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
“弘毅”是刚强、勇毅的意思,只有刚强、勇毅才能接受重任并为之奋斗。
⑶第八则中“重”和“远”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
“重”表现在“仁以为己任”上;“远”表现在“死而后已”上。
8. 第九则:
( 1)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以“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 。
( 2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
9. 第十则:(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的诠释。
( 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了半部《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四、总结迁移
1. 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
①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学习态度: 有朋自远方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品德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2. 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 《论语》中含有大量的成语,请再从《论语》中挑选出几个本文外的成语。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4. 又要重新布置班级了,请在本文中选择几条格言,书写成条幅,挂在班级墙壁上。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5. 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五、根据所给的提示回答问题。
1 、由我国民间俗语 “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 ,你能联想到《论语十则》中的哪一句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 、《 < 论语 > 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 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 的句子是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用来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的语句是:    思而不学则殆。 。
3 、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 、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来表示:
5 、《 < 论语 > 十则》中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 、 《 < 论语 > 十则》中 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7 、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面对着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大连。”
8 、 《 < 论语 > 十则》中 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 人不知而不愠 .
9 、 《 < 论语 > 十则》中 谈知识的巩固与创新的句子是: 温故而知新。
10 、 《 < 论语 > 十则》中 化为成语“择善而从”的一则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孔子的话: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或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 、 《 < 论语 > 十则》中 要求人们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 .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4 、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15 、与“学而时习之”内容相近的句子是:   任不习乎?   ,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 、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7 、“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填写) 任重而道远。

2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解释词语
[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 [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似]相似,像。 [差(chà)]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由于。
重点翻译
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
2 、 . 撒盐空中差可拟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3 、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
4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文学常识
1. 《世说新语》:六朝志(记)人小说代表作。全书8卷,分德行、言语、方正、政事、文学、雅量等36门。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jiān)疏》中的“言语”一门。
三、内容点击
《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少女谢道韫表现了以柳絮咏雪的才能。
四、阅读探究
1.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
轻松、温馨的家庭气氛。
2. 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3. 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
4. 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五、迁移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梨花 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 飞花 。——韩愈《春雪》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 期 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 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 委 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 顾 。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期行]约定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期,约定的时间。日中,正午时分。 [舍(sh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乃]才。 [时年]当时的年龄。 [戏]嬉戏,玩耍。 [客]客人,指朋友。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委]丢下、舍弃。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无信]不讲信用。 [引]拉。 [顾]回头看。
(二)通假字 [不]同“否”。
(三)重点翻译
1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2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3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二、文学常识 出自《世说新语笺疏》中“方正”一门。
三、内容点击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的懂得为人的道理。
四、阅读探究
1. 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 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2. 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3. 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第一种意见]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第二种意见]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4. 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同意。面对元方的反驳,有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5. 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
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
五、迁移拓展
1. 面对他人的无礼,你该如何处理?
[意见一]抓住对方失礼之处,针锋相对,维护个人名誉不受侵害。
[意见二]针对对方失礼之处,摆事实,讲道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过错,既维护个人名誉,又不伤害对方。自己不能向对方一样失礼。
2. 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
在能确定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礼相待;如果不明对方身份,要机智地探询对方情况,提高安全意识。
3. 你还知道哪些《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如 “王戎识李”。
4.有不少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请写出几个。
望梅止渴、难兄难弟、鹤立鸡群、标新立异、一往情深
5. 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 ㈠ 王冕四岁作;㈡ 曹植七岁作诗;㈢ 甘罗十二岁做宰相;㈣ 司马光砸缸。

15 、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暗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⒈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然数年 恒 不一见  恒:( 经常 )  ⑵高垣睥睨, 连亘 六七里连亘:( 连绵不断 )
⑶城市 依稀 而已   依稀:( 隐隐约约 ) ⑷数至八层, 裁 如星点裁:( 通“才” )
⒉ 选出加点词意思不相近的一项( B  )            
A. 无何 ,见宫殿数十所      B. 倏忽 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C. 逾时 ,楼渐低,可见其顶    D. 未几 ,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
⒊ 翻译下列句子:
⑴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⑵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⑶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 (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⒋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又称为“鬼市” ? 回答抓住山市变幻莫测这一特征即可。
                                              
⒌山市的出现经历了三个阶段,从 孤塔高耸 到 宫殿出现 为初生阶段; 城郭的出现 为发展阶段; 危楼的出现 高潮阶段。

30、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⑴天 雨 墙坏( yù 下雨 ) ⑵而邻人之 父 亦云( fǔ 老人 )⑶暮而果大 亡 其财( wánɡ 丢失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 1)不筑,必将有盗。 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
( 2)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老人干的。
3.富家被盗的原因是什么? 家富,且“天雨墙坏”。
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教育人们不可因人废言,要看意见正确与否。

30、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 善 术者,马无故 亡 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 将 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 以 跛之故,父子相保。
1.本文选自 《淮南子·人间训》 ,此书为西汉淮南王 刘安 编著。成语“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出自于此。
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近塞上之人有 善 术者( 擅长、善于 ) ⑵马无故 亡 而入胡( 逃跑 )
⑶其马 将 胡骏马而归( 带领 ) ⑷此独 以 跛之故( 因为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此何遽不为福乎? 这一损失怎么就不会变成好事呢?
⑵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靠近边塞的人家,战死的青壮年占十分之九。
4.本文是一则 寓言 (文体),其蕴含的道理是: 祸与福和可互相转化,看待事物要持辩证的态度,要懂得努力将坏事变成好事的工作与生活方法。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语七年上末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七年级上语文课内文言文精粹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素质检测…
    [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练…
    扬州市梅岭中学初一语文月考试卷
    初中文学常识
    对联六要素
    七年级语文改错别字比赛
    初一语文(上)期末复习教学案(一)…
    初一语文(上)期末复习教学案(二)…
    初一语文(上)期末复习教学案(三)…
    [七年级下册]《真正的英雄》随堂测试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测试题
    中考语文应试兵法大全
    八年级思想品德阶段性检测试题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卷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未测试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自立自强的人练…
    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测试题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卷
    六年级语文期终试卷(模拟)
    五年级第二学期期中测试卷
    初一语文(上)期末复习教学案教学案…
    [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同…
    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2009-2010学年度…
    [七年级上册]《春》阅读训练
    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检测题
    [七年级上册]风筝课堂测试
    [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测试题
    [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课堂练习2
    [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课堂练习
    [七年级上册]散步练习
    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素质检测…
    [七年级下册]《华南虎》随堂练习
    开放性试题
    [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随堂练习
    [七年级上册]《生命生命》同步训练
    [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练习题
    [七年级下册]激素的调节同步练习
    [七年级下册]激素的调节测试题(生物)
    [七年级下册]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习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和答案
    七年级语文试卷
    [七年级下册]《登上地球之巅》随堂测…
    七年级 语文试题
    八年级生物试题
    八年级(上) 期中考试数学试题
    八年级英语试题
    七年级地理试题
    七年级语文试卷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评价检测
    七年级下历史复习资料
    初中地理课本中的世界之最和中国之最
    小学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训练题
    文言文测试
    文化常识·人的称谓
    七年级上册语文试题(1~ 3单元)
    初一年级语文期中测试题
    七年级语文试题卷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单元测试卷
    语文答案
    七年级语文试卷
    七年级上册语文试题(1~ 3单元)
    让语文伴你同行
    中考专项复习·文言文课内阅读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测试…
    七年级上册-诗两首练习
    语 文 百 花 园
    语文练习
    语文练习1
    九年级期末文言语段练习
    《世说新语》主题阅读
    语文辅导资料
    七年级语文试卷(上)
    七年级语文试卷(下)
    七年级生物试题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试卷
    白甸初中初一语文月考试卷
    期中测试题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期中考试卷B卷
    “语言的得体”实战演练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
    专题复习:语音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月考试卷·下
    苏教版八年级(下) 语文月考试卷
    初一语文(上)期末复习教学案教学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成语大练兵
    文化常识·古代职官
    七年级生物试卷(二卷)
    标点!秘籍!速看
    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与区别
    中考语文需掌握的字词汇总
    诗歌鉴赏专用术语
    中国各省省名之由来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
    中国地名大全
    初中古文复习七年级下册
    武穴市大金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试…
    七年级语文试题
    [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测试题
    七年级语文试题
    七年级文言文复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卷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板浦初级中学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模…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期中试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期中检测卷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地理
    [七年级上册]让生命之花绽放 课堂练习…
    [七年级下册]《口技》随堂测试题
    七年级下语文试题
    广西南宁月卉中学七年级(下)期考语…
    七年级(上)语文半期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诗词名句背诵积累
    邛崃市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统测…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期中测试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检测
    初一语文(上)期末复习教学案(五-4…
    七年级语文(上)期末试题
    苏教版九年级(上)语文试题
    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新学校,新同学练…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习题精选
    [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习题…
    [七年级下册]《口技》课堂练习
    [七年级下册]荒岛余生随堂测试
    秋季期末调研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
    七年级下学期水平测试题
    [七年级上册]《我的信念》课堂练习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课堂练…
    [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 课堂练习
    [七年级上册]语文 山市练习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能力检测试题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随堂测试
    [七年级下册]《马》随堂练习
    [七年级下册]《狼》随堂练习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
    世说新语两则课堂练习
    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测试题
    五年级上册语文(人教课标版)期末测…
    人教课标版小学6年级上(第11)册日积月…
    人教课标版九册期末试卷
    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
    二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测试卷
    小学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训练题
    快乐学语文
    七年级语文试卷
    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七年级上册]人的生命的独特性 课堂练…
    八年级语文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试题
    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试题阶段质量调研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期中考试和参…
    苏教版初二语文试题和参考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试题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语文试题
    七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七年级语文试题(一)
    七年级语文试题(二)
    八年级语文期中阶段性检测试题
    七年级生物试题
    七年级生物试题(二卷)
    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七年级语文试卷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