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语文 >> 七年级上学期 >> 语文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 正文

 

七年级文言文复习

查询语七年上末的详细结果
七年级上册:《童趣
一、释词:1、项为之强       2、徐喷以烟    3、果如鹤唳云端    4、以从为林 5、兴正浓
6、方出神    7、鞭数十,驱之别院     8、必细察其纹     9、昂首观之   10、为之怡然称快
二、译句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答、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答、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答、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答、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论语》十则
一、释词。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温故而知新 7、士不可以不弘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
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填空并译句
1、子曰:“学而时习之,    。”译:————————————————————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译———————————————————
3、子曰:“见贤思齐焉,      。”译———————————————————
4、子曰:“三人行,   。       ,          。”译———————————————
5、子曰:“         , 可以为师矣。”译————————————————————
6、子曰:“岁寒,  。”          译———————————————————
7、子曰:“其恕乎,     ,     。            
译——————————————————————————————————————
8、子曰:“由,诲女知乎!      是知也。”  
译——————————————————————————————————————
3、《山市
一、释词。1、数年恒不一见 2、层层指数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4、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5、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6、或凭或立,不一状
不一状     7、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8、倏忽,如拳如豆。
二、译句
1、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
2、或凭或立,不一状————————————————————————
3、然数年恒不一见————————————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答、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来描写山市的。
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
答、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书”?
答、当时的人们不能对“山市”这种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释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答、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
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答、孤塔—宫殿—城市—危楼
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 答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
4、《世说新语》两则
一、释词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6、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尊君在不? 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二、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2、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3、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
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4、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阐述的是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5、《智子疑邻
一、释词1、天雨墙坏 2、智子疑邻 3、不筑 4、其邻人之父亦云
5、暮而果大亡其财 6、其家甚   智其子
二、《智子疑邻》的寓意是?
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6、《塞翁失马
一、释词1、马无故亡而入胡   2、人皆吊之    3、此何遽不为福乎     4、居数月
5、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6、死者十九    7、胡人大入塞
二、中心思想
这则寓言以“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故事,说明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教育人们要顺应自然,不可过分计较得失。
三、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七年级下册:1、伤仲永
一释词1、世隶耕 2、未尝识书具   3、父异焉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5、邑人奇之 6、稍稍宾客其父 7、父利其然也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9、不使学 10、不能称前时之闻 11、泯然众人矣   12、贤于材人远矣
13、则其受于者不至也     14、伤仲永 15、养父母 16、或以钱币乞之 17、从先人还家 18、卒之为众人 19、如此之贤也 20、固众人 21、即书诗四句
二、译句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余闻之也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2、《口技
一释词1、京口有善口技者 2、会宾客大宴 3、施八尺屏障     4、少顷    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6、其夫呓语 7、满坐寂然 8、妇抚儿乳9、众妙毕备   10、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1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2、虽人有百手   13、不能名其一处也 1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5、群响毕绝
二、译句
1、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出。
——————————————————————————————————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
三、回答以下问题
1、归纳文章的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2、文中几处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课文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3、<孙权劝学>
一、释词1、卿今当涂掌事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孰若孤 5、蒙乃始就学 6、即更刮目相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二、译句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出自本课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四、回答下列问题: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3\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4\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4、夸父逐日
一、释词1、夸父逐日 2、河、渭不足   3、弃其杖 自己的、他的。4、化为邓林
二、中心思想 答:本文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人们同大自然竞胜的精神。
三、本文为我们编织造就了一个怎样的既悲壮又辉煌的结局?
答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故事的内容要点。谈谈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答;夸父逐日渴死杖化邓林。夸父是个有英雄气概的神话人物。

《两小儿辩日》
一、释词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 2、及日中则如盘盂 3、及其日中如探汤
4、孔子不能决也。 5、孰为汝多知乎。
二、译句

1、孔子不能决也。——————————————
2、孰为汝多知乎。————————————————————
三、两小儿“辩斗”的是什么事?他们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争辩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这件事。因为他们判断太阳远近的标准不同,一个从视觉出发,一个从肌肤感觉出发,所以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四、这则故事给你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1)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2)反映出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
(3)反映出古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可贵精神。
(4)、人类认识事物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有时标准、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5、狼
一、释词1、止有剩骨     2、顾野有麦场。 3、苫蔽成丘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5、一狼洞其中。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7乃悟前狼假寐 8、意暇甚 9、恐前后受其敌    10、止增笑耳
二、译句
1、投以骨。——————————————————————————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
———————————————————————————————————————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本文主旨。
答、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2、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3、结尾一段是什么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是议论。它告诉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语七年上末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七年级文言文复习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初一语文(上)期末复习教学案教学案…
    [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同…
    文化常识·人的称谓
    扬州市梅岭中学初一语文月考试卷
    初中文学常识
    对联六要素
    七年级语文改错别字比赛
    初一语文(上)期末复习教学案(一)…
    初一语文(上)期末复习教学案(二)…
    [七年级下册]《登上地球之巅》随堂测…
    [七年级下册]《华南虎》随堂练习
    让语文伴你同行
    七年级生物试卷(二卷)
    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素质检测…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卷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未测试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自立自强的人练…
    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测试题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卷
    六年级语文期终试卷(模拟)
    初一语文(上)期末复习教学案(三)…
    [七年级下册]《真正的英雄》随堂测试
    初中地理课本中的世界之最和中国之最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测试题
    [七年级上册]《春》阅读训练
    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检测题
    [七年级上册]风筝课堂测试
    [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测试题
    [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课堂练习2
    [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课堂练习
    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素质检测…
    [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随堂练习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测试…
    小学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训练题
    [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练…
    [七年级上册]《生命生命》同步训练
    [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练习题
    [七年级下册]激素的调节同步练习
    [七年级下册]激素的调节测试题(生物)
    [七年级下册]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习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和答案
    [七年级上册]散步练习
    白甸初中初一语文月考试卷
    八年级思想品德阶段性检测试题
    八年级生物试题
    八年级(上) 期中考试数学试题
    八年级英语试题
    七年级地理试题
    七年级语文试卷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评价检测
    七年级下历史复习资料
    五年级第二学期期中测试卷
    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2009-2010学年度…
    七年级上语文课内文言文精粹
    七年级语文试卷(下)
    七年级上册语文试题(1~ 3单元)
    初一年级语文期中测试题
    七年级语文试题卷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单元测试卷
    语文答案
    七年级语文试卷
    快乐学语文
    七年级 语文试题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试卷
    七年级上册-诗两首练习
    中考专项复习·文言文课内阅读
    语 文 百 花 园
    语文练习
    语文练习1
    九年级期末文言语段练习
    《世说新语》主题阅读
    语文辅导资料
    文言文测试
    七年级语文试卷
    苏教版小学语文成语大练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试题(1~ 3单元)
    开放性试题
    期中测试题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期中考试卷B卷
    “语言的得体”实战演练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
    专题复习:语音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月考试卷·下
    初一语文(上)期末复习教学案教学案…
    七年级语文试卷(上)
    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七年级生物试题
    中考语文应试兵法大全
    标点!秘籍!速看
    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与区别
    中考语文需掌握的字词汇总
    诗歌鉴赏专用术语
    中国各省省名之由来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
    初中古文复习七年级下册
    武穴市大金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试…
    七年级语文试题
    [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测试题
    初一语文(上)期末复习教学案(五-4…
    七年级语文试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卷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板浦初级中学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模…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期中试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期中检测卷及答案
    中国地名大全
    [七年级上册]让生命之花绽放 课堂练习…
    [七年级下册]《口技》随堂测试题
    七年级下语文试题
    广西南宁月卉中学七年级(下)期考语…
    七年级(上)语文半期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诗词名句背诵积累
    邛崃市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统测…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期中测试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检测
    文化常识·古代职官
    七年级语文(上)期末试题
    苏教版九年级(上)语文试题
    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新学校,新同学练…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习题精选
    [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习题…
    [七年级下册]《口技》课堂练习
    [七年级下册]荒岛余生随堂测试
    秋季期末调研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
    七年级下学期水平测试题
    [七年级上册]《我的信念》课堂练习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课堂练…
    [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 课堂练习
    [七年级上册]语文 山市练习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能力检测试题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随堂测试
    [七年级下册]《马》随堂练习
    [七年级下册]《狼》随堂练习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
    世说新语两则课堂练习
    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测试题
    五年级上册语文(人教课标版)期末测…
    人教课标版小学6年级上(第11)册日积月…
    人教课标版九册期末试卷
    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
    二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测试卷
    小学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训练题
    苏教版八年级(下) 语文月考试卷
    七年级语文试卷
    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七年级上册]人的生命的独特性 课堂练…
    八年级语文试卷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试题
    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试题阶段质量调研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期中考试和参…
    苏教版初二语文试题和参考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试题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语文试题
    七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七年级语文试题(一)
    七年级语文试题(二)
    八年级语文期中阶段性检测试题
    七年级生物试题
    七年级生物试题(二卷)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地理
    七年级语文试卷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