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统一。他认为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
内存于孔子学说中的真精神——“敬鬼神而远之”、“畏天命”——将孔子文化乃至中国文化拉出了宗教文化的歧途。对天之信仰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其最终目的是今世的成仁成圣,而非希冀来世的超脱。因此,孔子学说为道德所提供的形上学基础与西方以上帝为信仰的道德基础是迥然不同的。在孔子学说与西方科学精神的结合中不会出现科学否定道德基础的矛盾。同时,孔子学说所表现的理性主义、其主旨在于理性地适应世界,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这些思想对处身于现代生存环境危机中的西方人来说,不惕有醍醐灌顶的猛醒作用。
但复兴孔子学说,使其胜任未来世界主流文化的角色,这绝非易事。这里存在着孔子学说的重新诠释和现代转化的问题,其根本点就是要深切把握孔子的真精神。面对着西方基督教文化和东方文化竞争的压力,孔子学说的复兴必将是一个逐渐融合其他文化的漫长过程。这同时也是一个非宗教文化融合宗教文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2]朱子语类卷九四[Z]
[3]朱子语类卷十二[Z]
[4]朱文公文集卷七十[Z]
[5]朱子语类卷二四[Z]
[6](清)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82
[7]汉语大词典(第七卷)[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672
[8](清)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82
[9]熊传善.中西文化比较及其发展前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62
[10](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7.44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