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K >> kong >> 孔子 >> 正文

 

孔子:儒学的开创者

赞美了吧。说的是孔子广收门徒,“三千”虽有溢美之嫌,但的确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原则,即“有教无类”。孔子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修”即腊肉干,一束腊肉干是当时挚见老师的一种礼物。孔子对那些愿行“束修”之礼的,从不拒之门外。学生到他这里来,首要目的也许就是来学习怎样谋生,而谋生的一个最好出路就是去作官。而上面我们也提到了孔子终生汲汲求官的态度,这里有个原则,一方面就是前面提到的要担荷“斯文”,积极地去恢复一有序的社会;另一方面是人有一个起码的道德准则,作官不能违背了这个准则,这就是怎样作人。孔子教育学生的目的就是要去作官与作人。作人,我们下面还要谈。说起作官,得谈谈孔子的态度。上文我们提到孔子的教育原则是“有教无类”,孔子学生中也的确有些出身非常低微的,如农民等,但孔子教育他们并非是要他们再回去从事耕稼。孔子有一个学生樊迟曾向孔子请教稼、圃之事,孔子非常生气,冷淡地告诉他,“吾不如老农”、“不如老圃”。这也表现了孔子鄙视劳动的一面,不过,若非如此,孔子所开创的学派也不是儒家学派,而是别的什么了。当时也确实有从事劳动的学派,如以墨子为领袖的墨者集团,事手工,后来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事耕稼。

孔子教育学生所依据的教材主要是先朝的遗留下来的典籍。说到这里,不能不谈到孔子与《六经》的关系。所谓《六经》,是后世儒者对儒家所尊奉的六部典籍的合称,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乐经》未存。有一种说法认为《六经》皆孔子所作,这点我们可以不必深究,非常明显,孔子以前,《诗》、《书》、《易经》已经存在。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孔子“序《书》传”、删《诗经》、“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因史记作《春秋》”,以为“《礼记》自孔氏”(以上均见《史记-孔子世家》)。这些说法不知所据为何,现在看来,都很难成立。不过,史迁起码道出了一个事实,即孔子与六经有很大的关系,如其所言,“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同上)。据《论语》载,孔子经常与学生探讨《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发挥其含义,孔子曾教育他的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孔子教授礼乐不知有没有教科书,如有,为何,也不可知。司马迁说孔子晚年而好易,《论语》中也提到过这样的话,孔子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与《六经》,确实可见的资料,大概如此。

以上是孔子绍述、担荷“斯文”之道的历史使命感的一点事实说明。孔子曾自称“述而不作,敏而好古”(《论语-述而》)。从上面的论述看来,孔子也确实是这样的,虽然他肯定了对先朝礼乐制度之“损益”,但此“作”的层面是微乎其微的,作官也好,教育、整理典籍也好,“述”的成分还是多了一些。所谓“斯文”,只是孔子自认为所承担的“道”最朴素、直接的意义,孔子之“作”,则在于他对“斯文”之道的内在精神本质的看法,就是孔子之“仁”说。

三、“仁”之道--儒家人文精神的深层内涵

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宰我向孔子提出质疑,认为“三年之丧”是否太长了,会荒废许多事情,譬如礼乐。孔子反问,“不服三年之丧,你心安吗?”宰我以为,“心安。”孔子没说什么,“心安,你就那么做吧。”可见,孔子始终不把礼乐作为对人的外在制限,其目的指向就是“人”,只要你“心安”,没有任何外在力量可以强制你遵从于“礼”,用一句成语,即所谓“心安理得”。那么,礼乐制度之普泛性又怎么得到呢?接着上面的故事讲,宰予走了以后,孔子非常痛心,叹道,“宰予不仁啊。小孩子生下三年以后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宰予你也有对父母的三年之爱吗?”(《论语·阳货》)

“安”也好,“三年之爱”也好,这都是把人的内在情感作为礼的依据,进一步说,就是礼的精神实质。孔子认为这种情感具有普泛性,即“仁”。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就是在此意义上说的。他在谈论礼的时候,总是以这种内在的精神本质为标准。如他在谈到丧礼的时候说,与其把丧礼办得很体面,还不如表现人们之哀思的好--“丧,与其易也,宁戚”(同上)。在谈到祭礼的时候说,要么就不举行祭祀,如祭祀的化,祭祀先祖或神就要象他们似乎正在享受那样--“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同上)。顺便说一下,孔子对鬼神始终抱一种怀疑态度,不过却强调祭祀中的人们的一种虔诚态度,礼的仪式正是要净化人们的情感、净化人们的心灵,这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吧,如他的学生曾子说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仁”最原初、最本真的意义也是这样一种情感,即“爱人”,最直接的表现即父母、兄弟的亲情之爱, 如孔子的学生有若说的,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同上)如此,推衍到各种人伦关系。这里,有一个原则,即“忠恕”。所谓“忠”,即“君子成人之美”,“人之美”与己之美是相通的;所谓“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所不欲与“己所不欲”也是相通的。由孝悌而忠恕,孔子说明了人的两种群体属性,由家庭群体到社会群体,个体人格的实现,始终被限制在这样一重重的人伦关系中。

因为仁的原初意义就是人们的内在情感,而这种情感是每个人都有的,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样,道德行为完全源出于个人的情感、意志,是人的情感、意志可以自发而成就的。这是孔子说“仁”的最初含义。但孔子更强调的是对“仁”德的自觉的自我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并非每个人随时都能够自觉地按照“仁”的指示去作。要想达到仁的完全自觉,必须经过后天的教化、学习,如此,孔子引入“智”的问题。“智”与其说是人的某种聪明、智慧,不如说就是道德之自觉,其内容就是“知人”、“知礼”,这是实现完全的道德自我人格的必要手段。所以说“不智,焉得仁”,通过“智”,人的情感意志转化为道德主体的内在人格、德性,而人的道德行为也变成完全自觉、自律的,此方为仁德的最终实现。正是在此意义上,孔子把“仁”说成最高的道德标准。他在评价其最喜欢的学生颜回的时候,他也只是说,“其心三月不违仁”。

仁德源于人的情感、意志,其最终实现后,所带给人的也是情感意志上的满足,这就是后世儒者所谓的“孔颜乐处”。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里仁》),“约”即穷困,处穷困而常乐,唯仁者能之,故“仁者不忧”。孔子自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乐亦在其中矣。”粗茶淡饭,以手臂为枕而眠,犹快乐如斯,这就是实现道德自我之快乐。孔子自述七十岁时其人生进境,“从心所欲不逾矩”,“矩”即道德规范,此把柄完全在“我”的手中,故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而不违背于道德规范,这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孔子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孔子:儒学的开创者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与孔子并称圣人的周公
    周公旦是周武王姬发(约公元前1122-
    鲁国国王周公被孔子盛赞 开国始祖却一
    殚精竭虑的周公
    孔圣人也有老师 周公:一位不该被遗忘
    周公解梦的周公指的是谁
    知畏天命
    孔子思想大本大源考
    论孔子的音乐观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是保守还是进取
    还原爱民而不忠君的孔子
    “孔子热”面面观
    试论孔子真精神之复兴
    “五·四”批孔献疑
    德侔天地,道贯古今——中国古代镜像
    张汝伦 ·〖《论语》对于现代教育的意
    仁学的构建
    略谈孔子的乐道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一个章子怡胜过
    由姓名记录的历史——史上最牛家谱曝
    历代对孔子的评价
    为政之道
    祭孔的由来与演变
    孔子后裔人数超过200万 外籍后裔首次
    《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全文1
    《论语》全文2
    孔子名言录
    孔子行年表
    礼记4
    陈 来 ·〖浅谈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礼记7
    孔子哲学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
    礼记13
    礼记12
    礼记11
    礼记10
    孔子伦理思想
    礼记8
    孔子、老子消费观比较
    君子之道
    礼记9
    乐爱国 ·〖孔子“仁者寿”的养生思想
    礼记5
    “力图还原真实的孔子” ——台湾学者
    《论语》全文3
    孔子的学术情怀与早期儒学的形成
    “论语学”研究
    中庸之道
    教育之道
    孔子与《春秋》——关于儒学运动起源
    为人之道
    孔子的十种形象
    礼记6
    世界文化遗产——孔府 孔庙 孔林
    孔子身世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孔子其人
    孔子简介
    孔子生平年表
    回到“子思”去——儒家道统论的检讨
    孔子晚年的养生之道
    孔子哲理名言
    孔子箴言名句
    孔子“周游列国”
    《周礼》3
    孔子生平简介
    《周礼》2
    孔子生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小传
    海外孔子学院概况
    全球“汉语热”期待孔子学院可持续发
    孔子生平
    论语1
    论语2
    论语3
    『四书五经』之《大学》
    中庸
    思想家——孔子
    论语新译及解读
    《周礼》1
    《周礼》4
    《周礼》5
    《周礼》6
    《周礼》7
    礼记1
    礼记2
    礼记3
    孔子经济思想
    孔子 教育思想
    孔子史学思想
    孔子文艺思想
    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
    孔子年谱
    “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新证
    子贡与孔子
    蔡元培 ·〖孔子之精神生活〗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孔子被导演绑架是中国文化的悲哀
    孔子对公孙龙的“支持”──失弓得弓
    专家评说孔子其人其书:"野合而生孔子
    探析孔子之“心”
    孔子中庸之道研究与改革、发展、稳定
    孔子的人才思想
    孔子真的会武功吗
    错怪孔子许多年
    孔子简介
    礼学的功能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