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中学 王 勇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语言艺术的成就尤为突出,无论是叙事语言还是人物对话都是如此。解读《孔雀东南飞》,从文本出发,抓住语言来分析人物性格,深刻理解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悲剧,揭示其悲剧根源,是本文想努力达到的目的。
因为刘兰芝,焦仲卿与其母先后有两次对话: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而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意,会不相从许!”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第一处对话是焦仲卿在为刘兰芝求情,理由有三:一是能娶到刘兰芝这样的妻子已经是我的福气了。二是刘兰芝过门才不过两三年。三是刘兰芝多才多艺,勤劳孝顺,行无偏差。
对于焦仲卿的求情,其母无动于衷,而是向儿子道出心中的怨忿,说明休刘兰芝的理由,希望儿子能体谅母亲。为了打动其子,焦母又以“秦罗敷”为诱。而当这两招都不行时,焦母端出了家长的威严,槌床大怒,震摄其子,使其屈从。
第二处对话是焦仲卿决定为情赴死后拜别其母,既表达孝顺之情,也说出了内心的哀怨“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那么怨谁呢,不言而喻。
听儿子这一番既拳拳又凄凄的话,焦母泪落如雨,是被焦仲卿的真情打动了吗?不是。焦母的泪是为焦家血脉而落。儿子想要寻短,做母亲的当然要想方设法劝说。焦母先以义劝,试图以责任感来唤醒其子;然后再次以“秦罗敷”为诱,从“可怜体无比”到“窈窕艳城郭”,进一步突出了秦罗敷的美。
第一处焦母是胜利者,焦仲卿被迫休妻。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使得焦仲卿不得不屈从,而从后文来看,焦仲卿此刻的屈从实际上还有报官决断的幻想。第二处焦母则彻彻底底是个失败者,她没能再次运用家长的威严挽回焦仲卿的性命。而这一悲剧实际上正说明尽管非常疼爱焦仲卿,焦母从头到尾都没有尊重过儿子的想法,或者说,即使儿子的死也不能动摇她家长的威严。
面对着并不能理解他的母亲,第一处,焦仲卿是“府吏默无声”,第二处,焦仲卿是“长叹空房中”,从“默无声”到“长叹”,焦仲卿也由失望变成了绝望。
同样是母亲,刘兰芝的母亲又如何呢?
先来看诗中刘母看到刘兰芝突然返家的一段话:
“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诗的开头刘兰芝有一段类似的话: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母呕心沥血来培养刘兰芝古代女子非常讲究的德、性、才、貌,希望她将来能被夫家看得起,成为一个好妻子,确实是体现了母亲的爱女之心。而面对县令遣媒和太守遣媒,先后说“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则体现了母亲对女儿决定的体谅。
刘母可以体谅女儿,焦母却不体谅儿子,这里面的深层原因就在于焦仲卿身系着焦系血脉、焦家荣辱。那么为什么焦仲卿身系着焦系血脉、焦家荣辱就要休妻呢?
这就要来看看刘兰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了。前面我们分析了刘兰芝是有着德、性、才、貌的女子,诗中焦母眼中的刘兰芝又如何呢?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对此,刘兰芝自己也有认识: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刘兰芝对焦仲卿和焦母所说的话似乎是矛盾的。“敢自专”是对“自专由”的反驳,“无教训”却又认可了“自专由”,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注意比较焦母的话和刘兰芝的话就会发现刘兰芝的话中多了一句“生小出野里”。一语中的,道出了焦母的内心的真实想法。再联系前后文中“吾意久怀忿”“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不难看出,“无礼节”只是一个籍口,嫌弃刘兰芝的出身才是真正原因。封建社会门第等级观念极强,焦母只是万千想攀龙附凤者之一。
与焦母有着同样想法的刘兰芝的兄长更是冷酷无情。
来比较一下这两段话:
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前一段话是刘母要刘兰芝考虑改嫁县令之子时刘兰芝婉拒,后一段话是太守托媒,刘兄“举言谓阿妹”之后的首肯。是什么原因促使刘兰芝改变原先的决定的呢?显然是刘兄长的话起了重要作用。那么,为什么刘兄长的话就有那么大的力量呢?我们来分析这段话。
“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拒绝县令之子,刘兄还能沉得住气,再拒绝太守之子,趋炎附势的刘兄再也无法按捺的暴戾的性情。说出了这一番深深刺激了刘兰芝的话。这段话的内在意思就是:这样的人你都不嫁,还想嫁给什么样的人?你以为你是谁?难道你要我养你一辈子?
已经感受了世间冷暖的刘兰芝被其兄长的这一番无情之语深深刺痛了。“便可作婚姻”并不是刘兰芝真的答应改嫁,而是下了必死的决心。也正因为此,前是“含泪答”,心中有无限委曲悲哀;后是“仰头答”,死也不会抛弃自己的尊严。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移我琉璃榻,出置前厅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前一段话是刘兰芝在为拜别作准备。后一段话是刘兰芝在为改嫁作准备。
前一段中具体地描绘了刘兰芝的美。如此漂亮的刘兰芝出现在焦母面前的时候,焦母的反应是“怒不止”,为什么呢?刘兰芝打扮如此漂亮,不仅有为丈夫留下最美好形象的意思,而且还是向焦母示威。后一段话中刘兰芝在为明天的婚礼赶制衣服,但显然她的心思并不在裁裁剪剪上,既然已经允婚,既然已经决定殉情,她在等什么呢?她在等与焦仲卿见上最后一面。
一别一会,焦仲卿和刘兰芝有两段对话,而这两段话能够比较清楚的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对双方的态度。
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向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
焦仲卿的表现和所有男子一样,充满激情,对自己所爱的人不吝惜山盟海誓,也为心爱之人而“摧藏”。但他既没有充分估计自己所面临的困难,而寄希望于官府,也不能完全理解刘兰芝的思想,激动之下甚至说出“贺卿得高迁”的语含讥讽的话来。
相比之下,刘兰芝要理智了许多。两次被焦仲卿的情意打动的情况下,都非常冷静的面对问题。先是提出了自己的亲父兄“恐不任我意”之忧,后是对激动之下的丈夫非常体谅,“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既是无奈的解释,又是含泪的劝说。最后更是果断的决定殉情,提出以死盟志,表达她对爱情的忠诚。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在生命和爱情之间,刘兰芝和焦仲卿勇敢的选择了后者,以血泪向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进行控诉和反抗。也许化鸟只是人们的一个美好向往,但忠贞的爱情悲剧却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编辑短评:文学语言蕴藏了文学作品全部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信息,解读语言应是解读作品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向广大读者提示了文学接受、文学解读的新“方法”,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缺乏语言解读方法的归纳和陈述,是其不足之处。(刘真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