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期数学期末试卷分析
本次一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题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为依据,结合课改所倡导的新的教育理念,以数学一年级教材为基准命制。现根据本次考试情况作如下具体的分析: 一、试题分析 这套一年级数学试题较好体现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目标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丰富,结构宽阔 本试卷是以《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同时根据整套教材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发展总体结构进行设计的。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适当考查了教学过程,能较好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从卷面看是这样分布的: 20以内的数的认识及计算占40%,认识钟表占8%,位置和图形的拼组占14%,分类占8%,,解决问题,显本领占26%,数学推理题占4%。 2、趣味性强,贴近生活 《标准》认为数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本卷为学生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且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知识,设计的情景、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的风格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比如: (1)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 动动脑筋,填一填 (3) 钟面,拼组的图形。 (4) 观察位置和分类中的图画 (5) 解决问题中的实物图 (6) 卷前的激励语 让学生置身在一个充满情趣的数学活动中。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 3.注重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在数学中有重要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比如,从实物图中解决问题,算每班的体育用品,用三种水果比多少,这些活动具有挑战性又有趣味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感受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4.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数学活动必须 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的过程。本卷精心选材,考查了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如:观察机器人中的图形,把同类的圈起来。老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组织实施课堂教学中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 二、质量分析 本次考试参考人数93人,人平分91分,及格率100%,优秀率70%。现将试卷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一)、填空(16分) 该题正确率为80%。好的方面及成因分析:看图写数、按顺序填数正确率高。按要填数错误较多,如从左边起第几个是什么,学生看成从右边起。(二)、填〉、〈、=(8分)该题正确率96.2%。原因是平时练习较多,学生掌握的较好。。 (三)、写出钟面表示的时刻。(8分) 该题正确率为70%。错的原因是学生没分清时针和分针,或把几时半认做下一个时间。(四)数一数(8分) 该题正确率为50%.错的方面及成因:1、数图形不细心,2、分不清圆和球(五)、把同类的圈起来。(8分)该题正确率为96.5%。个别学生漏了题。(六)、计算(16分)该题正确率90%错误的原因是计算时粗心大意。(七)解决问题(24分)该题正确率70%错误原因是1、没认真听题,没看懂题意。2、不动脑筋。三、试卷不足: 1.试卷的密度有点大,可否让它看起来轻松更漂亮些。 2、解决问题第一题有三个条件,三个问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四、建议与思考 1、继续加强数学“双基”教学。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要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任何一类新知的学习都要力争在首次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索等活动充分地感知,使他们在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属于自己“活用”的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水平。 2、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必要的生活情境,应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完整的学习任务。在情境中,“数学问题”是存在的,需要学生去发现、去提出;解决问题的条件、方法和答案也是存在的,需要学生去发现、去创造,这样的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策略的引导。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比以往教材的思维要求高、灵活性强,仅用大量机械重复的训练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基本算理、基本概念的教学,精选、精编灵活多变的针对性练习、发展性练习和综合性练习,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训练和指导,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读题、仔细审题的习惯,使用学具的习惯等。 4、教学中重视知识理解与形成过程,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要面向全体,承认差别,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教师设计的提问和练习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 另外,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的思考余地。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