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的高度概括(概括为一个字),人之所以为人的应循指导思想或信仰基础;
中──中庸之道,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优化决策方法论,当然也是贯彻仁道(两心调谐原理)的优化决策方法论;
礼──以仁为本,经由中庸之道导出切合当时当地社会实际的优化政治制度以及各种共同遵循的实用行为规范。
归根到底,倡导“仁-中-礼“三位一体之说,所求者,无非“肯定人欲,引上正道”而已。”
千载而下,伪儒肆意曲解之馀,学者们多为儒家经典之概念模糊,条理不清,庞杂错乱所苦,以为理清儒学头绪也难。唯从大本大源出发,顺流而下,识得真儒心路历程、始能参透儒家学说科学严谨的逻辑性,明白其中受用不尽的精义主旨;天机解密,家喻户晓,福音广布,可以经世致用也。
从天道人性基本常识公理大本大源出发,悟通“灵性-两心-调谐”三位一体原理,进而导出“仁-中-礼”三位一体论,简称“仁学”,该就是孔子倡导的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了。
但“仁学”不是儒学的全部。儒家还须“瞻前顾後”,就“仁学”的大前提和目的性作出全面交待。
“仁学”作为人生共性指导原则,或即“当行之路”,是天赋人类存乎己心,人人得凭灵性感悟认知,并引为信仰、终身奉行,体现人之所以为人的优化选择。欲问这个不胜奇妙之至的可选方案所以存在於天地人心的大前提,就像穷究欧几里德几何学那些“不证自明”公理的由来,或者世界创造者是谁创造那样的终极性问题,恐非尘世任何理性圣贤或神学大师殚精竭虑所能解决。如果不去生造杜撰奇迹迷信故事,也不满足於无神论者没有答案的答案,只能老老实实归之於至高无上、其尊无对的“第一因”──“天意”,非“天理”无以名之也。
儒家不负“天之木铎”期许(铎,铃也,金口木舌。施政教时,振之以警众。)以导布“天理”为己任,必要摆正天人关系,提倡一种具有“模糊化”特色的“信天观”,既不失宗教情怀,无限敬畏、尊重那神性之最(代表至上神)和理性之最(代表规律性总成)的“天”,又排除奇迹迷信,“不问鬼神”,确保理性清纯;唯其如此,利於“万物之灵”避开“有神”“无神”无谓争论,融一切学派和宗教信仰的真理内涵于一炉,调动自觉贯彻“人间正道”的使命感和积极性,导致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效益最大化。
此犹未足也。中外古今,数不尽志士仁人,寻寻觅觅,前仆后继,代价惨重,所为何来?这条“当行之路”,究竟可以通达何方?一定要将“人间正道” 的前进方向,追求的近景和远景目标解说明白,方有大奔头,大决心,大动力,大作为。儒家为此提出了经由小康进入幸福美满的大同社会大目标,及其原则性政策纲领设想,这就是儒家的合理化分阶段“社会发展目的论”了。
以“仁学”为核心,上接“模糊化信天观”,下切“社会发展目的论”,三者大体包罗了孔门儒学全部内容,是为贡献人类世界得以协调致和,持续发展进步,“与天地叁”的全息型三梯次(3 Tier)三位一体论。
由此见得孔门儒学思想体系脉络清楚,逻辑分明,超越时空,宛然一部告别“丛林法则”,开创真正人类史(马克思认为到他那时为止的人类历史都是史前史,都不足以体现真善一致,只有结束这部史前史,人类才能真正开始普遍解放的“在地上实现天国”的神圣史。)如假包换的通用系统工程指导全书。一旦与时俱进,发扬光大,中国社会先进文化建设,不就有了根据?人类大家庭谋建“共同价值观”,亦即“普遍伦理”或“全球伦理”,基本架构舍此何求?岂止当年黑格尔所说,“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特别的东西”的“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而已。
<< 上一页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