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无论如何,绍国还是认定了《月迹》,上了《月迹》。我在现场听了他执教的《月迹》,又细细阅读了他整理的《月迹》实录,我想,《月迹》中弟弟、妹妹的那两句童心禅意的话,是可以拿来形容我听此课的感受的。第一句,“月亮是我们要的”;第二句,“月亮是个好”。是的,绍国的《月迹》是我们要的,是个好。这种“要的”、“好的”感觉,让我先前的种种担忧立时冰消云释。且来说说《月迹》的好,自然,这“好感”是属于我个人的,如水在口,冷暖自知。
一、月迹,以我观物的诗意
我曾经在《<长相思>的精神三变》中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读法决定教法。现在看来,这观点还是有失偏颇的。至少,写法也是决定教法的一个重要因素。绍国的《月迹》一课,对写法和教法间的交互关系做了一次颇有意义的尝试。
关于写法,有段赏析贾平凹《月迹》的文字是这样阐释的:
贾平凹写《月迹》,写得虚虚实实,掩掩映映,写得那样娇美灵动,写出了只属于他而又能引起人们情绪共振的那神奇美妙的月迹……这种境界,不是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的你我他;也不是苏轼“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虚空超越。而是月我同一,天人融和,虚实一体而又忘我忘神的境界。令人分不清是人在月中,还是月落人间。这样写,突破了写月形月色,月影月波的窠臼,从“感觉”这个角度着笔,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意境。也改变了读者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客观对象的传统审美方式,而是通过这样的情景设置,让读者走进这美妙的月色之中,和作者一起追寻这月的踪迹,同作者一同天真地、全身心地去感受,去体验,从而获得一种美的愉悦。
这话是对的!平凹的《月迹》,正是从“感觉”这个角度着笔,为读者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意境。依我看,《月迹》的文本秘妙,正在于“以我观物”而达至“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照此说来,解读《月迹》的钥匙,当在“感觉”或者“我之色彩”的上面了。且看绍国是怎样依凭此种写法来安顿他的教法的:
1.聚焦叠词,摩挲别样的感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