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人:虞志江 授课班级:初一(7)班 级 别:片 级 授课时间:2005.3.15 一、 教学目标 1、 抓记叙要素,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 感受文章所表现的强烈的童心;品味稚拙天真、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 了解中国“月文化”:探究人们借月抒情的做法。 二、重点:目标1、2 三、难点:目标2中“品味稚拙天真、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四、课时安排:1教时 五、教学设想 1、谈话引出月亮的话题。鼓励学生展示咏月名句,导入贾平凹的《月迹》。引导学生解题,然后鼓励学生展示作家资料,教师投示。 2、整体感知全文: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根据投影提示,在文中圈点,在文章右边做批注。口头完成填空题。 3、感悟童心:教师指出本文充满童心童趣,不仅仅体现在“寻月亮”这件事上,更体现在语言表达上,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富于童心童趣的话,找出来朗读。教师相机点评。然后教师投示文中一段话,指导学生朗读。 4、妙点揣摩:投示课后练习2、3两题。学生揣摩、回答。解决难点。 5、读后颖悟 6、探究:贾平凹借月表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历代文人墨客在月亮上又寄托了怎样的情怀呢?投示一些古代诗词,问学生发现人们往往借月亮抒发哪些感情? 7、积累:在音乐(古筝曲《春江花月夜》)声中积累咏月名句。 六、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月亮”是千百年来人们共同谈论的一个话题。天空中那一轮明月,或是一弯新月,唤起了多少人的诗兴和情感,引发了多少人的联想和想像。他们对月咏叹,形成了诗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给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遗产。同学们,你们课前收集到咏月的古代名句了吗?大家来交流一下。 (二)学生和教师共同展示收集的咏月名句。 (三)点明本节课学习内容。 古人对月情有独钟,现代人对月亮也青眼有加,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现代作家贾平凹先生的散文名篇《月迹》。 (四)解题、了解作者。 1、 什么叫“月迹”呢?(“月”指月亮,而且是中秋之月,“迹”是“踪迹”的意思。)本文主要写了怎样的一件事? 2、 展示收集到的作者资料:学生口头介绍,教师投影显示,并顺便问问资料来源。 (五)抓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投示要求:请大家用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写出孩子们追寻月亮的踪迹,并摘录文中词句,描述出寻月过程中孩子们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 1、寻月踪迹:屋内盼月→ → → → → → → →沙滩小睡 2、心理变化: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 ”。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 ”而生“ ”,不由得“ ”。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 ”。后来,孩子们又在河中、瞳中找到了月亮,“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 ”。 (根据投影投示,在文中圈点,并在文章右边做批注。同桌交流后口头回答。) (六)感受童心。 1、过渡 :本文充满童心童趣,不仅仅体现在“寻月亮”这件事上,更体现在语言表达上,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富于童心童趣的话,找出来朗读。教师相机点评。 2、教师投示文中一段话,指导学生朗读。 (七)妙点揣摩 1、过渡 2、投示课后练习二2、3两题,学生揣摩并回答。(问题略) (八)读后颖悟:中秋之夜,一群孩子在寻月。可以说,他们不仅是在追寻月迹,更是在追寻美!读完本文,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呢?(学生独立思考) 参考:1、生活中要时刻保持童心,才能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 2、要爱护童心,像文中的奶奶那样,鼓励、引导孩子去发现美。 3、正如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的那样,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因此我们要做个有心人。 (九)探究:贾平凹借月表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历代文人墨客在月亮上又寄托了怎样的情怀呢?投示一些古代诗词,问学生发现人们往往借月亮抒发哪些感情? (十)积累:摘抄、背诵咏月古诗词。(播放音乐) (十一)课外作业:搜集借月抒怀的歌曲,作一番探究,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